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睑弦赤烂、风赤疮痰、上胞下垂

 願隨身 2017-05-31

睑弦赤烂、风赤疮痰、上胞下垂

 

睑弦赤烂

睑弦赤烂,中医病名。本病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特征的眼病。俗称烂弦风、烂眼边。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缘炎(最靠近眼球边缘的皮肤就是“眼睑”,因为发炎反应或是病菌感染而引起睫毛及眼睑边缘处的发炎称为“眼睑炎”,是最常引起外眼部刺激的原因之一。病人在眼睑上可感受到灼热、刺激及痒感,有的病人甚至有眼睑周围溃疡、睫毛掉落的现象。包括鳞屑性、溃疡性、眦性睑缘炎)。
睑弦赤烂、风赤疮痰、上胞下垂
目赤烂,是指眼睑皮肤,或眼睑边缘,或两眦部睑弦及皮肤红赤糜烂而言。眼睑皮膺红赤称「风赤疮痍」;眼睑边缘红肿糜烂称「睑弦赤烂」或「眼弦赤烂」;两眦部睑弦及皮肤赤烂者称「眦帷赤烂」;若发于初生婴儿,则又名「胎风赤烂」。
本症始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目赤烂眦候」。《世医得效方》分别称为「胎风赤烂」和「风赤疮疾」。《古今医统》称为「烂弦风睑」。《證治准绳》分證详细,有「风沿烂眼」、「风弦赤烂」、「迎风赤烂」、「眦赤燘」等名称。《银海精微》称为「风弦赤眼」。《医宗金鉴》称为「风赤疮痍」。名目虽多,其證则一。

[病因病机]
一、脾胃蕴热,复受风邪,风热合邪结于睑弦,耗伤津液而化燥。
二、脾胃湿热,外受风邪,风湿热三邪攻于睑弦。
三、风邪引动心火上炎,灼伤睑眦。

本病总由风、湿、热三邪为病,虽然皆由外风引动,但由于内邪不同而病机各异,内有脾胃蕴热,受风则易化燥;内有湿热,受风后湿热更盛而溃烂;内有心火,受风邪后循经灼睑眦而眼眦红赤糜烂。另外患沙眼或拨剪倒睫损伤睑弦,也可导致风邪侵入而发病。素有屈光不正,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也易罹患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的基本症状是睑弦赤烂,灼热刺痒。但在临床上依主症与部位之不同,又有不同的类型。如冒险弦潮红刺痒,睫毛根部有糠皮样白屑,频喜揉擦者;有睑弦溃烂,生脓结痂,睫毛乱生或脱落,痛痒并作,羞明流泪,眵泪胶粘者,有红赤糜烂限于两眦,且灼热奇痒者。

[诊断依据]
一、自觉睑弦眦部痒、痛、灼热不适。
二、睑弦红赤、溃烂或脱层。
三、睫毛成束或脱落或稀疏,甚则成秃睫。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风热偏重

[主证]睑弦红赤,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自觉灼热刺痒,干涩不适。

[证候分析]风盛则痒,风热客于睑弦不散,则灼热刺痒。风热耗伤津液,故睑弦红赤干燥而起皮屑。

[治法]祛风止痒,凉血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翘散以疏风清热为主,可加赤芍清热凉血,加蝉蜕、蕤仁、乌梢蛇等祛风止痒,加天花粉生津润燥,共成疏风止痒、凉血清热之剂。

(二)湿热偏重

[主证]睑弦红赤溃烂、痛痒并作,眵泪胶粘,睫毛成束,或倒睫,睫毛脱落。

[证候分析]风湿热邪上攻睑弦,内热盛则红赤痒痛。湿热盛则赤痛溃烂,眵泪胶粘。眵泪粘睫则睫毛成束。睑弦溃烂,睑皮损伤,故倒睫或秃睫。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除湿汤加减。方中用荆芥、防风祛风邪;滑石、车前子、木通、茯苓除湿清热;黄芩、黄连、连翘、甘草清热解毒;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以助化湿。

(三)心火上炎

[主证]眦部睑弦红赤糜烂,灼热刺痒,甚者眦部睑弦破裂出血。

[证候分析]心火素盛,复受风邪引动,风火上炎,灼伤睑眦,故眦部红赤,灼热糜烂。若风火炽盛,津液受灼,还可致眦部皮肤破裂出血。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导赤散和黄连解毒汤加减。用导赤散以清心导热下行,用黄连解毒汤以泻火解毒,合为清心泻火解毒之剂。

二、外治

(一)药水洗眼偏风重者,可用二圣散;偏湿重者,可用疏风散湿汤;偏热重者,可用万金膏等,煎水去渣外洗。
(二)可用鸡蛋黄油膏或铜绿膏外擦。
(三)可选用熊胆眼液,也可选择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

[预防调摄]

本病有一定传染性。素有屈光不正,过用目力眼睛疲劳,身体过劳抵抗力低者,以及不注意眼部卫生者易患。因此,应排除诱因,增强身体素质,注意卫生以预防本病。已患病者,避免因眼痒不适而揉搓,应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转归预后]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目前该病已非常见病。若已发病,则应积极治疗,以防产生后遗症。因本病不仅影响外观仪容,而且痒痛之苦又可影响工作与休息。严重者,还可产生秃睫、倒睫等后遗症,给患者造成痛苦。

[文献摘要]
一、《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赤烂眦候,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二、《审视瑶函·风沿》:“眦帷赤烂,人皆有之,火土燥湿,病有重轻。重者眦帷裂而血出,轻则弦赤烂而难舒,以清润而为治”。
三、《眼科纂要·风弦赤烂外障》:“烂弦风,脾胃湿热冲,赤烂沿弦红镇日,万金膏洗擦绿锏,法制要精工,除湿汤翘滑车前,枳壳芩连通粉甘,陈皮白茯荆防风,除湿此方雄”。

睑弦赤烂、风赤疮痰、上胞下垂

风赤疮痰

本病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兼见水泡、脓泡,甚至局部溃烂之眼病。一般认为它与西医学之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等相似。此外,也有人认为其与眼部带状疱疹相似。
睑弦赤烂、风赤疮痰、上胞下垂
[病因病机]
一、脾胃蕴积湿热,复受风邪,风湿热三邪结于胞睑。
二、心经伏火,外受风邪,风火上冲胞睑。

本病之病因虽然也有风湿热三邪合而为病者,但偏于热,风邪化热,风热化火,湿火蒸腾于上,或风火上冲等,病机以火毒上攻胞睑为主,这是与睑弦赤烂不同之处。

[临床表现]
风赤疮痍的临床表现与睑弦赤烂一样比较复杂,其典型症状是胞睑浮肿痛痒,皮色红赤如涂朱砂,继之,红赤处渗出粘液,生脓疮甚至溃烂。

另一种是胞睑微肿,睑生水泡,成簇的水泡可波及同侧面颊额腮。局部灼热掀痛。水泡基底潮红,但水泡之间不融合。日久水泡内也可灌脓,愈后结痂。

也有睑皮肤红赤糜烂,或生丘疹,日久不愈。渗出粘液,局部作痒难忍者。

上述各种,日久失治皆可侵及黑睛,变生星点云翳等症。

[诊断依据]
一、胞睑皮肤红赤如涂朱砂,常伴有痒痛之症。
二、局部水泡、脓泡出现,或水泡、脓泡破溃流水。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睑弦赤烂相鉴别。虽然两病均在眼睑部发红赤湿烂,但睑弦赤烂的病变局限于眦部睑弦,不波及睑皮肤面。与之相反,风赤疮痍是以眼睑皮肤的病变为主,一般不波及睑弦。

[辨证论治]
本病虽由风邪引动,然病发之后,风邪化热化火,故治疗不以祛风为主,而以清热泻火除湿为主。

一、内治
(一)脾肺风热
[主证] 胞睑肿痒,皮色红赤,少量丘疹,渗出粘液。
[证候分析] 脾土蕴热,移热于肺,脾肺内热复受风邪引动,上攻胞睑。肿痒为风,脾肺热则睑皮肤红赤,热郁而起丘疹。风热灼烁津液,则变生粘液渗出于外。
[治法] 清脾肺,佐以除风。
[方药] 除风清脾饮加减(方解详见沙眼)。

(二)风热湿毒壅盛
[主证] 胞肿红赤掀痛,水泡簇生或生脓泡,甚至溃破糜烂腥臭,渗出粘液。
[证候分析] 脾胃蕴湿,被风热蒸灼,风湿热毒上攻胞睑,以致红肿掀痛。湿毒盛而致水泡簇生,或生脓泡。邪毒化火则溃烂腥臭,渗出粘液。
[治法] 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方药] 除湿汤加减。临床可加土茯苓、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三)风火上攻
[主证] 胞睑红赤如涂朱砂,掀痛难忍,局部坏疽溃烂。
[证候分析] 风邪引动心火,风火上攻,搏结于胞睑,病急而重,风胜而肿,火盛而红赤掀痛,风火燔土而胞睑溃烂。
[治法] 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方中炒牛蒡子、薄荷、炒僵蚕、柴胡疏风;黄芩、升麻、连翘、甘草、马勃、板蓝根有清热泻火解毒之效。

二、外治
(一)用擦药方外擦局部,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痛。
(二)局部敷布滑石粉或精制炉甘石粉,以除湿清热。
(三)穴位注射:维生素B穴位注射(第四颈椎旁开5分处)。

[预防调摄]
对本病的预防,平素应注意增强体质,精神舒畅,避免过劳、睡眠不足、眼睑外伤等。
发病后的护理也特别重要,尽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及时清除渗液脓液,不宜用水制剂或中药煎剂直接薰洗。避免用手揉搓患部。

[转归预后]
本病包括的西医眼科病种甚多,预后各类型差异很大。如属眼睑带状疱疹,无角膜并发症者,一般作好处理,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一旦侵及角膜则严重影响视力,预后不良。如属眼睑湿疹者,病情缠绵难愈。但若不继发感染,也不会使眼睑溃烂。护理不好,侵及结膜、角膜者,病情加重,治疗更增加困难。如属丹毒,则发展迅速,失治可使局部产生坏疽,一般预后不良。属眼皮肤炎者,失治也可化脓,或侵及睑深层而成睑脓肿。总之,无论哪一种,护理好并及时治疗,是预后好坏之关键。

[文献摘要]
一、《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赤疮痍歌》:“风赤疮痍眦睑生,黑睛端好睑烂红,脾经风热宜急治,久生翳膜遮瞳睛,加减四物汤生地,苦参牛蒡薄荷风,当归赤芍天花粉,连翘荆芥穗川芎。”
二、《眼科纂要·眼皮腐烂》:“岩按,此症乃湿热停滞于脾胃所致,宜服除湿汤,兼服决明丸。若烂甚者,须加灸法于眼鱼尾穴,以小艾灸四、五壮,以膏药封之绝妙。”

睑弦赤烂、风赤疮痰、上胞下垂


上胞下垂

本病是指上胞提举无力或不能自行提起,以致睑裂变窄,甚至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上睑下垂。
《目经大成》曰:此症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理有不解。尝见患者,一行一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针药无凭,以此传老,愚以两胞丝脉之间,为邪所中,血气不相荣卫,麻木不仁而作此状。与风中肢体同出一辙。……有初生小儿,十数日不开眼者,此由产母过食辛热,散其胎气,或本儿脾倦所致,乳哺充足弗药而愈。
与本病症相类似的病名有:
    睢目、侵风(《诸病源候论》)
    胞垂(《银海精微》)
    眼睑垂缓《圣济总录》
    睑废(《目经大成》)
    眼皮下垂(《眼科切要》)
    睥倦(《双燕草堂眼科》)
    眼皮垂缓《眼科学讲义》
    西医学先天性上睑下垂、动眼神经麻痹提上睑肌损伤、交感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及机械性开睑运动障碍等病变过程可出现与本病症相类似的症候。

[病因病机]
一、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心脾阳虚,主肌无力。
二、脾阳虚,中气不足,主肌无力。

本病先天性者,属命门火衰,导致心脾阳虚。心神无力支使于目之开合,脾阳虚无力主肌肉,故双眼上胞下垂,不能抬举。另有后天性者,多由脾阳虚中气不足,或风痰乘虚阻络,以致肌肉失养而抬举无力。此外,由外伤、肿瘤等亦可引起,未纳入本节讨论。

[临床表现]
属先天性者,患者自幼即双眼上胞下垂,终日不能抬举,视物时需仰首举额张口,甚至须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日久则额皮起皱褶,眉毛高耸。

属后天性者,双胞下垂,上午轻下午重,或休息后减轻,劳累后重,重者可伴有视一为二、身疲无力、吞咽困难等症。注射新斯的明后症状消失或缓解。

[诊断依据]
一、睁眼向前平视时,上胞遮盖黑睛上缘超过2毫米,甚至遮盖瞳神。
二、单眼上胞下垂者,患眼睑裂宽度小于健眼。
三、双眼上胞下垂者,具有额部皮肤皱褶、眉毛高耸的特殊面容和仰头视物的特殊姿态。

[辨证论治]

对先天性者,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然对轻症或不宜手术者,可采用中药试治。对后天性者,除辨证用药内服外,应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

一、内治

(一)命门火衰脾阳不足
[主证] 自幼双眼上垂,无力抬举,视物时仰首举额张口,或以手提睑。
[证候分析] 命门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元气之所系。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则脏腑、经络阳气不足。脾阳不足,约束失养,睑肌无力,则胞睑垂缓难睁。是故命门火衰,导致脾阳不足,可引起上胞下垂。
[治法] 温肾阳,益化源。
[方药] 右归饮加减。方中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培补肾阴;肉桂、附子温肾阳,补命门之火,且助脾之阳;杜仲强肾益精,炙甘草补中益气,加人参、白术则可助附子温补脾阳,共达补命门,助脾阳之功。

(二)脾虚失运中气不足
[主证] 上胞下垂,晨起病轻,午后加重。症重者,眼珠转动不灵,视一为二,并有周身乏力,甚至吞咽困难等。
[证候分析] “约束”为肌肉之精,脾主肌肉,今脾虚中气不足,脾阳不升,睑肌无力故上胞下垂,眼带失养则眼球转动不灵,因脾不转输精气于四肢,故身疲乏力。咽主通利水谷,脾胃阳气虚,故吞咽无力。午后阳气衰,故症状较午前加重。
[治法] 升阳益气。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健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共奏升阳益气之功。

此外,也有因风痰阻络引起本病,症见上胞下垂,眼球转动失灵,目偏视,视一为二,舌苔厚腻,脉弦滑。可选用正容汤加减。

二、针刺疗法

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空,太阳透瞳子醪,并配用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神经干电刺激疗法

取眶上神经与神经刺激点(位于耳上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即面神经的分布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

四、手术疗法

先天性上睑下垂,可考虑手术治疗。

[转归预后]

本病两种类型皆病程漫长。先天性者,除造成视物困难及影响仪容外,其他危害不大。

但后天重症肌无力引起者,病情逐渐发展,若全身症情得不到控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文献摘要]

一、《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复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

二、《目经大成·睑废》:“众人皆醒我独醉,众人皆醒我独睡。讵知非睡亦非醒,目睫一交永函闭。急闻客自远方来,手攀上睑向明开。宁愿能开不能闭,定睛看杀可憎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