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这百年》第一章:两宫回銮与郑州

 wps0321 2017-05-31

《郑州这百年》第一章:两宫回銮与郑州

郑州晚报 2017-05-17 08:02:02

分享到:

第一章  两宫回銮与郑州

写《郑州这百年》,我们将从1901年开始。根据《郑州市志·大事记》记载,1901年与郑州有关的大事件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宫回銮经过郑州,这对当时的郑州来说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郑州这百年》我们的叙说将从此开始……

一、“庚子国变”与“两宫西狩”

清朝末年,中国还没有实行西元纪历,一九○一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西元1901年11月4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西狩回京经过郑州,说到两宫回銮经过郑州,我们还是需要简要了解一下两宫西狩的历史背景。对此,我们还得先来说说为什么要两宫西狩?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国的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早在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一些强国通过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使西方宗教组织获得了在中国内陆建立教堂和传教的权利,大批传教士自由地进入了中国并深入大陆腹地的许多地方。然而,一些传教士利用各种手段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国地方政府的政令;一些加入教会的中国教民也在传教士的庇护下横行乡里。在这种情况下,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诸多民间组织开始在山东、直隶等地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这一类活动被清政府统称为教案,从1860年至1900年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各类教案800余起。

吴榖祥、李元桢《松亭看山图》书画金笺扇(金笺扇上的楷书为郑州知州李元桢书写)

随着形势的发展,“反洋教”运动愈演愈烈,随之以诸强国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了满汉之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废除了光绪皇帝尝试推行了103天的新政,再次剥夺了光绪的权力,并将他幽禁,史称“戊戌政变”。光绪被幽禁后不久,慈禧便开始考虑要废黜他,但这一做法却遭到西方各国一致的反对,皇帝的“废立”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国的大事,慈禧的决定在清政府内部也遭到了反对。最后,在大多数人的反对下,“废帝”一事不得不搁置了下来。

慈禧本想用溥儁做“大阿哥”取代光绪并继续控制政权,但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干涉导致废帝计划流产,使得慈禧认为外国人干涉了她的家务事,由此加深了慈禧与西方强国的矛盾。外国公使们在拒绝承认中国新皇帝的同时,向慈禧提出了一个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他们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其马上宣布镇压两个反对外国人的秘密社团,“义和拳”和“大刀会”。

针对如何处理同外国人的关系和其最为关心的义和团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派意见。对于是否严厉镇压义和团,从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讲,也一直存有一种矛盾心理。

戊戌政变后,慈禧以为外国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山东巡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直隶总督裕禄最初反对义和团,认为拳民乃恃众戕官之乱贼,应严行剿捕,以免致巨患。然而慈禧不允,裕禄逢迎上意,改变态度,招拳民“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宾之礼,并向清廷保荐拳民可用,时义和团大批人马开始在涿洲、保定一带拆铁路、毁铁路,局势严重。

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以发泄对洋人的不满。慈禧太后对义和团采取了剿杀和安抚并用的策略。她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间,竟有十万之众涌入京城。太后召见拳民首领时,言多奖励,从此亲贵争相信从,庙宇府第,遍设坛场,拳民出入宫禁,横行无忌,大肆烧杀,北京城陷入疯狂混乱之中。

网络资料图片

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京津地区后,两地的外国人更加紧张。此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仍然是模棱两可,但是外国人无法接受这种骑墙的政策,于是,各国一致要求清政府马上明确表态。在第一次照会清政府过去了近两个月还没有结果后,各国公使第二次开会并声明:一旦中国不发布上谕,他们就要进行海军联合示威。在等待了二十多天仍旧没有结果后,各国公使于1900年4月6日再次发表联合照会,限令清政府在两个月以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一周后,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就出现了英、法、美、俄等国前来“示威”的军舰,事态开始扩大。

这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遍及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长江以北诸多地区。义和团运动遍及河南全境,河南的主要城市开封、洛阳、郑州等地都有不少义和团拳民。为扑灭义和团的兴起,并扩大对中国的控制,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军队组成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发。

6月17日,侵华联军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八国联军对华战争正式爆发。8月14日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次日凌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

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当年爆发的动荡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或称“庚子国难,两宫西狩”。由于古代皇帝出城打猎称狩,如清代皇帝有木兰围场狩猎的习俗。而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次是逃跑,为了冠冕堂皇,遮其羞辱,故美其名曰“两宫西狩”。

二、两宫回銮与河南

公元1900年的庚子之乱,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从8月15日开始,两宫经怀来、大同、太原等地,历经70多天奔波,最终于10月26日到达古城西安。

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不停地致电李鸿章到京议和。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后,害怕被洋人作为战争祸首惩办,整日惊恐不安,天天等待在北京的李鸿章和洋人谈判的消息。为了方便谈判,李鸿章命邮政大臣盛宣怀特意架设了一条从北京经保定、安阳到开封,再从开封经郑州、洛阳、渑池到西安这样一条八百公里的有线电报线路。特在郑州钱塘里设立电报房,此为郑州用电讯通信之始。

经过李鸿章和奕劻的据理力争,1901年7月25日,《辛丑条约》签署,一方面赔款4.5亿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另外西方各国一致要求要惩治战争祸首。本来西方各国一开始是把惩治战争罪犯作为《辛丑条约》第一款,后经李鸿章的据理力争,在惩治战争罪犯问题上取消了将慈禧作为战争祸首这一条。尽管如此,迫于压力,清政府最终也不得不诛杀惩办了几位大臣。辛丑之后总共诛杀大臣据说有120多人,其中二品以上的高官有6个,最高级别的是超品的庄亲王载勋,赐令自尽。

《辛丑条约》签署之后,两宫开始准备回銮。两宫西狩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走的是北京——河北怀来——山西大同、太原、侯马、风陵渡——陕西潼关、西安这一条路线,而回銮的路则是东出陕西,入河南,沿黄河一路往东走到开封,然后再折转向北,从安阳进入河北,最后返回北京。

慈禧为什么要兜个大圈子从河南回銮呢?对于这个问题,有关档案未见记载,一些民国史专家也没有给出比较满意的答案。民间的解释是慈禧为了讨吉利,不走回头路,选择过境河南回京,特意绕开山西境内。从西安经陕州、洛阳、郑州到开封,再折返到北京,全程大约1500公里。这1500多公里的路程慈禧走了多长时间呢?从1901年10月6日启程,到1902年的1月7日从保定坐火车回到北京,历时整整三个月。其中除了在陕西境内和河北境内总共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河南省境内。

两宫回銮是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因为,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它标志着一个中央政府“临时迁都”的结束,国家政局回归到稳定状态。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在正史上不过寥寥数语,但在野史和民间掌故中,却有着津津乐道、似乎说不尽的话题。

两宫回銮,在史学家的眼中是中央政府短暂的归途;但在普通民众眼中,这是一个有关腐败与嘲讽的故事。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四省的诸多地方,至今仍流传着有关慈禧路过时留下的各种掌故。各种野史、传说、传奇、故事甚至流言,很长时间以来已经成为当地人的饭后谈资。

三、慈禧与巩县“康百万”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1901年10月6日),两宫从西安起驾回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行于九月初五进入河南省境内。九月十六日,慈禧一行到达洛阳,时任河南府知府的文悌,在洛阳周南驿率众迎驾。文悌系满洲正黄旗人,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子,因反对戊戌变法,被光绪皇帝革职。戊戌政变后,授其河南知府。为迎接两宫回銮,文悌还扩建了周南驿作为行宫。慈禧太后到达洛阳的第二天,在周南驿接见了时任河南巡抚的于荫霖。

清末时,河南全省共分一百零八个州、县。设有八个府,即开封府、河南府(今洛阳)、归德府(今商丘)、陈州府(今淮阳)、南阳府、卫辉府(今汲县)、怀庆府(今沁阳)、彰德府(今安阳)。当时的府相当于今日的地级市,河南府知府相当于今日的洛阳市市长。河南巡抚相当于今日的河南省省长。

两宫回銮,共在洛阳周南驿驻跸八日。九月二十四日(11月4日)慈禧和光绪的銮驾从洛阳启程,直奔下一个目的地:郑州。清末时河南全省除了八个府,还有九个“直隶州”。所谓“直隶州”则是直隶于省而不归“府”的管辖。这九个“直隶州”是:郑州(今郑州)、许州(今许昌)、汝州(今临汝)、禹州(今禹县)、邓州(今邓县)、信阳州(今信阳)、陕州(今陕县)、睢州(今睢县)、光州(今光山县)。每州设知州一人(正五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宫回銮时,郑州还不是“直隶州”,当时郑州还归开封府管辖。直到光绪廿九年(1903),时任河南巡抚陈夔龙奏请将郑州改为直隶州,辖荥泽、荥阳、汜水3县。陈夔龙的奏请得到清廷的允准。

九月二十四日当晚,两宫驻跸偃师。二十五日(11月5日)申刻,两宫銮驾到达巩县(今巩义)。今天的巩义属郑州市管辖,当时的巩县属河南府的地盘,也就是说当时的巩县还属于洛阳管辖。巩县是洛阳和开封的必经之地,早在几个月前,听说慈禧一行要在巩县境内歇住一夜甚至两夜,吓坏了地方官员。据《巩县志·知县史宜咏传》记载:“清帝回銮,县境筑行宫,差务之大,亘古未闻。宜咏率士绅筹备,智周计密,功成而里巷不扰。一生操持严洁,莅官有年,囊橐萧然。”

由于当时的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再加上河南府的几个县连年遭灾,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拿什么来修建行宫呢?于是当时的河南府所辖的十位知县在巩县的康家大院开会,商议接待种种事宜。清代置河南府,府治洛阳(今洛阳市),雍正二年(1724)后下辖十县:洛阳县、偃师县、宜阳县、新安县、巩县、孟津县、登封县、永宁(今洛宁县)、渑池县、嵩县。开会商议时,足智多谋的绍兴师爷向知府文悌出主意,请他和巩县知县史宜咏向富甲一方的康家求援。当时的巩县康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听说垂帘听政的慈禧和皇上要在巩县驻跸,康家的第十七代掌门康建德不禁惊喜异常。

康建德饱读史书,他知道古时候河南阳翟的巨商吕不韦,曾把始皇帝嬴政作为赌资,赌赢了自己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因此,康建德决定自己也要赌一把,他知道接待两宫要破费大批银两,但接待皇帝的荣耀,可使康家身价倍增,有可能为日后的生意张开顺利的巨帆。于是,他痛快地答应了知县的要求,独自承担修建东黑石关行宫的费用及迎驾工程。

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慈禧的行踪没有公开,走旱路还是水路都不清楚,河南府以及巩县的官员们很无奈,只好和康建德商议,同时修整旱路、疏浚水路。整修旱路就是把原有的土路铲平加宽。并在上面铺上一层黄沙,一是以“黄”代“皇”,称为皇道;二是车辇走在上面不会颠簸,疏浚水路就是把伊洛河沿岸的淤塞处疏通,容得大船行进,并在行宫附近修建码头。东黑石关行宫选址确定后,康家筹调巨资,征集了大量工匠民夫,行宫建筑工程迅速施工,这是按工部规划的图纸建筑的,行宫面对洛水,背靠黑石岭,可谓“山足潆清波,渡头枕黑石。”站在行宫门口眺望,蜿蜒的邙山,东去的洛河水,一览无余。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1901年11月5日),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进驻东黑石关行宫。行宫在河畔。《庚子西狩丛谈》里说,那里:两岸绿树阴浓,群峰环拱,风景如画。巩县的行宫在县署。由于洛水之患,县署在水中央,久为泽国。后在其原基之上加高筑之。銮驾到巩之时,河南府及各县的主要官员们毕恭毕敬地跪了一地,在热烈的鞭炮和鼓乐声中,慈禧和光绪皇帝及皇后、嫔妃们风光地走进行宫。

修御道、建行宫,康建德为此花费了大把大把的银两。最后还向朝廷捐了100万两的银票,以尽忠心;另外康家还向慈禧太后进献了精心准备的贵重礼品——由开封城著名的金店师傅打造的皇清地舆图,这是用一颗夜明珠和东珠饰成的皇清地舆图。东珠,满语为“塔娜”。清朝将产自于东北地区的珍珠称为东珠(或北珠),用于区别产自南方的南珠。它产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及其流域。清朝统治者把东珠看作珍宝,用以镶嵌在表示权利和尊荣的衣冠服饰上。

据说,这幅皇清地舆图浓缩到一只银制桶内,桶下边是银子作架支撑着一幅金板,上面用像姜块状的金块装饰成高山、丘陵,用珍珠铺摆成四大河流,北京是一颗耀眼的夜明珠镶嵌在燕山脚下,其它省城用珍珠代表,象征着“一统江山”。造型精巧、寓意深刻、异常珍贵,令见过世面的慈禧太后看后赞不绝口。加之康建德赠送给李莲英及其他官员根据职位高低的各式礼品,康家所花费用可以想见。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对此很感兴趣,专门召见了康建德,对他的“尽忠”行为进行褒扬。慈禧赞道“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如果说此前的“康百万”只是绰号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话,至此之后“康百万”就成为皇封,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扬天下。凭借慈禧的金口玉言,“康百万”的名号之后在河洛民间广为流传。

四、中堂之死两宫震悼

巩县的官员和康家忙活了几个月,但是慈禧和光绪一行在巩县就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直奔汜水(今荥阳境内)。汜水如今是郑州荥阳下辖的一个镇。汜水镇,古称“雄镇”,镇内的虎牢关有3000多年的历史,号称“中州之枢”,名列中国古代八关之首,传说那里为周穆王畜虎之地。古时唯有西南一深壑幽谷通往荥阳洛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成为九朝古都的东边门户。虎牢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汜水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频多:“吕布点将台”、“等慈寺”、“张飞寨”、“玉门古渡 ”等。虎牢关因战乱多次被毁,遗址现存石碑一通,上书“虎牢关”三个大字,雍正九年(1731)勒石。

当时的汜水是开封府的一个县,县城内只有一条街,除此之外“平畴一碧,麦田弥望,绝类旷野”。《庚子西狩丛谈》里说,由于县署被水冲没,临时借用附近的书院办公,临时行宫就建在书院的旧址上,规制还算宏大。当时正值菊花盛开的时节,盆盎罗列,再加上庭阶廊庑,还算别有风致。两宫在汜水县城也是停留了一夜。

在郑州境内,慈禧的路线大致是巩县——汜水县——荥阳县——郑州——中牟,然后抵达开封。从今天的行政区域来看,洛阳、郑州、开封为三个省辖市,而在当时,郑州不过是个县级城市。慈禧在郑州过境一天一县。

11月7日辰刻,慈禧一行自汜水县城启銮,未刻抵达荥阳。这一天下午,两宫收到京师传来的电报:“合肥相国,已于今日午刻逝世。”合肥相国说的是李鸿章。李鸿章去世了,听到这一消息,“两宫并震悼失次,随扈人员,乃至宫监卫士,无不相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者”。

五、两宫回銮在郑州

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国来说,洋人的气焰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李鸿章一死,大清上下失去了惟一能够与洋人周旋的人。接到李鸿章死的讯息,回銮走到荥阳的“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李鸿章死后,清廷对其竭尽褒扬,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给予了极高荣誉。慈禧还念李鸿章的忠心,发布上谕,除加恩之外,加赏银五千两治丧。立功省分,建立专祠;政功战绩,宣付史馆。次子李经述,着赏给四品京堂,承袭一等侯爵;三子李经迈着以四五品京堂用,长子李经方服阕后以道员遇缺简放。伊孙李国杰,着以郎中即补;李国燕、李国煦着以员外郎分部行走;李国熊、李国焘着赏给举人,一体会试云云。忠勋遣荫,泽被一门。文忠之功固伟,朝廷之报亦隆,叠祉稠恩,有加无已。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人物梁启超出版了《李鸿章传》一书,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忠君、忠于太后、忠于大清和爱国有时候并不完全一样!李鸿章究竟是卖国还是爱国?误国还是救国? 该怎样评价这位不同寻常的晚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在中国,有时候评价一个人很容易,同时也是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实际上,慈禧在汜水县城时,已经得到了李鸿章病危的讯息。当慈禧驻跸荥阳行宫后,诏谕:“王文韶着署理全权大臣”。又谕“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袁世凯署理。”袁世凯这位河南人,从此成为乱世中崛起的一位新贵。

虽然当时的荥阳县城要比汜水县城繁华一些,但是两宫在荥阳也是只停留了一夜。九月二十八日(11月8日)辰刻,两宫自荥阳启銮,当晚驻跸郑州。慈禧在郑州期间,召见了奭良。奭良是镶红旗满州人,裕瑚鲁氏。早年颇负诗文,有“八旗才子”之称。奭良是慈禧太后宠臣荣禄的门人,因在荆州任职时遭人参劾罢职,此时来郑州迎驾实为荣禄之意,籍图开复。奭良被太后召见后果然开复了降调处分,以道员发往江苏,遇缺即补。

说到这里,我们还想细说一下,100多年前人们心中的郑州到底在哪里?又是怎么样?实际上,在一百多年前的郑州城大概就在今郑州市老城区东南部,京广铁路东西、陇海铁路南北的交汇地带,那里因是古管国都城和今天的回族聚居地,故有今天的管城区(即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之名。

如今,管城区是郑州市的老城区,也是郑州市内各区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区。主要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出土文物及革命纪念地等。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3处、市级4处。辖区不少古建筑闻名遐迩。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的郑州文庙,殿宇廊庑层层叠叠共200余间,占地约74亩。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郑州城隍庙,是郑州市区内现存规模最大、群体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仪式、传播宗教知识的场所北大清真寺是较为典型的中国宫殿式代表建筑。此外,辖区内还有古墓葬多处,仅战国墓群就多达500余座,另外还有汉墓、晋墓、唐墓、宋墓多座。有建于唐代的夕阳楼、管城驿站等遗址。革命纪念地有著名的三益街工人夜校旧址。

管城这个地方,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才真正成为郑州的治所。在这以前一直叫“管”,后人往往把春秋时期的郑国和隋朝以后的郑州,混淆在一起,遂使一些问题往往纠缠不清。因此,凡是遇到与“郑”字有关问题的时候,应当首先辨明它是在隋朝以前,或是隋朝以后,才能有正确的见解。因为在隋朝以前的“管”和“郑”是两个地区的概念,是两回事,不能混用。到了隋大业二年以后,开始置郑州治所于管城县,遂使管城和郑州才有了“管郑”结合和统一的概念。即便如此,如果细致地讲,它们仍有不同程度的内涵。直到民国二年(1913)改郑州为郑县,同时也改旧州衙为新县衙。民国十六年(1927)县府大堂,改名为“中山纪念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占用其东半部,此时县衙仅剩下西半部。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郑州的知州是李元桢,为迎接慈禧、光绪的“回銮”与“圣驾驻跸”,李元桢曾拨有款项饰其州衙,作为两宫在郑州的临时行宫。当时的郑州城和河南府治洛阳城的大小差不多。

从九月二十八日(11月8日)到达,到十月一日(11月11日)离开,两宫在郑州驻跸三晚。十月一日辰刻,两宫从郑州启銮,行三十里至圃田尖(今新郑圃田乡)。圃田是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子的故里。列子是与郑缪公同时代的人物,也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两宫在圃田稍事休息传膳及随扈人员打尖后,再行四十里申刻至中牟县驻跸。

中牟历史悠久,人才荟萃。西晋著名文学家、世称美男子的潘安,祖籍就在中牟县大潘庄。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出生在中牟县狼城岗乡后史庄。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著名的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今日的中牟是郑州的一个属县,两宫回銮时的中牟县属开封府管辖。两宫在中牟驻留一夜,次日(11月3日)到达河南省城开封。慈禧太后回銮从西安到洛阳期间,连绵阴雨,道路泥泞坎坷,一路艰辛。自从到了开封以后,开封府行宫陈设壮丽俨然有内廷气象,再加上太后66岁寿辰也在十月。因此,两宫在开封住了整整一月有余。庚子西狩以来的,目睹王朝的惨状,慈禧在精心进行重大人事安排的同时,也在思量着如何撑着王朝岌岌可危的局面。 

农历十一月四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离汴渡河北上。《河南近代大事记》记载,河南当局奏报清廷,全省为两宫回銮共花费银两187万余两。(文章有删节)

(未完待续 每日更新)

参考文献及资料

1.《庚子西狩丛谈》.吴永.中华书局出版,第1版.2009.10.1.

2.《巩县志·知县史宜咏传》

郑州晚报《身边》客户端独家连载由紫城编著的《郑州这百年》。数千年的历史烟云与风尘,细微难寻,若读者发现书中资料、说法有值得商榷与不足之处,请在文后留言共订之。

作者 紫城

统筹 刘德华

编辑 黄修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