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休闲:茶不言,暗思量,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一百多年前,日本美学宗师冈仓天心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用英语书就《THE BOOK 0F TEA》一书,日后被誉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
1988年张唤民首次将这本书译成中文《说茶》,书中这样描述:“唐朝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寻求融会贯通的时代,是唐朝的时代精神把茶从粗俗的状态下解放了出来,陆羽是茶道的第一位信徒。在乳白色瓷器中的液体琥珀里,精于茶道的人将品尝到孔子的惬意与宁静,老子的犀利淋漓,以及释迦牟尼那飘渺的风范。” 重庆大足石刻妙高山三教合一窟 一千多年前中唐时期的陆羽,穷其毕生精力,历数十年之功,游历中国各大茶区,最终著成《茶经》一书,冈仓天心称其为茶的第一本圣经,陆羽则被后世之人誉为茶圣。 今时的茶叶,以2014年10月27日起实施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划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七大类,名优茶品逾千种之多。若言茶之所难,今人当有九九八十一难之多。若言取茶之真经,路在何方? 《制茶学》主编夏涛教授(右一) 通览茶学学科,其核心的课程有四门:浙江农业大学(今并入浙江大学)庄晩芳先生建立起来的优势学科,其主编的《茶树栽培学》教材,如今已经出到了第四版,现由浙江大学茶学系骆耀平教授接任主编;由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陈椽先生建立起来的优势学科,其主编的《制茶学》教材,如今已经出到了第三版,现由安徽农业大学夏涛教授接任主编;由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王泽农先生建立起来的优势学科,其主编《茶叶生物化学》教材,如今已经出到了第三版,现由宛晓春教授接任主编;由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陆松侯先生建立起来的优势学科,其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如今已经出版到了第四版,现由湖南农业大学施兆鹏教授接任主编。《茶树栽培学》课程的核心在于影响茶叶品质的环境、气候、土壤和茶树品种;《制茶学》课程的核心在于茶叶加工工艺与品质的关系;《茶叶生物化学》课程的核心在于以生物化学揭示茶叶品质的科学成因;《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核心在于审评茶叶品质的高低优次。一代又一代的茶学教育家们耗费心血才智建立起来的茶学学科,核心的课程就在于培养“懂茶”的专业技术人才。 《茶叶生物化学》主编 宛晓春教授(右一) 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言茶之九难,在于全无借鉴开创之难;一千多年的后的今天,人们事茶之难,主要在于名优茶何其多也?遭遇选择困难症。若言学茶之难,一在于学力浅薄,无视或者不知既有茶学体系精髓之所在;二在于本性惰怠,既不想学,又想要坐享其成,托词“不懂茶没关系,茶懂你!”直叫人一声叹息,古来圣贤皆寂寞。 设若陆羽不懂茶,何以称茶圣?何以著《茶经》?设若卢仝不懂茶,何以称茶仙?何以作《茶歌》?回望先贤圣,仰之弥高,未能见贤思齐也就罢了,已经叫人好生惭愧。生在当世,以茶为业,懂茶应当是事茶者的基本要求。更何况,我们有着如此雄厚的茶学学科基础,当下中国各省市已经有五十多所院校开设有茶学专业,如果是尚未进入茶行的适龄青年,有志于入茶行成就一番事业,不妨去报考茶学专业,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是已经进入茶行的事茶者,尚有精力,就近到农林院校旁听一下茶学专业的这四门课程也好。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就找来这四本书,放在枕边,睡前翻上一番,开卷有益,梦里亦不会迷失方向。 《茶叶生物技术》主编李远华教授(右三) 1850年左右,英国人主导下的印度红茶制法的审评标准成为国际通行的准则,自此一千多年来牢牢把握在中国人手中的话语权旁落他国之人手中,当今世界上贸易的茶叶80%属于红茶,红茶的国际标准是由印度人主导制定,在红茶的主导权上,我们中国人沦为看客。为了不致使其他茶类的话语权旁落,我们国家的茶学科技工作者,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制定各类茶叶的国际标准,一旦落实成为全世界通用准则,我们将再次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为中国茶叶将来再次走向世界争取主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个体,事茶者应当懂茶,而且应当懂得茶叶审评,任何一种商品注定都将以质量赢得市场,茶叶也不例外。 现今的评茶是一个完备的体系,评茶的空间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取样有《茶取样》国家标准,从事评茶的人应当符合《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评茶有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评定茶结语有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我们所要审评的茶,已经颁布的有国家标准《茶叶分类》,这个标准是纲;具体到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这六类都经有了茶类的国家标准,茶类的这个标准是目;具体到每一种茶,绝大多数都已经有了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是企业标准。 2001年人社部颁布的《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极为完备科学。作为一种水平评价类的证书,评茶员(师)资格证书的持有者不能躺在证书上睡大觉,而应当具备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 懂茶,懂得评茶,毫无疑问是从事茶叶行业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