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 穿汉服是基本日常,被关注也是因为汉服太美

 王生不易 2017-05-31
海旻 于 2017/5/30

再来一张


《为汉服的浅吟低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

    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宽衣大袖是文官制服,武官常服也是以窄小为原则,符合练武打仗的需要,这是明朝的开国名将徐达和常遇春,看看他们的武装常服打扮~ 另外,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为工作便利期间,他们的衣服也和武官制服类似。


























端午该怎么过,如果照传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吧

    

    

    

    图上就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高慧。

    推广传统文化是高慧工作生活中的很大一组成部分,每次端午,他们都会组织很多的创意体验活动,除了包粽子、观竞渡,还有很多现在已经很少再被提及的活动:配香、挂五色、吃五黄、刺五毒等。

    高慧是一个汉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及致力推广者,她说自己在生活中,只要条件允许,一般都会穿着汉服。像我们穿时装是日常一样,她穿汉服才是自己的日常。

    

    “汉服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圈?而我们一上来就讨论了一下关于这个“圈子”的问题。

    我问高慧说能不能把你们叫做“汉服圈”呢,高慧温和但坚定地跟我说,他们一般是不会讲“汉服圈”这个概念的。

    当我们讲某个“圈”的时候,通常就会有个“进圈”“退圈”的问题,“但我们作为汉族人的话,你生来就是汉族人,那你一辈子都是汉族人,就不涉及到‘退圈’的问题了。”

    

    高慧表示,如果在国内有人喜欢穿和服或韩服,我们或许可以叫他们“和服圈”或“韩服圈”,但如果是在日本或韩国本土,你是不会听到他们把经常穿民族服饰的人划成“和服圈”或“韩服圈”的,同理,汉服也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对于这些热衷推广和传承汉服或汉文化的“同行”,他们一般会称对方为“同袍”。“同袍”这个词出自我们都很熟悉的《诗经》中的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首诗原本是秦国的一首战歌,体现的是秦国军民团结互助的高昂精神,民族向心力或说爱国精神是非常强烈的。

    

    第一次对汉服着迷高慧第一次接触汉服是在一场演出中,当时她都不知道自己身上穿的是汉服。

    她说感觉很多事情都是因缘巧合,高慧家中很多长辈都是学中医的,《诗经》、《黄帝内经》、《易经》、《诗经》是家中常备书籍,或许是受家庭影响,高慧从小便很喜欢传统文化,小学时还背过《易经》里的六十四卦。

    稍大些后她又学了一些古典乐器,到后来当茶艺老师,后来又自己开了工作室,也是和传统文化相关。

    

    不过真正接触汉服,还是四五年前的事。在那次演出上,当一位“同袍”过来和自己聊天之后,她才知道自己身上穿的是汉服。当具体了解了汉服的历史和背后含义后,她很快就喜欢上了自己的民族服饰。

    着迷到一定程度,高慧曾通宵看完了几百页的相关资料。

    高慧现在有的汉服已经填满了两个衣柜,有些衣服是买的,而有些则是自己动手做的,最贵的有上万块的,便宜些的也有,比如几百块钱这样的。

    

    穿汉服上街被盯会不会不舒服?我想起上学时期,当一些同学穿着汉服走在路上时,总会引来异样的目光,我问高慧自己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

    高慧似乎对这样的现象也很了解,耐心地跟我从头解释了一下汉服的微妙区别。

    汉服通常可以分为汉服礼服和汉服常服,到了现代,还有将汉服元素混合到时装中的汉服时装。

    

    (汉服礼服↑)

    

    (汉服常服↑)

    顾名思义,汉服礼服是在一些重要场合才会穿着的比较隆重的服装,但有些刚开始接触汉服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情况,把礼服穿出了街,长袍大袖,显得有些突兀,才会引发了“异样关注”。

    但汉服常服的话就非常适合日常穿着,高慧说自己一般穿着汉服常服出街时,基本都不会引发什么“异样目光”。

    这基本是属于在特定场合着装得当与否的问题了,“就像你在大街上穿一件婚纱在走的话,大家也都会看你啊,而你去结婚的时候穿一件T恤,也不太合适吧。”

    高慧参加活动时会穿上汉服礼服,有时候经过一些公共场所,也确实会引来一些人的关注,但只要跟对方解释说这是自己的民族服饰,大家基本也都能理解,并没有什么恶意。有些小女孩还会拉着妈妈的手说,喜欢姐姐的衣服。

    

    传统汉服到底有什么好?我问高慧穿着汉服出街受到关注时,会不会像我们平时打扮漂亮出门受关注时一样,有一些小窃喜小开心甚至小傲娇?

    高慧很谦虚,说穿汉服出街受关注,主要还是因为汉服本身就很美,大家是被汉服的美所吸引的。《左传》中就有说: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大概意思就是,中国有服饰华采之美,所以称之为“华”,又是文明昌盛之邦,所以称之为“夏”,这也正是中国被称之为“华夏”的原因。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悠远历史以及文化底蕴了。

    

    

    (上面是同一件褙子哦,汉服常服穿法和配时装穿法↑)

    虽然这样说,但身为现代人的我(们),穿惯了T恤短裤,不免对长裙长袍的传统汉服有些望而生畏,尤其是夏天时候。

    和我的担忧不同,高慧反而觉得,有时候汉服常服穿起来比普通时装还要舒服得多,因为多数传统的汉服都是棉麻质地,吸汗强,又宽松,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闷热。

    高慧说自己今天就是穿着汉服常服踩着单车来上班的,宽松的裙摆把该盖住的地方都盖住了,轻薄长袖的上衣还能当成防晒衣来使用,她觉得异常方便。

    

    为什么要大规模推广汉服?高慧现在也在为传统文化做着一些策划推广的工作,她说觉得做汉服推广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放眼到国际舞台上,很多国家,例如日本和韩国,都会有自己的代表服饰,而小到国内的56个民族,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但汉族是没有很统一的服装的。要说是旗袍吧,也不合适,因为旗袍毕竟是旗装改良过来。

    这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断层了。

    高慧说我们现在有时候真的是太过于热衷去过一些西方的节日了,反而不重视我们自身的传统节日。她提到了之前韩国将端午节申遗引起国内反对热潮的事,说实际上我们也应该反思,是不是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是不是我们有时候也太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传承,太没有民族自信了。

    

    不过说到现在人们对汉服的接受程度,高慧觉得情况相对几年前已经要好很多了,如果从市场来侧面观察的话,也可以发现,很多专门卖汉服的店铺,其实销量都相当不错。

    我问高慧将来有什么打算,她思考了好一会,回答我说其实觉得现在就已经很不错了,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扎实,提高体验感,其实也就够了。

    最后一句看完采访,小橘子们是不是也对汉服改观了很多?反正橘子君自己是已经路人转粉了。

   凤凰资讯
   http://news.ifeng.com/a/20170530/51181850_0.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