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你见过多少?

 潇潇雨ekg9m5f4 2017-06-01

图1/15

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能关注这些日渐消失的老行当和手艺人,缘于童年生活的记忆。那时候父亲在生产队的油坊里榨油,他和很多青壮年男子光着脊梁,穿着大裤衩,汗流浃背喊着号子快乐地榨油,这种情景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秦腔四大名旦李梅在表演绝技--吹火 )

图2/15

(华阴老腔艺人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县市,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 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老行当逐渐没落。我多了一份心,留心身边的手艺人、留心那些还存在着的老行当。于是,多年来,作为摄影记者,在奔波于新闻现场之余,便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即将消失的老行当,

图3/15

(紫阳县,王有良,67岁,他把自己编织的草鞋拿到集市去出售,换几个零花钱,如今穿草鞋的越来越少,不好卖了) 拍摄了爆玉米花、老油坊、老粉房、做糖画的、修表匠人、补鞋的、刻木板年画的、雕刻佛像的、编草鞋的、剪纸艺人、算命先生、牲口市场的经纪人、傩(nuó)戏艺人、最后的马帮……

图4/15

老行当是中国传统手艺人的传承,其中不少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重新整理这些照片,让人怀旧遐想,这些曾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老行当,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劳动,记载着历史的昨天。 (吹糖人曾经是小孩难得美食和玩物,如今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食品和玩具,让吹糖人者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图5/15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老行当已经消失,有的老行当正在消失。而老行当里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要么逝去,要么被社会遗忘,但老艺人的坚守、谦恭、专注,为所有的人树立了典范。他们用一生践行着匠心精神,值得颂扬和学习,他们的作品更值得后人瞻仰。

(前瓷器制作作为一个传统手艺,从事的人还比较多。)

图6/15

給骡马钉铁掌

图7/15

陕西省米脂县 做红薯粉条,不但是一个产业,也是一个技术手艺。虽然在冬季,但这里面热气腾腾,大把式稳坐锅台,轻轻拍打,摇出均匀的粉条。

图8/15

刻佛者 2007年7月9日陕西省西安 陈伟阳 浙江人,曾在青海西藏学习刻佛像17年。

图9/15

老油坊 陕西省礼泉县 这是一个百年老油坊,专门手工榨菜籽油,目前已经倒闭。

图10/15

陕南傩戏传人 陕西省镇巴县2006年10月2日)73岁的李森林是傩戏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图11/15

手工造纸。 杏坪镇金口村以“家家造纸”而远近闻名,祖辈延传下来的手工作坊造纸绝活直到今天仍是他们的重要“副业.

图12/15

耍猴人- 小的时候耍猴的、飞车艺人和动物表演表演常常让小孩子流连忘返,如今几乎销声匿迹了;

图13/15

娃娃哨 陕西西安 2007年3月13日,82岁的岳师傅的娃娃哨已经没有了传人

图14/15

羊皮筏子客(2005年10月 甘肃兰州) 曾经是货运主力的羊皮筏子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个别人以再游客为业。

图15/15

马帮作为古代重要的物流方式”,曾开创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如今仅在个别偏僻的地方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