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创业板无锁定增策略是在机构参与创业板无锁定期定向增发时,散户假设机构短期内有减持冲动且有拉抬股价的资源和能力,在《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的提示性公告》发布后买入股票,等待机构拉升价格后再卖出获利的策略。 2、该策略买入的时间窗口在《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的提示性公告》发布之后,因为只有本公告发布之后,散户才能确认本次定增是否为无锁定期的定增,但由于股票复牌时间与《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的提示性公告》发布时间有时间差,若复牌之后股票涨幅过大,本策略就失去了安全边际,不能进行。 3、从16年情况来看,全年共有24个无锁定增案例,散户确认无锁定增后买入价在机构成本线上浮9%以下的案例共有12个,在这12个案例当中,排除定增股份上市3日后就停牌的麦捷科技,剩下11个案例,其中还在套牢中有5个,目前股价与机构成本基本一致1个,估计机构完成减持5个。假设散户在增发公告日以该日的平均价格买入,以定增股份开始上市流通的一个时间段内的阶段性最高点作为最佳卖出日,以该日的平均价格最为最佳卖出价,回报期最短,回报率最大的案例为北信源,回报期12天,回报率23%;剩余4个案例回报率在30天-140天左右,即1个月-3个月左右,回报率在13%-18%之间。 4、策略最大的问题在无锁定增数量太少,在排除定增复牌之后涨幅过大,失去安全边际后的案例就更少。在实际的操作中,更面临着回撤带来的痛苦,套牢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等问题。但目前仍然存在5个被套牢案例,而且套牢案例中庄家身影闪现,在目前市场不看好创业板的情况下,这样的大坑是否能够修复?若能够修复,则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正文: 近期因为北信源的关系,关注到市场中的一个“创业板无锁定期定增”的策略 具体来说,策略的核心就是这样一条规定:
本次发行中新增股份的性质为无限售条件流通股。根据《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发行价格不低于发行期首日前一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XX.XX元/股,本次发行股份无锁定期,自上市之日起可交易。 就是说,只要创业板定增在发行定价当中,发行价格不低于发行期首日前一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则定向增发的股票无锁定期,上市之后即可减持。
所以,在以下几点假设之下,创业板定向增发就可以成为一个盈利的策略:
1、参与创业板无锁定期定增的机构都有短期减持的冲动。 2、参与创业板无锁定期定增的机构都有能力在自己减持前调动各方资源,阶段性做高股价,让自己减持的收益最大化。
那么,在这两点假设之下,只要散户能够在机构抬升股价之前买入,就可以享受机构拉抬股价所带来的收益。
要实现这个策略,首先就要定位散户买入的时间窗口在哪。创业板定向增发有如下几个步骤: 1、前期披露预案、股东大会审核等… 2、证监会过会 3、拿到批文 4、停牌,开始定向增发(如果是无锁定增,定增价为停牌前一个交易日均价) 5、复牌,定向增发完毕 6、披露《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的提示性公告》(确认是否为无锁定增,同时确认机构成本线和持仓量) 7、定增股份上市流通(机构可以开始减持) 在这几个步骤当中,步骤6最为关键,因为只有在《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的提示性公告》当中,散户才能够看到本次定增的定价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份公告当中,才能确认本次定增是否为无锁定期的定向增发,同时还能确认参与定增的机构、定增价格与定增的股份。
在步骤7之后,机构参与的无锁定增股份就可以上市流通,所以,步骤6与步骤7之间,就是散户参与无锁定增的时间窗口。
但是,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在步骤5之后股票就开始复牌交易,在复牌的时候散户并不知道本次定增是否为无锁定期的定增,若此时股票价格有较大的抬升,在步骤6之后,散户买入的成本就会极大高于机构,本策略也就失去了核心优势:在定增机构成本线附近持仓,搭乘机构拉抬股价的顺风车。如果机构在步骤5之后迅速抬升股价,并将股价稳定在高位,等待步骤7到来之后减持,本策略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但是如果再步骤5之后,股价有较大跌幅,这意味着定增机构已经被套。在步骤6后散户若确定该定增是无锁定期的定增,然后买入持仓,这就可以以比机构更低的成本持有股票,从而获得更大的安全边际。对于保守的散户来说,完全可以在机构成本线处止盈,这样就不会受到机构减持的卖压冲击,对于激进一些的散户,在股价突破机构成本线后,有大阴线出现或其他明显跌势时卖出,也可以比平常获得更高的收益。
总的来说,“创业板无锁定期定增”策略的买点在步骤6之后,主要关注此时的股价与机构定增价之间的关系,若此时股价高于机构定增价,则可能为机构抬轿,同时失去安全边际;若此时股价低于机构定增价,则可获得更高的安全边际与未来的收益水平;若此时股价与机构定增价基本一致,则风险一般,可买入持有。
在卖点方面,若本策略有效,步骤7之后上市公司或定制机构会使用各种资源做高股价,在股价提升之后,如果出现成交量集急剧大或大阴线出现等机构减持信号时,则应卖出止盈。
在风险方面,最大的风险源自定增机构实力不够强劲或同期大盘走势疲软,导致股价无法按预期上升,散户与机构同时被套牢,而且解套时间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方面来说,机构大资金参与定增,套牢的伤害远远比散户要大,但如果机构放弃治疗,短线持仓被迫转为长线,散户也只能亦步亦趋,锁仓装死。
下面以16年无锁定增为例,考察策略的盈利情况。
16年全年共有24个无锁定增案例,从数量上看还是非常少的。
由于散户需要等待增发公告日之后才能确认本次定增是否为无锁定期定增,在复牌日到增发公告日之间股票价格可能产生巨大波动,从而导致增发公告日均价对机构定增价产生极大的溢价,下图中蓝色部分为散户进入成本价大于机构成本价9%及以上的案例(散户成本价为增发公告日均价,机构成本价为定增价),在这些案例当中,散户的安全边际严重不足,不能买入。这样的案例共有12个,占总无锁定增量的50%。 下一步假设散户在增发公告日以该日的平均价格买入,以步骤7之后定增股份开始上市流通的一个时间段内的阶段性最高点作为最佳卖出日,以该日的平均价格最为最佳卖出价,以此考察本策略的最佳盈利情况。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12个有买点的案例当中,有5个目前仍然被套,有7个已经能够获利退出。其中麦捷科技在步骤7后3天就开始停牌,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尚不知复牌后的情况。力源信息进入步骤7后,仅有2天阳线上触及机构成本线,估计尚未出货完毕。
在排除麦捷科技和力源信息之后,剩下的已基本完成的案例就只剩下5个,从收益和回报期(最佳卖点减去公告日买点的时间段长度)上看都还不错,分别是:
1、卫宁健康,回报期24天,回报率18% 2、万邦达,回报期130天,回报率13% 3、天山生物,回报期138天,回报率15% 4、北信源,回报期12天,回报率23% 5、新开铺,回报期31天,回报率18%
从这几个案例上看,回报期最短,回报率最大的就是媒体报道的北信源,其他案例回报率在30天-140天左右,即1个月-3个月左右,回报率在13%-18%之间,虽然不是非常暴利,但也很不错了。
但必须意识到,这只是最佳回报,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并不能准确预测到高点,极有可能在股价抬升过程中卖出,或者高点时未卖出,后期股价跌落。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目前还有5个案例在套牢中,力源信息为微利状态,如果进入了这些案例,就必须忍受套牢或忍受较大的回撤,但这些案例也有可能贡献更多的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无锁定增的股票当中,一些呈现明显的庄股迹象。
如力源信息,在17年1月5日涨停、17年1月11日涨停,17年1月17日涨停,在涨停第二天往往又是大阴线,股价呈现高波动的特征。公司定增的2000万股成本价在17.52元,上市之后仅有2日高于成本价,两日交易量分别为2584万,1607万,合计4191万,锁定的2000万股有可能有部分在这两日减持,但是该公司此次交易是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既有锁定期的股份,也有无锁定期的股份,前期还有多次涨停,持股资金估计鱼龙混杂,有各路机构都在里面,仅有2000万股定增的机构估计难以主导股价。
又如晶盛机电,该公司1亿股无锁定增股票上市后(16年11月10日上市)持续被套(定增价格13.2元),在经历16年12月12日创业板暴跌之后套牢更深。
该股票在16年12月12日创业板暴跌之后有拉升迹象,如16年12月12日涨幅一度高达7.7%,收盘涨幅5.4%。
在16年12月26日,再次拉升 16年12月27日尾盘拉升 之后几个交易日正常波动,但在17年1月13日、17年1月16日创业板暴跌时,尾盘出现明显护盘迹象。 总的来说,在16年双12大跌后走势明显好于创业板指 其余几个案例中的股票,均是由于16年12月12日、17年1月6日两次创业板大跌套牢,在目前市场不看好创业板的情况下,这样的大坑是否能够修复?若能够修复,则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总的来看,创业板无锁定增策略是一个看起来不错,但收益也并非暴利的策略。策略最大的问题就是创业板无锁定增十分稀少,而且到了买入时间窗口时能够在机构成本线附近买入的股票就更少。在实际的操作中,更面临着回撤带来的痛苦,套牢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等问题,同时也要观察机构参与定增的数量,如果机构定增的数量很多,出货可能没那么快,但如果参与定增的量很少,如果只有几天高于机构定增成本,机构也有可能出货完毕,而且,如果机构定增数量太少,在改股票中的话语权也存疑,是否真的有拉抬动作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谓创业板无锁定增策略,本质上就是一个与狼共舞,虎口夺食的过程,策略是否成功极大依赖于两点假设,即定增机构有短期减持冲动和定增机构有资源做高股价。假设是否在现实中成立,无从验证,也很难有迹可循,至于自己是否相信,这就是一个信仰的问题了。
最后,来一张整个策略的全景图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