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 白芨 【性用概要】 又名白根、白给、甘根。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块茎。其味苦、甘、涩,性微寒。入肺、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因本品质粘而涩,甘寒清热,既可敛涩止血,又能消痈散结,祛腐生新。故常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咯血、热伤胃络所致的吐血,以及外伤出血等症。对痈疽疮疖、瘰疬溃烂以及烫伤等症亦可配用。凡肺胃虚寒者,镇用。反乌头。用法:水煎服;量;6~12克。 【临证配用】 白芨-百部 百部 白芨补肺气,清血热散瘀血,涩血络;百部润肺燥,降肺气,止咳嗽。合用有补肺止咳、化瘀止血的功效。常与百合、麦门冬等滋养肺阴、止咳化痰药同用,治阴虚咳嗽及肺疹咯血等症有较好疗效。 白芨-枇杷叶 蜜枇杷叶 白芨补肺降气,消瘀止血;批把叶清降肺气,化痰止咳。相配有止咳消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肺有虚热所致的咯血、咳血等症。常与阿胶、生地黄同用。方如白芨枇杷丸。 白芨-贝母 贝母 白芨补肺止血,兼能消痈祛腐生肌;贝母润肺化痰,消痈散结。二药相配,既能消散痈肿,又能润肺止血。用于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等症有较好疗效。对肺房咳嗽吐血亦有效验。 白芨-白蔹 白芨 白芨消痈散结,祛腐生新;白敛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本草便读》谓白芨“虽案收敛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与白蔹相近。故每相须而用。”二药相配,解毒消痈散结之功效显著。用于治疗疮痈肿毒,红肿疼痛有较好疗效。 白芨-三七 三七 白芨质粘敛涩,能清血热,涩血络,破瘀血,生新血;三七善入血分,能和营止血,化瘀生新,行滞通脉。白友长于收敛,三七长于化弃,相配有止血不留寮的特点,用于治疗吐血、咳血等症有较好疗效。又因二者皆有消肿散结作用,故用于治疗疮痈肿痛亦有良效。 【现代研究】 白芨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菲类衍生物,少量挥发油,粘液质,白芨甘露聚糖等。药理实验证明,白芨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具有止血作用。将白芨药液注入蛙下腔静脉后,可使红细胞在末稍血管内凝集,形成人工血栓,起到修补血管块损的作用。有实验证明,白芨可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生成时间,加速红细胞沉降率。白芨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溃疡活性。可对抗幽门结扎型、束缚水浸应激型溃疡。对盐酸所致粘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使粘膜溃疡明显减轻。白芨粉对实验性犬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有明显治疗作用,给药后。可迅速堵塞穿孔,阻止胃内容物外漏,并加速大网膜的遮盖。白友甲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顺发癣菌亦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和奥杜盎氏小芽孢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此外,尚有预防术后肠粘黏的作用。有关川乌与白芨配伍的实验研究表明,相配后对川乌的镇痛和白芨的止血作用均无影响。对药物的急性毒性也无影响。长期用药可致肝脂肪样变和糖原减少。另外,大剂量白芨可致肝脏轻度间质性肝炎、肾盂肾炎、部分肾小管腔内有管型。 白芨有止血和微弱的抗结核杆菌作用,百部能止咳抑制结核杆菌,故相配治疗肺结核咳嗽咯血等症有较好疗效。白芨与贝母均有抗菌作用,白芨又能止血,贝母能镇咳,故常相配用于肺结核、肺脓疡等病。因白芨与白敛皆有抗菌作用,故用于疮疡肿毒每有良效。白芨与三七均能抗菌止血,故常相配用于多种出血及外科痈疮等病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