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里的“磨难”

  清泉 2017-05-31

高考里的“磨难”


又是一个高考季。蓦然回首,高考于我已整整过去了37年。彼时,那个还不满15岁的翩翩少年,此时,已经皱纹满额两鬓斑白,但高考的情形却恍如昨日。


“文革”后恢复高考没几年,读书的氛围显得异常浓厚。我这个地道的农村娃有机会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无疑是赶上了好时候。两年寒窗苦读,食不果腹衣不御寒的日子,很像路遥笔下的少平,那份坚韧,那份执着,只为了一个简单的梦想——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在娘的意识里,娃长得瘦弱,庄稼活吃不消,能有高考这条道,也算是给了娃一个出路。


娘没有食言,不顾家里穷困的日子,节衣缩食砸锅卖铁供儿子上高中。娘嘴上倒没说啥,但心里藏着的小九九,儿子了然于胸,便暗中发力,期望有个好结果,也不枉费娘的一片苦心。


七月流火,高考终于来临。我的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头一天,不顾雷雨交加,徒步十里去爬县城北边的峪山,期望身子乏了也好睡个安稳觉,以便释放压力。但事与愿违,躺在床上,睡意全无,兴奋加紧张,生生地翻了一宿“烙饼”。


暴雨似乎并未把暑气浇走,反而显得更加闷热。考场像个蒸笼,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定力。我一遍又一遍地用粗布衬衣擦拭着流淌的汗水。考试状态的好坏,觉得与能否耐热也有关联。那时的考试,不仅是智力的比拼,也是身体素质的较量。


高考是块试金石,验证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成果。天生好理科,对文科没有丁点的感觉,其结果可想而知,数理化科科优秀,而语文和政治不出意外的不及格。无奈与大学失之交臂,好在上了中专线,跳出农门也算有了指望。娘一脸欢喜,我也如释重负。可天意弄人,当别人拿着录取通知书兴高采烈去学校报到时,我的通知书却迟迟不见踪影。娘急得整宿睡不着觉,脸上写满了焦躁,眼圈被熬得通红。当过村干部的娘不甘心儿子就这么不明不白落榜,生性好强的她要去寻个究竟。可是,这对于一个没咋见过世面的农家妇女来说,谈何容易。娘拖着一双残腿到了县上,县上一嘴就把娘支到了市里,娘倒了几次车,几经辗转,得到的答复是,压根就没有这个学生的档案。娘感到了事态的严重,瞪着猩红的眼睛,哆嗦着嘴唇说不成一句完整的话。娘马不停蹄回到县里,接待她的人依旧是一副麻木的面孔,娘急了,言称卖房子卖地,也要弄个水落石出。第二天再到市里,仍然无果,娘很无奈地坐在院子里抹眼泪。突然,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和娘打招呼,娘认出来了,是曾在村里下过乡的老李。问明了情况,老李领着娘折回招生办,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后,老李对招生办的人说了一番言辞强硬的话,让娘回家等消息。


几天后,通知书终于到了,娘长舒了一口气。却原来,是“文革”遗风作祟,村里和娘分属不同派系的某人,其亲戚在县招生办供职,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扣押了我的档案。若不是娘的坚持,若不是巧遇老李,我的第一次高考注定会成为一个“谜案”。后来得知,老李是时任的地委领导。一直觉得,老李是个好官,是我的恩人。


经历过曲折,才懂得如何珍惜。学有所成,踏实工作,一路从小城来到现在的居住的城市。在并不擅长的文字里徜徉,让梦想闪光,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并有幸荣膺《人民日报》征文金奖,用赤诚为理想插上了翅膀。


人有时候走怎样的路径,自己并不一定完全能够左右,但无论如何,经历“磨难”,笃定信念,人生才会更加的亮丽光鲜。


                                                              责编丨苹   果

                                                              校对丨黄昏雨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