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现今社会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已成为当今一个巨大的公共健康问题,虽然世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癌症预防和治疗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因此,从各种途径深入探究癌症,降低癌症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我国的传统医药在癌症的治疗上展示了其特殊的优势,利用中药抗癌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成本低等优点,中医治疗中的因人制宜的方法,分析个体的体质差异,判断个体对不同癌症的易感性及其发病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研究显示,癌症的发病倾向与体质密切相关,癌症患者不同体质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开展癌症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将会对中医药预防控制治疗癌症有深远的影响。 1、中医体质的认识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于体质思想就有了初步的认识。《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记载“此人者质壮,为秋冬夺于所用”。文中所提的“素”与“质”,就是我们所指的体质。《伤寒论》中论述了病人体质各异,则伤于寒邪之后就会因个人体质不同而有不同的病理机转。之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宋朝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均对人体质有相关性的叙述。“体质”一词也由最初的“素”、“质”到“气享”、“气质”,最终在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才明确提出“体质”二字。建国后体质学说得到很大的发展,王琦编著的《中医体质学》,将体质学系统化,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关于中医体质仍没有固定的定义,而中医学说中的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由此我们可知,体质与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很多研究者结合体质与证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发现很多疾病是与体质相关,而体质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正是由于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体质是能改变的,可以向疾病转变也可以向健康转变。而癌症作为一个慢性疾病,治疗周期较长,治疗阶段体质特点明显,因此,我们着手研究不同体质与癌症的内在联系及不同体质对治疗反应的差异,从而辨别及调整癌症高风险体质,因人制宜,这对癌症的防治将有重要意义。 2、癌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2.1 癌症的发病与中医体质 中医认为中医体质的主要生理特征是由正气盛衰来反映和表现的。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体质上正气的盛衰,正气强盛则御外能力强,患病几率低;正气虚弱则御外能力弱,患病几率高。诚如《灵枢·百病始生》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说明体质决定发病与否。《医宗必读》在论述体内肿块时说: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案》更明确地指“正气虚则成岩”,说明了正气虚损是形成癌症发生的内在依据;这些都说明体质虚弱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相关。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由于禀赋的差异以及环境条件、饮食结构、种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体质的多样性。王氏等对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平和质占32.14%,偏颇体质占67.86%。而偏颇体质中,又以气虚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为多见,分别占13.42%、9.08% 和9.04%。体质在病程中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不同体质的人脏腑组织坚脆刚柔不同,对疾病的反应性不同,发病有不同的倾向性。有研究显示肿瘤患者中,更普遍地存在着偏颇体质,居前三位的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占偏颇体质中的65.07%。这是因为恶性肿瘤是机体脏腑气血阴阳运行失调的局部反映,机体长期与疾病抗争使得体内正气不断被消耗,而手术或放化疗也会耗气伤津,这都进一步阻碍机体的阴阳平衡运动,故而使患者体质呈现出某些偏盛失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体质偏颇与癌症发生关系密切。 2.2 癌症的预防与中医体质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其言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说明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就有了预防疾病的意识。癌病这样一个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杀手,多年来人们一直与它作斗争,虽然现代医学仍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消灭它,但基于人们对它不断深入的研究认识,癌症顾问委员会于1981 年明确提出:1/3 癌症可以预防,1/3 癌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1/3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因此,应用一切已知的医学知识开展肿瘤预防,要比期待中的基础研究的突破获得更大的实效。体质类型不同,对肿瘤的易罹性就会不同,癌症的发病与体质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质壮实、强盛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气血津液充足,正气旺盛则不易发病。我们加强锻炼,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将会对癌症发生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而癌症的发生也与体质偏颇可能密切相关。把握发病因素,在癌症形成前,我们通过体质的研究探索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发生癌症的倾向性,辨别出高风险人群体质类型,如张向农等发现胃肠癌患者中,居于前2位的是阳虚质(23.98%)和气虚质(23.39%) ,可见阳虚及气虚体质的胃癌癌前病变者更容易发生由不典型增生向胃癌的转化。气虚质是鼻咽癌的敏感体质且贯穿于鼻咽癌发生的全过程。肺癌患者中,气虚质居于首位,较其他偏颇体质类型有明显差异。而在132 例乳腺癌患者研究中发现,气郁质患者最多,总数过半,其次是气虚质患者,说明这两种体质是乳腺癌的易患体质类型。针对这些高风险体质类型,我们要加强癌前病变监测,并进行积极干预,切断疾病发生的通道,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抓住这一核心,纠正病态偏颇体质,强壮体魄,培养人体正气,都是为了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邪能力,而降低相关人群的癌症发病率,实现中医里的“未病先防”的目的。 2.3 癌症的治疗与中医体质 在癌症的治疗中,根据不同体质辨体论治,应采用不同方法针对性地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疾病的特点,来控制癌症的的进一步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医里的既病防变思想。对于早、中期的患者,若选择进行手术、化学或者放射治疗的,我们在治疗前仍能分析其体质,把握个体体质差异,因人制宜,服用相对应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体质,使机体有足够能量去抵御治疗对人体的伤害。而在治疗期间,我们也应密切注意体质的变化调整用药,优化体质,守护正气,不仅可巩固前一阶段的疗效,更是促进机体自身抑制肿瘤功能的需要,并为必要时实施再次打击肿瘤作准备。癌症晚期,恶性肿瘤组织在人体里已经深深扎根,代谢旺盛,生命力顽强,极具侵略性,能有效攫取并吸收人体内大量供应正常组织的营养物质。而人体正常组织长期与肿瘤争夺营养,并持续性抵抗肿瘤的侵略使得人体正气不断被消耗,体内组织器官虚衰,功能失调,这种敌强我弱的处境导致大部分癌症患者都处于一种整体虚弱的体质状态。这种体质状态严重削弱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应将治疗重点放在改善体质,提髙生活质量上,主张通过攻补兼施、以调为主的中医中药方法来积极治疗。合适的中药配合合理的饮食调养,精神调摄,形体锻炼,以调整病态体质,培养人体正气,人御邪能力即人体免疫力也将大大增强,体质强盛,正气充沛,机体将能进行自我修复,组织器官功能会得到改善。这样能减缓肿瘤增殖发展的速度,防止肿瘤转移,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 3、结语 中医体质学已经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有深远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内容,联系着疾病的发生、预防、治疗。我们研究其与癌症的相关性,主要为了积极调动中医知识,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优势,从中医体质的视觉分析研究癌症,辨别高风险人群体质类型,加强癌症监测,做到提前预防,有效提高早期诊断、治疗水平及个体化治疗,为癌症的防治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体质与癌症的相关性虽然近几年开始被大家关注,但是它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系统性的研究,未来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医学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免疫学中先进的医疗技术,找到体质与癌症联系的具体相关物质,从而为人类攻克癌症指明方向。 ![]() 主任医师、教授、肿瘤专家、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西结合肿瘤防治工作18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是株洲治疗癌症的专家。 擅长:中医治疗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鼻咽癌、淋巴瘤、卵巢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中医辨证辨病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