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爸第65期770号】 孩子已经十五、六了,可是他却整天游手好闲的。书不好好念,事也不好好做,懒懒散散的,很不像个年轻人,没有一点朝气。我甚至都想他出去玩、去打球,不读书都不要紧,千万别这小小年纪的就没有了精神头,慵懒得像个老年人。 一位很担忧的妈妈,在跟我唠叨起她的儿子。 我问了那母亲两个问题:
那妈妈是接连点头:“太对了!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我们孩子看起来慵懒,其实不是没有目标,也不是自己内心不想好,表面上看朝气衰落,但事实上这是他对自己的不满意,其实是对周围环境的不满意,而不是他已经全然丧失了上进心。 我这么说,是因为这孩子才十五、六岁,如果再这么过上几年,最长十年后,就真的是个“游手好闲”的主了,改起来就真的很艰难了。 孩子的妈妈问:“那现在还有办法改正他?我该怎么做呢?” 哈哈,不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一定要知道,孩子今天的样子,真的是我们教育的结果,所以要改变他,就得先改变自己。更有意思的是——改变孩子的现状的方式,很多都是把过去教育的方式反过来,孩子就好过来了。 在这里,我先插播一个回应:最近网络上有种说话,针对纪录片《镜子》的,说孩子的问题不能都赖父母,看看父母都改了,片子里的孩子变化还是不太大。这不也真实地说明了,孩子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自己也是有原因的吗? 再说了,爸爸妈妈的受教育程度及生活习惯是很难变化的,如果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真的不好,又很难改,难道那孩子就一定不会好了吗?孩子难道没有超越父母的能力吗? 我很坚定回应这样的疑问:十八岁之前,孩子的成长完全受到父母,和监护抚养他的成年人影响,可以肯定,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十八岁之后,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行为能力和思考能力,担负起成长责任的已经是他自己了!所以,我在咨询中坚守一个原则:十八岁之前的孩子问题,我只面对父母;十八岁之后的孩子问题,我会告诉父母,现在得由孩子来决定他要改善,还是不要改善了。如果他需要我的帮助,请让孩子自己来,我们父母此时已经帮不上什么了。 造成孩子游手好闲,整天慵懒的第一个原因是: 从小被鼓励 浪费时间 比如我们常说给孩子讲的那句鼓励的话:宝贝,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重新再来一次。 的确这样的鼓励能让孩子在失败的面前,有勇气再次被激发起热情和斗志,去挑战自己可能没有信心的高度,也确实,这样的鼓励,给予了我们孩子力量和勇气。 但是,如果我们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这么去鼓励孩子,那孩子被鼓励的就很可能是——浪费时间
全然忘记了时间是有限的。 游手好闲的生活态度,就是从这么轻率地浪费时间开始的。 一开始,几乎每一个游手好闲的人都不觉得自己在游手好闲,而是觉得自己在积极的思考,在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在努力的准备开始中。否则,为什么我们在责问孩子懒散时,孩子几乎都回嘴我们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做呢?你怎么知道我就不想做呢?你永远都不相信我,我真的觉得很没有意思!你这么说,我再有热情,现在也一点都不想做了!”等等。 这样的时间长了,我们就越来越容易得到一个客观事实——孩子真的很懒散,很没有朝气和活力。有的人认为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理解少了,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少了。我不否认一个人生长的环境,总是给予自己负面的担忧,批评,干涉和指责,他是难以充满自信和热情地去面对生活的——不过这样的孩子不是游手好闲者,而是战战兢兢,自卑无力,缩手缩脚,甚至逃避现实,封闭内心。 游手好闲者,用俗话说就是——眼高手低者,嘴硬腿软者。这就是我们给予了孩子很多的理解,给予了孩子很多鼓励,可是他们也还是会那么懒散,甚至脾气暴躁——只有一个原因:在鼓励孩子重新再来的时候,也鼓励了孩子浪费时间。 没有时间观念,一定会造成拖拉,拖拉就是懒散的典型状态。 造成孩子游手好闲,整天慵懒的第二个原因是: 从小被鼓励 浪费食物 也许很多父母会很惊讶:“我怎么会鼓励孩子浪费呢?”,我也很认真地想提示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不是常常当着孩子的面说:
类似如此的话,和思维习惯,我们有经常发生吗?如果有,那么我们对孩子就从中学会两样东西——
这两样品行,就是从浪费食物开始的,而这两样品行,正是游手好闲者,好吃懒做者的基本行为属性。 我们要特别警惕:一个人开始学会浪费食物,就会很快将这个浪费习性,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切记! 由此看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在对孩子健康保护的同时,要更关注对孩子品行培养的倾向哦!这也是我在很多期之前一再强调的好好吃饭原因——吃好了,就是吃到碗里不剩一粒饭了,吃得干干净净了。 从小培养孩子不浪费,到培养孩子懂节约,再到孩子崇尚节俭生活,追求美感品味。这个过程,就是在杜绝我们的孩子走向游手好闲之路的途径。 造成孩子游手好闲,整天慵懒的第三个原因是: 从小被鼓励 滥用求助等 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很快就能想到——我们很多父母都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孩子一些通用的建议:
我绝对没有任何反对孩子寻求帮助的意愿,或者观点。但我反对一切不鼓励孩子自己承担责任的言行,我反对不鼓励孩子自己以个人的方式做完艰难的事情。 如果我们父母经常鼓励和建议我们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去求助,那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也是在鼓励孩子放弃自己的责任。 当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责任的担当,就会失去对自己的信任,甚至失去了生存的真正价值;当一个人习惯把自己的责任,通过某种优势地位(比如年龄小,家境好,权势大等)附加给他人,就会养成自大无力,脾气暴躁的性格——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的品行。这样的品行,难道还会有自己的积极人生态度吗?——哈哈他们最习惯的就是怪罪别人不帮忙了!错都是别人不认真,不努力了!对吗? 游手好闲,自以为是,嘴硬腿软的人生状态就这么造就出来。 说到这里,我们现在知道孩子为什么游手好闲,没有朝气,懒散无力,那么我们要改变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或者更小一点的孩子这个毛病,就根据这些原因反着来。 教会孩子珍惜时间——父母从尊重孩子期待的时间点开始,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时间被珍惜。比如我们与孩子一起约定好了早上八点出门,陪他去出游,那么我们就在七点五十,做好一起准备,确保八点一定准时与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出门。孩子喜欢一定会提前的准备好的,如果我们也能与孩子一起同步,这份尊重是能感动孩子的。 珍惜时间就从这里开始了,孩子会一点点开始学会不浪费时间的。 当然,我们从此决不可以在孩子的面前浪费时间——不守时间约定,就是在浪费时间。 教会孩子珍惜物命——爱惜食物,爱惜物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身教。我们父母自己爱惜食物吗?尊重物命吗?这一点很重要哦!比如做到吃饭碗里一粒不剩,比如不随意做太多的餐食而造成不得不浪费,比如对有保质期要求的食物,一定谨慎购买,尽快食用,比如对家庭物件的维护和保养,小心轻放——甚至包括轻轻关门,不重打重敲等等。 教会孩子习惯求学——可以求助,但一定要感恩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常常惦记并愿意随时为帮助者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回馈。尽量独立完成工作,在面对艰难局面的时候,第一件事不是求助,而是求学。 培养孩子求学,求教的习惯,远比培养孩子求助的习惯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加入《聊爸》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获得更多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申请者请加管理员伯约先生微信:13928875330(微信号) |
|
来自: 若水情 > 《素质培养、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