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这只薛定谔的猫 | 高考小回忆录

 曲音绕梁 2017-05-31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正是我高中三年的最低谷。

高一手持“弃理读文”的免死金牌,高二虽有小坎坷,但也算是四平八稳,高三上学期一鼓作气,冲破第一次考试中的失误,一路凯歌,保持着高位。

而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却像是个溺水的人,拼命地无畏扑腾,却只是在水中浮浮沉沉,呼吸不到水面上的新鲜空气。

就像中了邪一般,高三下学期开学以来的两次考试,我的排名一下跌到三十几名,尽管有所进步,也是无关痛痒的一两名。

博雅领军简章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炉了,自然是与我无缘了。

我看着同班同学被叫去办公室选学校、送材料盖章,忙忙碌碌,不自觉间流露出提前迈入清北的喜悦——就算自招过不了,她们还是年级的佼佼者,成绩也不再大幅度摇摆,能够稳定在年级前五,高考的胜算也比别人更大些。

二联也已经结束,仍然是比上次进步了几名,总算是挤进前三十了。然而我已近乎麻痹。

一直以来,我对成绩都是敬而远之。在考完的晚自习请假,因为不想让对答案的声音飘进我的耳朵里;害怕考后的第一节课,因为老师在成绩出来前就直接讲解试卷。这些,对我来说无异于凌迟。

可是我知道了,不管我多么努力,成绩就是这样了,不好不坏,于是我也能在下早自习之后马上和同学冲去办公室问成绩。

我也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和之前一样努力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呢?

无解。无解。

心痛也没有延续多久,毕竟每天都被塞满满的,分析考试试卷、刷题、背书,还有出去补课。当然也有惊喜——比如我的作文越来越好,每次都是52分往上走。这也算压抑生活的一点小小的慰藉吧。

成绩成了各科老师们的口头禅,连续执教高三三年的英语老师、教高二的高考地理阅卷组长都说,我们班一定考得非常好,班主任有多年的带班经验,我们学生个个勤奋好学,自身底子也不错。

补课的地理老师还说,只要每天都保持现在的状态,有个好身体,吃得好,睡得好,肯定考得好。听了这话,我们几个同学面面相觑。至于是信以为真还是当耳边风,我已经记不清了。

更令我疑惑的是,尽管大考考得不尽如人意,越逼近高考,小考发挥得越出色,每门都拿过第一,尤其是英语和数学,在最后几周一直发挥得很好。

我知道,老师们会把问题归结于我的心态上,并且似乎也没有别的合适的理由了,妈妈在饭桌上也旁敲侧击过。只有我自己知道,大考前的心态哪有不好,与其说是平静,毋宁说是一种不抱太多希望的平静。

也不知道是谁给的勇气,在老师说的与高考排名对应性很强的几次考试都发挥得一如既往的令人失望,我也没有放下对北大中文的执念——那是我选文的理由之一,是我着两年间心心念念的地方。

只是离高考越来越近,我躺在床上睡不着时,就思考着预期学校:“北大中文,冲一冲;南京大学,保一保;最不济那就去北师大中文系。”

我回想起高二暑假,妈妈在饭桌上询问我有什么理想的学校,好制定目标。

我大言不惭:“北大,北大,北大。”

当初的那份自信与傲气不复,做好了考砸的打算(也许对我当时的名次来说,即便能正常发挥也不过是南大)。

我就像王小波说的挨了锤的牛,一下一下锤下来,沧海志凌云心都被现实一点点地锤没了棱角。

最后一次北大招办来学校宣传,我都在心里犹豫了一下,自己究竟有没有必要去听。话说回来,就算是我成绩没有大跳水,能不能考上北大也很难说。

7号和8号终于还是来了,2016年的6月比之往年要凉爽许多,日头不是很毒,还有丝丝凉风。

刚坐定的时候,难免紧张,这紧张来自下一秒的未知的恐惧。然而做了几道题之后便一门心思扑在了题上,只想更快、更好地答题,什么成绩排名还有大学,根本没有精力去遐想。

说实话,考完的感受并不是很好,没有一科有足够的把握:

最拿手的语文作文没有发挥出最理想的水平,出的成语大多是没见过的,更别提玄学小阅读了;数学虽然做出了卡住不少人的立体几何,但导数答得有些乱,而小题出错已经了断了我的宿命;政治考的必修一、二的内容更是考前复习跳过的部分;一直不算擅长的英语完形填空也是爆炸。

考完的第二天便是毕业典礼。抱着腿看着大屏幕上播放着我们高中的点点滴滴,不是动容不是感伤,而是有些对于结果是否能与三年的付出的怀疑。毕业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对昨日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都压在我的心上。

从班长手里领到招生计划,没翻几页,就看到的清北的招生计划,加了一下发现一批只有22个。22个!我倒吸一口凉气。最后一个学期在年级的排名都没有这么高过。

我第一次发现我自己想过的桥原来这么窄。

我嘱咐了爸妈不要开电视看关于高考的报道,也不要买什么报纸对高考答案,两周疯狂刷剧,刻意忘记这两天,以致现在我只对高考作文有些印象。

22号我们同学五个走在武汉街头,最好的朋友突然接到电话,她的妈妈在电话那头兴奋地告诉她拿到了领军30分的降分。挂掉电话的朋友强压着嘴角上扬的弧度,我们连忙恭喜。虽然她连忙摆手说还不一定考得上,但我们都知道以她的实力,她是肯定的了。

而,什么都没有的我呢?

25日上午,家长群在沸腾,一个个同学的成绩爆出来,每个人都是惊愕的。

一位男同学,沉迷游戏,宁愿在家打游戏也不愿在校自习。可就是这样,他高三一年从三十几名一直进步并保持在了十几名,高考出来是全班第三。和他并列的女生只在高二冲到前面过一段时间,高三以来也不是很突出。

还有成绩徘徊在中下游的男生考上了浙大,经常吊车尾的男生顺利地进入了武大……之前那批跑在前头的尖子生们,集体发挥失常,要么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么就是大失水准。

而我,在每门都有小失误的情况下,终于是补上他们的空位,排到了第二。

这也不是我们班的个例,朋友暑校的群里有不少人在成绩出来后都表示与清华无缘,另一所相爱相杀的中学的同学也有不少高考翻车的。

与之对应,有许多人发挥得出乎意料的好。

我想起数学老师总是笑眯眯地说着:“不要问我觉得谁能考上清北,这永远也没法保证,谁也不知道。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希望,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松懈怠。”

回过头想,这句有些玩笑语气的话,却是实实在在的大道理。

多少次的第一不能保证最后一次考试的胜利,多少次的失意也并不意味着实现梦想的可能性为零。毕竟,影响高考的因素太复杂了,它并非全是凭实力说话,实力越强,只是多了些砝码而已。

在这里,我只是讲述高三的一些经历,我也并不清楚我为什么最后可以有一个满意的结果,虽然班主任之后说一直觉得我没问题,朋友说在我拒绝学校提前查分时就知道我可以裸考上北大。

总之,高考分数有几分像薛定谔的猫,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到底考得怎样。

我们能做的,便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好,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即便结果差强人意甚至不尽如人意,也算是不留遗憾。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想了解更多学霸经验?
欢迎加入创知路
高考3群:517577549
自招4群:634274436
竞赛2群:10253047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