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渊第十二】12.8 12.9 12.10

 水晶猴子 2017-05-31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释词

夫子: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鞟(kuò):去毛皮。

释义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棘子成和子贡也讨论了这个话题。棘子成说:“君子只要保持好的本质便好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那些形式干什么?”按棘子成的说法,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就不能用文明的规定来限制人。这是道家的观点。道家就是要人保持人的本质,不要有外在的礼乐来规定人、限制人。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认为本质和文采同样重要。假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没什么区别了。”毛以别虎豹犬羊之皮,文以别君子身份地位。虎豹身上的毛是符合虎豹的本质特征的,犬羊不可能长出虎豹一样的毛。在子贡看来,文和质是一一对应的。君子有君子的本性,小人有小人的本性,就像虎豹有虎豹的本质,犬羊有犬羊的本质一样。

孔子认为文和质是有冲突的。“质胜文则野”,没有受礼乐教育的人就粗暴野蛮;“文胜质则史”,过于遵循礼制又太死板,不灵活,只按照规定办事,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都不能太过,要“文质彬彬”。

这三种观点我们应该赞同哪种观点呢?人是平等的,不受教育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野人。但是礼乐教育不能了过头,过了头就把人的本质掩盖了。孔子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他为什么讲有教无类?就是觉得人是平等的。小人受了教育同样可以成为君子。子贡的个人观点无可厚非,但以这种观点来办教育就会有问题了。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释词

①彻:十分抽一的税率。

释义

这里讲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有若领悟了孔子的思想。

“彻”,十税一。“二”,十税二,这种税率在农业社会有点重了。如果不是战争和饥荒年代,古代一般是十税一,税轻的时候三十税一。井田制的税率大约是十税一。春秋时期是战乱时期,所以税收一般是十税二,农民的负担加重了。鲁国遇上了饥荒,财政紧张,哀公想将税率提高到十税三。饥荒年代增加税收,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给官员发俸禄,给军队备军饷。鲁哀公想改革税制,先来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于是来问孔子的学生有若。有若不但不赞同十税三,而且建议将税率减少到十税一。理由是饥荒年代应该减少百姓的负担,让他们休养生息;老百姓富足,君王也就富足了。在儒家的思想里,国家存在的理由就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国家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没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民本的思想。林肯的就职演说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就是这种思想。权力是要服务于人民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释词

①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词,程颐认为的错简。

释义

子张问如何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道:“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这样,的确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这是杨伯峻先生的翻译。

“主忠信”,前面讲过了。“忠”,是对自己说的,做事要尽心尽力,没能力没关系。不一定要达到目的,做出成就,最重要的是自己尽心尽力了。“信”,讲诚信,要真实。忠诚信实,能摈弃私利,都是针对自己而言。“徙义”,就是“就有道而正焉”,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也讲过了。

仁者爱人,而说到爱人,惑就产生了。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爱得你要死,爱死你了。人是一个类概念,仁要求泛爱众,但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则有爱亦有恨。一个好人我们爱他,希望他长寿;一个坏人我们恨他,希望他短命。但仁要求泛爱众,坏人也要爱,使其归于正路,但又恨不得他死,这就是迷惑了。父母对自己的小孩,是很爱的,但是当孩子不听话时,又恨得牙痒痒,恨铁不成钢。爱他时欲其生,恨他时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不是很矛盾吗?

神经心理学家有了重大发现,说爱和恨在同一个大脑皮层兴奋区。从生理学的层面解答了这一疑惑。我想从价值论的层面也是能解答这一疑惑的。同一个人,当他符合你的需要并能满足你的需要时,就会爱他;当他不符合你的需要,不能满足你的需要时,就会恨他。同一个人,当你希望赋予他一种价值时,就会爱他;当你无法赋予他你所认定的价值时就会恨他。有时,恰恰处在能满足又不能满足,能赋予又不能赋予之间,此时便是爱恨交加。人常常处在这样的际遇之中,世间有说不尽的爱恨情仇。这种境遇本身是没有疑惑的。孔子说的疑惑是指人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丧失道德。从自己个人的需要出发处事,人就会陷入道德迷惑中,主忠信,徙义,崇德,就没有道德迷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