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的导火索

 邓超越梦想 2017-05-31

  王纪卿


  不少清史研究专家都认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恶源自于左宗棠的性格霸道,曾国藩忍无可忍,才导致两人分道扬镳。而据专家近年研究发现,他们的交恶,是因为一个叫王  的人。

一个爱出风头的人

    湘乡人王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此人思维敏捷,口才不俗,爱发议论,争论时总是盖过别人一头。在任何时候,他都以滔滔不绝的话语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所有湘军将帅中,他是个性最为张扬的一位,就连左宗棠、胡林翼这两位以口才见长的大帅,也比不上他的热闹。

    王  不仅爱说话,而且自负有才。他的夸夸其谈和自高自大,在以谦谦君子自诩的中国读书人当中引起了反感。湘军集团中有些人对他不满,而对他最恼火的人恐怕就是大帅曾国藩。但是王  的自负,并不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属于浮夸一类。王  有真本领,而且非同凡响。他的武学造诣很深,不仅擅长军事训练,还精通战略战术。

    王  不仅有才能,而且是个实干家。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太平军进入湖南,王  主动请战,自愿负责团练乡勇,抵御北上的太平军。王  只是一介书生,却比武官还要卖力,四处动员,号召人们武装起来,准备打仗。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人脑袋有些发热。王  后来回忆说:“当时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没有一个不笑话王某!”

    湘乡勇既无军粮又缺武器。银子从哪里来?全靠动员乡绅掏腰包。王  不得不发挥他的口才,去跟大款们磨嘴皮。

    王  讨来了捐款,抓紧制定湘乡勇的建军制度与号令,每天与友人和师兄弟们分头带领操练。要把农民训练成战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王  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授步伐和技击。教好了一个人,就令他口衔一颗算盘珠,领着他站到队列中。然后另叫一人过来,从头教起。全部教完之后,王  穿上军服登台,陈说忠孝大义,声情慷慨,令听讲者为之振奋。

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咸丰二年年底,曾国藩奉旨出任湖南帮办团练大臣。由于他是湘乡人,他首先想到借重湘乡勇作为自己的基本力量。但是王  作为湘乡勇的一个头目,一开始就对曾国藩不满。团练骨干在一起议论曾大人时,王

说道:“此人京官做久了,动不动就发公文,打官腔,真是看不惯!”曾国藩可以感觉到王  不喜欢自己,他提出要收王  为弟子,王  却严词拒绝。曾国藩见王  不买账,担心他不好领导,所以不想让他多领兵。于是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王  一直带着自己的勇队,受命于湖南巡抚骆秉章。

    可是王  运气不好,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初他出兵去打太平军吃了一个大败仗。倒霉的他当时跟曾国藩的湘军同路进兵,而曾国藩也是出师不利。曾国藩便把这次失败怪罪于王  ,要

给他严厉的处分。多亏骆秉章和左宗棠对这个遭受挫折的年轻人寄予同情,对他加以回护,王  才得以挺过这个难关。

左宗棠因王  而“发家”

    岳州失利过去不久,曾国藩又打了一个大败仗,这一次却没有王  参与。咸丰四年四月二日,曾国藩攻打靖港不利,折损了战船与兵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天塔齐布从宁乡增援湘潭,一战而获大捷。而带头的正好是王 。

    10天后,骆秉章与曾国藩联衔拜发的奏折中,提到了王  的两次阻击战。

    这份奏折最后的定稿人是左宗棠,据说关于王  战功的一段,比曾国藩看到的奏稿将王  的功劳拔高了许多,有把一场小胜仗夸大之嫌。须知这份奏折中报告了曾国藩在靖港的战败,而曾国藩讨厌的王  却以胜利者的面目在其中出现,令曾国藩颇为不爽。他对左宗棠擅自修改奏稿很有意见,因为左宗棠只是骆秉章的师爷,根本无权向皇帝上奏。他修改奏稿的目的,无疑是出于对王  的同情和爱护,这就有故意跟曾国藩作对之嫌。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曾国藩与左宗棠失和的最初起源。

    从此以后,王  一直独立于曾国藩的湘军体系之外,服从骆秉章的指挥,他与左宗棠成了亲密的朋友。王  恃才傲物,却乐意听从左宗棠的指导,遵照这位师爷的调遣四出作战。左宗棠成为统兵大将以后,倚重王  的兄弟与部属,靠着王  身后留下的军事遗产“老湘军”起家,得以立下赫赫的战功。(摘自《老年文汇报》2012.3.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