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军事力量 在中国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经历254年的时期,能够占居整个大西南,其势力到达东西亚广大地区,这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远见卓识战略思想的统帅,如果没有运筹惟握、决胜千里的将领,如果没有一批忠诚勇猛能打会战的将士,一不可能统一六诏。 南诏国的军事技术是过硬的,以南诏剑大理刀为主的武器极为精良,军事指挥员和战斗员的素质是好的,所以,其战斗力是强的,这一点足以说明南诏国的强大。 南诏宝剑(三宝) 铎鞘、郁刃、浪剑 铎鞘又称“铎槊”,形状像“刀戟残刃”,柄部饰金,十分锋利,“所指无不洞也”。白族古语又把它分为六种:“绿婆摩求、亏云孚、铎菆、铎摩那、同铎、朱苛”。这些古怪的名称,体现了“铎鞘剑”的神秘、高贵和持剑者对它的尊敬及喜爱。 南诏王出巡时,不但“禁卫军”人手一柄,南诏王自己也常常随身携带。剑川石钟山石窟《阁罗凤议政图》中,武官手持的“曲柄宝剑”,许多学者认为就是著名的“铎鞘剑”。 阁罗凤议政图 郁刀又称“郁刃”,名贵程度仅次于铎鞘,铸造方法秘不示人。根据零星史料记载,只知锻造时要用毒药、虫鱼,淬火时要用白马血,真是稀奇古怪。郁刀含有剧毒,刺人见血,即可致死,令人望而生畏。 南诏剑是当时最普遍的一种武器,南诏的一般将士和普通民众,都携带,所谓“不问贵贱,剑不离身”。造剑方法为“锻生铁,取迸汁,如是者数次,烹炼之。剑成,即以犀装头,饰以金碧”。 南诏剑中最著名的是“浪剑”,双称“浪川剑”,因原产于“三浪诏”即邓赕、浪穹、施浪诏(今洱源邓川一带)故地而得名。浪剑“石铁如泥,吹毛透风”,是最犀利的南诏剑之一。 《新唐书.南诏传》:“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又《唐会要》:“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注:浪人,指行踪不定之人)。 铎鞘、郁刀、浪剑三种兵器,南诏王经常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足见其锋利和名贵。如果说针鞘、郁刀、浪剑是南诏三宝,那么大理国时期的“大理刀”(又称“云南刀”)则更为著名。 大理刀南诏大理国兵器。有谓:“蛮刀以大理所出最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大理刀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南诏土司刀,南诏宝剑之一种,是内蕴于大理白族手艺人多年来研制铸造藏刀的经验之上,凭借个人超绝的领悟力和工艺的精湛水平,设计锻造出来的符合南诏国文化底蕴的手工艺收藏品。注重手工参与的重要性,力求产品达到手工极致之美,再现南诏国时期古人尚武精神的凝练。 《桂海虞衡志·志器》称:“云南刀即大理的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鋖,南人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画比花文。一鞘两室,各函一刀。把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所谓“一鞘两室,各函一刀”,就是武侠小说中经常描写的“龙凤剑”、“雌雄双刀”之类,十分名贵。 《岭外代答》的作者在比较了云南的傜刀、黎刀和大理刀这后说:“以大理所出为佳”,并赞颂道:“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