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药监局发出通告,又有4家医药公司申请歇业: 安徽省安通医药进出口有限公司、 国药控股安徽有限公司、 颍上县国立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宿州市葆源药业有限公司 这是安徽省第2次公布医药公司歇业名单,截止至今天,该省共有26家公司申请歇业。这其中不仅包括央企国控下属公司,也有安徽地方「豪强」--天星医药、省医药集团的下属企业。 申请歇业的相关企业信息(汇总)
来源:安徽省药监局官网 那么,这些公司为何申请歇业? 在两票制背景下,医药商业大洗牌加据,原本就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安徽作为国家提出实施两票制政策后第一个执行的省份尤为明显。生产企业第一票开出慎之又慎,不外乎选择配送网络健全、回款好的商业公司。但中小型商业则由于医院网络少、垫资能力有限的短板而面临无厂家可「翻牌」的窘境,逐渐被边缘化。 以全国第一个实施两票制的省份福建为例,该省7标之前有198家医药公司,待7标实施两票制后,特别是8标开始进行基药配送商的遴选,最终10家公司获得配送资格,从此福建医药商业数量锐减,目前不到70家公司。由于绝大部分公司没有公立医院药品采购配送资格,只能从事OTC、中药材、保健品的销售,福建通过两票制成功实现医药商业集中度的高度提升。 安徽进行了药品流通领域的大整治,打击挂靠、过票,打击现金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使得一些以过票为生的小型商业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营改增的全面推行,税务稽查风险陡增。 经营环境面临如此巨大的变化,如果实力不济或是不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话,极有可能被政策淘汰出局。处于以上种种考虑,主动申请歇业似乎是一个不太坏的抉择。 从这26家申请歇业的公司来看,大多数歇业时间都在2年左右,一部分企业还处于自主确定期限的状态,大有「冬眠」的迹象。 但也有安徽医药市场业内人士指出,其中一些公司已经早就寻求买家的介入。在安徽两票制政策下,仅销售生产企业药品的商业公司可视为生产企业,这也促使很多生产企业收购当地公司以增加出货开票的渠道,本省内的大中型商业也蠢蠢欲动进行收购。不过由于政策还不太明朗,工业目前收购较为谨慎,并且随着政策的推行,商业公司的价值正在递减。 看来,行业各方都在观望,待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之时,也许这些企业会渐渐复苏,但或许也会如同阳光下的雪球,彻底消失。 来源:医药云端工作室 作者:点苍鹤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