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之祭:存者未存,逝者已逝

 長樂老 2017-05-30

当存者未存,逝者已逝时,忆古思今只是一场自嗨的秀而已。


很多人都在不厌其烦地用着儒学的经典名句,并奉为至理名言,以此教化他人:


“以德报怨。”

“父母在,不远游。”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请注意每段话的句号:它在用无比肯定、毋庸置疑的语气,表达着真实想法。


然而,真相却是: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拙见:人家揍你,你就揍回去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拙见:喂,爸,我到了广州啦!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拙见:没尽到后辈的责任,

才是最大的不孝!


这也许正是儒学如今被诟病的原因:当每个人出自私心去引用经典的时候,不仅是误人子弟,更是破坏学问的传承和发展。


就拿“中庸之道”来说,这似乎是公认的“儒家”经典理论。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就是提醒每个人远离危险吗?那么孔圣人都说不立危墙之下了,凭什么要我去抗风险呢?既然如此,“骑墙”、“和稀泥”、“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这样的“中庸之道”是正确的吗?下面一则故事,传达梁漱溟先生对于“儒”的理解,或许可以帮大家解开疑惑。



何谓之“儒”?


当年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曾受邀访华,期间曾与梁漱溟先生有一段关于“儒”的对话。


泰戈尔不认为“儒”是宗教,因为宗教都是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尽其人生信仰、寄托、归宿之所在,所以能够很深远、很持久地影响人。不过孔子学说似乎很周全,很详尽,但却因此离人类生命的深处,距离人类精神寄托的真谛反而远了。


但是,令泰戈尔又很费解的是:儒家既然并非宗教,不知却为何能具有与各大宗教一样的给人类社会以伟大势力和影响?



梁漱溟为其解说道:(你)说“儒家不是宗教”,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孔子的学问和道理却绝不是在伦理纲常之中。伦理纲常那也只是社会的一面。


《论语》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这一层一层的内容和意思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明白——孔子所说的是自己的生活,并未说到社会。又如,孔子称赞其门下弟子颜回有两大优点,即:“不迁怒,不贰过。”这也还都是在说其个人的品性,仍未说到个人生活之外。


并且,孔子并不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孔子有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孔子认为,各趋一偏或两者相反,似乎都不妥当;然而因此中庸不可能,那还是这个好。其所以可取之处,即在于从其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迁就。


反之,孔子所最不高兴的就是乡愿,如其所谓:“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则说得更加明白直接:“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这就是说,外面难说不妥当,可惜内里缺乏真的。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



“孔子毕生致力就在让他自己生活顺适通达,嘹亮清楚。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调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

——梁漱溟


如果只一个字来阐述儒学的根本态度,大多数人都认为那就是一个“仁”字。然而,梁漱溟先生则认为是一个“刚”字,即“阳刚乾动”。


梁漱溟先生指出:“刚之一义可以统括孔子全部哲学,此动作要发于直接的情感,而非出自欲望的计虑。”


真实的才是道德,而道德就是人生的艺术,因为这种“阳刚乾动”才能既“向前动作”,又超脱了“为我”的“物质的歆慕”,而且“不会沮丧,不生厌苦”。


而其长孙梁钦元的生命途径似乎正是对这一人生哲学的实践。梁钦元老师受祖父教导31年,在祖父去世9年后,他毅然决然从理工科改行从事心理学研究。


说起转行的缘由,梁钦元说主要受到祖父在1934年的一次演说的影响:研究儒门孔学需要两方面的功夫,一个是典籍的整理功夫,另一个就是心理学的功夫。


在梁钦元看来,“祖父理解的儒学是回归孔子本身,而学习孔子就是要在自己生命上做功夫,让每个人的生命顺适通达,嘹亮清楚。”


“考取证书,找街道居委会办心理健康讲座,去民工子弟学校从事心理辅导,再做亲子和应试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一切从零开始。”


梁漱溟在一封家书中说“日常生活的原动力最好是高尚优美之兴趣。一种行动或一种努力或一种事业之原动力最好是志愿或决心;志愿或决心是经过理智考量之后,从深处发出之情感。根本没有理智作行为的原动力之理。”


所以,不管是一个人的生活样法,还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都直接展示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正是建立在其人对生活的某种方面渴求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认为设置的教条之上。这或许就是梁老所理解的“刚”吧,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儒”,其核心永远是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对自我修养的追求。


今人要抛开儒学,谈“文化改造”、“文化重建”,难道中国文化的生机、社会的进步不正在于梁钦元老师这样用人生去诠释自己观点的人身上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