分享

寻考炎黄帝师容成子氏族部落发展与迁徙

 牛人的尾巴 2017-05-30

寻考炎黄帝师容成子氏族部落发展与迁徙

(2015-08-20 09:55:09)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太行山文化艺术


 

寻考炎黄帝师容成子氏族部落发展与迁徙

寻考炎黄帝师容成子氏族部落发展与迁徙

炎黄帝师容成子氏族部落

发展与迁徙

李俊杰

高平市长平之战研究会以地方地域文化为核心,着重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古代战争人物。近几年来,在研究长平之战文化的基础上,拓展研究领域,跟踪地域特色人物炎黄系列氏族部落的发展与迁徙,对三皇五帝时代颇有影响的一位神话人物,部落首领有容氏容成子故事进行探索,有容氏部落与神农氏炎帝部落一样,同呼息,共命运,主要生活在太行山地区。《逸周书·尝麦篇》记述,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因此拉开了华夏民族和开国之战,被史界称为“涿鹿中原”之战。《庄子·在宥》记载:“广成子(容成子)南首而卧,黄帝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列仙传》云:“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说明涿鹿之战,炎、黄二帝拜容成子为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阿,在河北省涿县一带,打败了蚩尤苗氏部落的进攻。之后,又与黄帝合作,三战而得天下,打败神农氏炎帝,逼炎帝南迁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地区。《庄子》云:“老子师容成”。因老子李耳拜其为师,容成子最后被尊称为“道教先驱”,成为战国时期“八仙”之一。就此,笔者想与大家谈一下“有容氏容成子”与炎、黄二帝的关系,以及其后裔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一、有容氏成名于炎黄涿鹿之战

“有容氏”之谓,也称大容氏、容成氏、庸氏、容氏。在三皇五帝时期已经成名于世。称之“容成子”人物,是有历史背景的,“有容氏”应当是容成子的真实姓,而非名或字,因为与炎黄二帝拜其为师,打败蚩尤成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容成子”。在我国古代社会,能成为“子”的人物,一般必有成就,否则不会被称为“子”,“成子”完全是后人对其功劳的演义。在原始社会中有容氏及其后裔氏族部落,与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部落,同时繁衍生息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主要生活在太行山地区。《庄子·胠箧》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列子》云:“黄帝与容成子居空桐之上(今甘肃平凉市西北)。”说明容成氏与神农氏、轩辕氏等氏族部落,同时代生活于黄河流域,强壮丰腴之后,由西部地区迁徙太行山,主要盘踞在太行山之巅峰羊头山周边地区,这里更适宜先民生存,形成华夏氏族部落聪明体中心,以炎帝创立的“上党”为政治核心。《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五族为党,五党为州。”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说透了“上党”一词古、大、尊荣的含义。容成氏主要以河北省容城县为部落中心,向四周迁徙。在夏末商初,有容氏迁至今河南修武县。《庄子·在宥》记载:“广成子(容成子)南首而卧,黄帝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列仙传》云:“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庄子》云:“老子师容成。”《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昔者苍颉作书,容成造历。”。《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仲容之国,帝俊生仲容”而名。《穆天子传》载有“容氏国”。从以上古典史料中记载分析,有容氏在春秋战国之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落联盟体。《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行列处,托婴儿於巢上,置馀粮於亩首。”《史记·索隐》记载“《世本》及《律历》云:黄帝使……‘容成综斯六术而著调历。’《后汉书》注,引《博物志》云:‘容成氏作历,黄帝史官’。”《汉书·艺文志》载有《容成子·十四篇》、《容成阴道·二六卷》。《春秋元命苞》记载:“庸成氏八世。”《路史·前纪五》记载:“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河北《容城县志》记载:“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置容城县。”在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匈娜降王徐卢容城侯,赐容城国。笔者认为,《庄子》记载的“老子师容成”,应当是从师炎帝、黄帝容成氏的之后,说明在春秋时期容成子后裔乃是最高智慧的代表人物。不仅是道教的始祖,也是兵者鬼道之始祖。从历史文献记载分析,要比思想家、谋略家、兵学家、教育家、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成师早出3000年之上。根据《炎黄帝世系图谱》推测计算,中容系第五代之孙。黄帝与炎帝执政时间晚很多年,黄帝执政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697年,甲子年继位。世系图谱为轩辕黄帝(生)——昌意(生)——乾荒(生)——颛顼(生了四子)——伯称、仲容、骆明、穷蝉。仲容以自己的姓名建“仲容国”

二、古容国衰落于商王朝鬼方之战

容、庸古音近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很多。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庸字的出现,说明在商之前有这个部落的存在。商王朝武丁时期,灭容氏国后,征容氏作奴隶,主要修筑城池。有专家认为“奴隶”之义(同墉或鄘)。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下卷《释庸》云:“西周铜器《韵簋》云,‘先虎臣后庸’,以庸为奴隶。”《尔雅·释诂》“训庸为劳。”《路史·前纪五》云:“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庄子·胠箧》记载:“容成氏”,《六韬·大明篇》作“庸成氏”,顾实在《结绳而治时代之文书》专门注解云:“容成氏,即庸成氏。”《穆天子传》称:“群玉之山,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策府。”从上述古史记载分析,容成氏的后裔,在商王朝时期主要从事修筑城墙的奴隶,因“附庸”而故名。因修筑殷都(河南安阳)有功,复被商王封为“庸国”。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云:“鄘城,即鄘国,本庸姓之国。”大清光绪《彭县志·卷一·沿革志》记载:“庸城县,在今怀庆府(河南)修武县。庸国,善于铸造大钟,常向王室献宝,得到信任,被封为诸侯国,便加“邑”偏旁而称“鄘”。因大钟响声“庸庸”,与大鼓的响声“彭彭”一样,象征雄伟,这个庸的图腾便成为国号。后人于庸字加金旁,成为镛字。以上对于容成、容城、庸成、庸城、墉、鄘、滽、佣、镛的考证和解释,就是庸国取名的来源和发展。”山西《陵川县志》记载,古有庸城,即今附城也。说明在古的羊头山下和淇水、丹火之域,仍有原始社会“五族为党,五党为州”时期,原始“上党”地区先祖的留下的足印,为揭解容成氏部落曾经生活在羊头山下提供了寻考的条件和依据。容成氏与炎帝、黄帝氏族部落一脉相承,都是古老上党地区“五族为党”,新石器时期真实存在的写照。

三、兵道之神随炎帝羌族南迁建“庸国”

在商代,商王朝统治阶级对西北地区的各方国进行打压,统治诸多小国。庸国也不例外,属于例入西北“鬼方国”范围。鬼方在那里?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说在山西太行山东南部,即今安阳西部,古商都之西,太行山诸部落联盟体。二说位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太行山中部,为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族之一,是商朝时期的强敌外患。大多数古史学者认为,古鬼方在太行山上。“鬼方”的名称可能是由“魁隗氏”演变而来,“魁隗氏”即八世(代)之首的炎帝。《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全而称之,又号伊耆氏。”在末代榆罔炎帝时期改为“伊耆国”。《御览·卷七十八》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耒),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休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封之数,究八八之礼,为六十四卦。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易卦·爻辞》记载:“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鬼国,在贰负尸的北面。”笔者认为泛指北方的若干个小国。鬼方,常与昆戎、洛泉、昆夷、绲夷、串夷、赤狄等混用。《左传·宣公十六年》记载:“十六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赤狄”氏族部落在山西屯留、长治县。《国语·郑语》记载:“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夷、戎、狄之人。”此记载主要列举了西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之前的34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较大的古侯国。在商朝会有更多的若小诸侯国称作“方国”,例如: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盂方等。庸国,自然被商所灭,又随炎帝部落后裔羌族南下巴蜀,在四川茂县等安营扎寨,迁到西南汉水流域(今四川安康)后,怨恨商王而依附于西伯昌国。庸国与炎帝羌族积极参与周武王伐纣之战,最后又有部分先民重返故里,乐居于太行山故土。《史记·周本纪》云:“庸(河北容城县)、蜀、羌、髳、微(商为“微子国”,在山西潞城县微子镇)、卢、彭、濮。”《水经·沔水注》云:“堵水又东北迳上庸郡,故庸国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记载:“上庸城,在竹山县东四十里,本庸国。《书》所称庸、蜀、羌、髳是也。庸城山,县西五里,庸人昔居此,于山上置鼓,又名悬鼓山。”宋代,《太平寰宇纪》记载:“金州,周,庸国地。”《史记·楚世家》记载:“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庸国抗击,取得胜利。春秋时庸国的北面是秦国,东南是楚国,西南为巴国,处在大国的交汇之区,面临着被大国攻占的危险。《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记载:“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楚将率军从句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攻庸,说服戎人首领庐戢黎攻打庸国,楚军一直攻至庸国要地方城。《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记载:“竹山县,方城山,县东西十五里,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春秋庸地。”庸国军坚守,派裨、鯈、鱼三邑军击溃庐戢黎军,俘虏将领杨葱。接着,又七次打退楚军的进攻。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亲自出征,与秦、巴会盟,商定秦国南攻山阳,巴国北攻鱼邑,楚国正面进攻,群蛮见楚军强大,又叛庸归楚。在楚、秦、巴三面围攻下,庸、麋二国被灭。《战国策·楚策》云:“秦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此上庸县即秦、巴、楚灭庸后,秦国分得的庸国北部之地。东汉时在此设立上庸郡。《通志·氏族略》云:“子孙以国为氏”。再如《周易·未济》记载:“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因此,容成氏为商王朝武丁为帝期间,建城有功,封为“庸国”。亡国的庸民一部分被楚强迁于容城(今湖北监利县北),部分人被迫逃亡于庸州(今湖北恩施县山区),还有一部分迁入蜀地及陇右地区。后来,庸姓人有的又迁入容陵县(今湖南攸县)及湘西北一带。《衡湘传闻》曰:“容光之佐,盖封于此(桂阳),其子孙乌程氏,善酿(酒)者也。当夏世”,“容光为祝融兼司徒”,“徒武陵(今湖南常德),因亦有南岳容山之号,在今施容、容美之间”。“容光又娶于州山氏,曰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山海经》另载曰:“寿麻之国,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吕氏春秋》记载:“南服寿麻者也”。梁履绳《左通补释·卷十》载:“庸人帅群蛮以叛楚。”下注曰:“群蛮在今湖广辰州二府之境。”容成氏后裔形成的容(庸)姓人,分布区域面广。《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云:“洛州河南郡(今洛阳)二十三姓有庸氏。”《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庸,出自商诸侯之国,以国为氏,仕卫为世族,战国(秦)有庸芮,齐有庸职。”《姓解》记载云:“《姓苑》,汉有庸光,又有胶东庸生。”汉代的庸谭,胶东(今山东)人,精通古文《尚书》,为经学家孔安国的再传弟子。《续通志·氏族略》云:“明代有庸以弘,任黄州(今湖北黄冈)通判;容姓。”《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怀州河内郡(河南焦作)十七姓有容氏。”山西长治、晋城、晋中地区的亦有容姓。

四、重返故里定居河北容氏之城

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商王封贵族于故庸(鄘)国地,置上庸县(陕西山阳县)。从诸多的古代文献记载分析,有容氏、大容氏、容成氏,实为一个体,世代都以“容成”为号。容成氏传至黄帝时期,成为“容成子”。事迹日显,战绩卓著,被后尊荣为“子”。子在古代为大成之人乃为子,如孔子、孟子,孙子等,在某种事业上取得殊荣的人才成为子。容成氏有多种说法,夏代立国,商代为诸侯国,后迁于汉之西城。春秋楚灭庸国后,庸(容)姓人分迁于各地。无独有偶,1981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容城县城南1公里处,上坡村南50米的台地上发现新石器时期至商遗址,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文化层堆积一般在1-3米左右,面积988平方米,共分四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此次发掘,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磁山文化层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盘、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组合特征均与磁山遗址相同;仰韶文化层出土有彩陶钵和双耳褐陶罐;龙山文化层中出土有折腹盆、篮纹陶罐和双耳罐;商代文化层陶器有鬲、簋、豆、盆、纺轮、网坠等。骨器有骨锥、刀、匕和鹿角锤。石器有刀、镰、斧、凿、杵、磨盘、磨棒等。此外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2座房址,83个灰坑。房址为长方形,有门口、门槛、顶柱洞础,以及门口外的排水设施,房内门口均有做饭用的灶,并有烟囱通往室外,这些遗迹揭示了3000多年前商民居住和生活的背景。上坡村遗址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可以清晰的梳理出古史记载的真实性与现实生活中有容氏的存在与发展。对研究炎帝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阿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五、商周容氏以造历铸鼎为荣耀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大清光绪《彭县志》记述:“庸国,善于铸造大钟,常向王室献宝,得到信任,被封为诸侯国。”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并不矛盾。说明庸国容氏之人,善于动手动脑,心灵手巧,在新石器时期发明了“皇历”,在青铜时代又善于铸造和土木建筑。在太行山地区出土的战国“容侯之鼎”,完全可以印证这个氏族部落的存在。鼎高31*直陉33厘米,耳宽7.5*高10厘米,鼎身满工。鼎文铭载:“容侯作国然,昇凡其万年,宓享永宝用(铭刻大致意思)。”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记述:“传说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容氏,少典之子。相传与炎帝战于阪泉,与蚩尤战于涿鹿,打败炎帝,擒杀蚩尤,被各部落尊为天子。”说明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容成氏容成子都姓“姬”,只是在氏族上的氏号不同而已,其实为一奶同胞,都是少典之子。说明了涿鹿之战,是一族政要之岐,为同庭之下的家族纠纷。

从源出姒姓,后姬姓,最早为容氏、成氏、庸氏,笔者认为当出此族源,现在的通常的姓成、姓程、姓承,三个同音字不同用之姓氏,皆出自有容氏、容成氏之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