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摛华于素 骆驿迁延——王钦贤博士和他的金文书法

 海涛668 2017-05-31

文/刘晓峰(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古之好金石者,往往引为“金石友”。我与钦贤兄虽不堪与古人相媲美,但却着实结缘于金石之好。钦贤兄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民国金石文字,而这也正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课堂上聊了起来。聊中方知我们不仅是山东老乡,而且同出于莒。同为莒人未曾相识于家乡,却结交于千里之外的西子湖畔,更是凭添几分亲近。于是,我也渐渐地走近了钦贤的法书世界。

摛华于素 骆驿迁延——王钦贤博士和他的金文书法

王钦贤金文《诗经》节录 180cm×30cm

莒人好书,钦贤研习书法不足为奇。然他善写钟鼎古籀,喜研金石文字,这却让人刮目相看。在中国书法史上,以篆书见长的书家并不算多,而善写大篆者更是屈指可数。明末清初,随着金石学的发展,篆书日渐复苏,直到清中后期,钟鼎、石鼓才渐为书家所青睐。以吴大澂、吴昌硕为代表的大篆名家,自此开创了书法史上厚重雄健,气势恢弘的新局面。

摛华于素 骆驿迁延——王钦贤博士和他的金文书法

王钦贤行书东坡词47cm×35cm

然而,钟鼎古籀仍未成为书法主流,而多是在一小批学者型的书家范围内流变。究其原因有二,首先能写大篆,先要识篆,没有深入研究便很难创作,故而大篆自古以来多是学者的专利。再者,书法亦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对用笔、结构有丰富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取法金石钟鼎。这对于学者,特别是今天习惯于键盘的学者而言,无形中又增加了挑战。清末金石书家之所以被后世视为巅峰,盖因其在学养与书艺的融会贯通。当今善写大篆者仍是少之又少,这不是说大篆的空间广,而恰恰是因其要求之高,难度之大。钦贤选择大篆作为研习对象,在我看来,无疑是迎难而上,但他却在此道中自得其乐。

摛华于素 骆驿迁延——王钦贤博士和他的金文书法

王钦贤金文《唐诗选录》180cm×45cm×4

钦贤喜研金文大篆,不是一时兴起,亦不是哗众取宠。他在国美攻读本科时并没有什么偏好而是求知若渴,遍临各体,这无形中,为他日后的精专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保研之后,钦贤对篆书产生了兴趣,从此便玩味其中,欲罢不能,渐渐的便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钟鼎文字不仅醇厚古朴而且灵动可人,特别是西周中后期的文字,大大小小,全任自然,无论是章法的安排和用笔的变化,都最接近自然,而这种对自然的表达更符合其内心对美的定义。

摛华于素 骆驿迁延——王钦贤博士和他的金文书法

王钦贤行草《山谷题跋》140cm×34cm

因此,面对其金文作品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新意——灵动而自然。蔡邕《篆势》曾言“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鸿鹄群游,络绎迁延”与钦贤感知的“大大小小,全任自然”不能不说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暗合。

摛华于素 骆驿迁延——王钦贤博士和他的金文书法

王钦贤金文小品《诗经》43cm×31cm

钦贤对金文的另一卓见,便是将大篆与行草联系起来。他认为先秦金文不像秦代以降的小篆,在章法布局、空间处理以及用笔节奏上都与行草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所以,品读其行草作品亦能感受独特的金石韵味和通篇错落的美感。我很好奇,他如何在西周金文中有这种独到的发现,后来得知,他学习金文时曾一字一字的对不同时代的金文进行编辑,正是这番苦功让他有了自己的心得。

摛华于素 骆驿迁延——王钦贤博士和他的金文书法

王钦贤行草书小品 40cm×30cm

“练青濯绛,必归蓝蒨”,钦贤在深入钻研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让他重新审视书体之间的内在关联,虽说未能达到“通变”之境,但却已有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当今书坛,能书者不在少数,写好者亦不在少数,然而能有自己的态度,能明确书写方向者却凤毛麟角。因为,这不仅仅需要精湛书艺,更需要丰厚的学养,深入的研究。

摛华于素 骆驿迁延——王钦贤博士和他的金文书法

王钦贤行书 40cm×14cm×4

钦贤曾言,仅仅注重技法,匠气太重。一路走来,由本科到研究生,由研究生到博士生,由遍临诸体到专精金文,在完善书写技巧的同时,他似乎一直追寻书法以外的更多养分。“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钦贤可谓书坛勇者,他择一条雄关漫道,在书写,在研究,在读万卷书,又在摛翰振藻,砥砺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