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多数时候是以所在地的环境,而直接命名之。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若有兴趣细究,会发现我国各处地名里,以“阳”命名的城市居然有一百多个。大一点的如省会城市“贵阳、沈阳”,小一些的地级城市,以阳命名的更多。以笔者家乡河南为例,光是地级市里,以阳命名的城市就有五个,自北向南分别是:安阳、濮阳、洛阳、南阳、信阳。再加上县级城市的话,河南是以“阳”命名城市最多的省份了。 为什么“阳”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以它命名一个地方,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最早用阳命名的地方,应是河阳。《谷梁传·僖公》记载:天王守于河阳。全天王之行也……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看来,只要是在河水的北岸或者山的南麓,都可以称之为“阳”地。在《愚公移山》里,开篇提到的河阳之北,与《谷梁传》里的河阳是同一个地方。河阳,泛指当今河南省内,黄河北岸地区。不过河阳这个地名后来便弃之不用了。真正最早用阳做地名,并且沿用至今的,是安阳。《史记·赵世家》载:廉颇攻魏房子,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从这几处记载中不难看出,阳用于地名,始于春秋战国之时。 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单从字面理解,表达的是地理因素,然而它还隐含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因素。 《谷梁传》里的天王守于河阳,是指当时的周天子襄王巡狩河阳。巡狩开始于西周时期,是上下级联系的一种行政方式,可以理解为视察和巡视,但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视察。《孟子·告子》明确提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意思就是天子视察诸侯为其所守的疆土。所以单看《谷梁传》的记载,我们能理解成是周天子襄王巡狩于河阳,并且接受了诸侯王们的朝觐。然而这一历史记载并不仅限于《谷梁传》,《竹书纪年》对此也有记载。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可能在现代人眼里,巡狩和会见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在等级分明的春秋时期,不同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巡狩,一个会见,何以出现这样的差别?看来还得回归事件本身。 周天子襄王所处的时代,正是晋文公等春秋五霸冉冉升起的时刻。此时的周天子名义上凌驾于各个诸侯国之上,但诸侯之间连年的征伐,实力早强于王室无数倍了。早先,襄王的弟弟子带叛乱,襄王无力迎击,便求助于晋文公。晋文公早想着做霸主了,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便打着勤王的旗号一举歼灭叛乱,把天子安全护送回到京城。天子为了表示感谢,从已经不多的领土里,抠出一点分封给了晋文公。停了有三年左右,晋国和楚国这哥俩终于擦枪走火大干了一仗。学过历史的都晓得退避三舍的典故,晋文公重耳假惺惺表示为了报答当年楚国的收留之恩,两军各自后退九十里。楚军太老实,根本想不到滑头的晋国人会在后退过程中发动攻击。这一仗楚国打败,晋国彻底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此后晋文公想率领众诸侯朝觐周天子。大臣赵哀表示这样一来难以显示出晋国的实力,得想办法把天子叫到晋国,不对是请到晋国,然后众诸侯也来,这才能展示出晋国的强大。看来周天子是真的去了,否则也不会出现后来的记载。然而这样一来,性质就完全变了。原本是诸侯的晋文公,本该前往京城,恭恭敬敬的朝觐天子,如今却把周天子呼来喝去,叫到自己地盘上随意摆布。因此其后《谷梁传》对此事的记载,说成是天子守于河阳,是在极力维持周王室的尊严,哪怕仅仅是字面上的尊严。毕竟,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它一定宣扬的是儒家的思想和学说,强调的是尊重君王的权威,严格遵循周礼。 于是,天子狩猎于河阳,河阳一词表面是地名,但在记载中着重强调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理因素,暗示了人类社会的不可变更的规律。自然规律不能变更,同样人类社会的规律亦是如此。就像周礼中的尊卑贵贱,代表的是一种秩序和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地位。晋文公的所作所为,是在强行变更这一规律,但无论是周王室还是儒家,都只能眼睁睁看着而毫无办法。毕竟,晋文公已羽翼丰满,天子尚且不能乃他如何,儒家这帮文人就更没辙了。因此只能通过强调自然规律,来唤醒人们对周室的尊崇记忆,这或许就是儒家自创的春秋笔法吧。如此一来,以阳命名的地方不但符合地理的因素,也符合了人类社会的秩序。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从没有永恒不变的规律。儒家强调的阴阳之地,或许一次河流改道或一场地震,格局就会大变;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变更一下又有何不可呢?儒家刻意强调遵循不变的规律,倒是因循守旧了。 从春秋时期的河阳,再到战国时期的安阳,以阳命名的地方,都在中原地区。这清楚的表明当时的社会,是以中原为起点,然后向四周扩散的结构。基于这一点,中原地区以阳命名的地方就特别多。此后秦统一全国,大一统的格局始终不变,以阳作为地名的命名方式,随着国家统一的格局,渐渐向其他地方扩散,最终大江南北,都认可了这种命名方式。看来,中原地区是它的发源地,也难怪如今的河南保留了最多的以阳命名的地方。 认真的给某个地方起名,说明此地是重要的聚居区。以阳命名的地方,是大山的南边或者河水的北岸。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自古人们为何多居住于此类地方?有什么特殊原因吗?这就得重新回到地理因素上了。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以阳命名的中原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特征的关键因素是风。因此在有山的地方,山的南麓,不但日照充足,而且夏季风还能带来充沛的降水;反观山的北边,一方面日照没有南边好,冬季还直接处在冷空气的冲击下。商鞅变法以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以农为本的特性不变。种地,需要充沛的降水和日照,所以在有山的地方,人类一开始就会选择住在山的南麓。 地形上我国西高东低,北方河流的走向大都自西向东,同时由于所处北半球,水流的旋转和重力作用,都是顺时针。所以南岸受到的冲刷力度,要比北岸强许多,长此以往,河南岸的土质结构就比北岸的松散许多。南北两岸哪里适合居住,一目了然。当然这并非说河南岸不能居住,而是多数时候,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类会选择北岸。即使选择在河南岸建城建村,也会与河岸保持一定距离,并且还要耗费人力物力修缮河道。比如河南的开封,历史上多次成为首都,但由于开封城正好建在黄河南岸,伴随它的,是不计其数的水患和修缮。 看来,与其说人们以阳命名,不如说根据客观自然规律,人们选择“阳”地居住。这倒也暗合了中国哲学里的阴阳观念。阳地名的发源地,遵循着“山南水北”适宜居住的地理因素,随着其不断向外地扩散,此种命名方式的地理因素在一点点弱化,符号化和社会化越发固定。在后来以阳命名的某些城市,并不符合早先的特征,而只是借用了“阳”这个符号。 有山南水北的阳地,自然也就有山北水南的阴地。我们的民族及其讲求对称,阴阳相并,才符合我们的宇宙观。《说文解字》里提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与一百多个以阳命名的城市比起来,以阴命名的,只有区区十几个,比如江苏的江阴,河南的汤阴等。 单从地理方面看,“阴”地的环境稍逊“阳”地,因此从古至今,择“阴”地居住者不多,形成大规模的城市更是少之又少,自然保留下来的阴地名也就少了。然而环境因素,并非人们不选阴地居住的主要原因,文化因素才是人们不以阴命名的关键。 阴阳对立,阴作为暗的代名词,有阴间的含义。人们对死亡之后的阴间怀有深深的恐惧,因此以阴命名,会让人产生不吉利的遐想。于是,即便像开封这样位于黄河南岸,典型的处于阴地的城市,也不会以阴来命名。因此,不是阴地真的不住人,而是阴地居者不以阴命名。 在自然环境面前,我们早先是绝对遵从,其后才是慢慢适应和加以改变。人类社会制定的一系列规律准则,很多时候跟地理因素和自然规律是暗合的。从遵循环境规律择良地居,再到形成文化符号变成标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相传盘古的骨头化成高山,血液化成江河,我们居于骨头和血液之间,以阳为生,以阴做祀,生生不息,千年流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