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ffice 365应用技巧 | Office 365应用场景:课前预习

 二氧化硅2012 2017-06-01

现在的小孩子学习途径很多: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因此,现代教师应该深度了解学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基于这个需求,我使用Office 365设计一个应用场景:课前预习。这个使用场景的前提是,教师拥有一个OneNote笔记本,最好预先建好一个班级笔记本Class Notebook,将每个学生账号导入到笔记本中。教师在课前发布学习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预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课堂教学的精细设计。举两个例子:

  一、科学课“晒晒石头”

“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在上这一单元之前,我让学生“找找石头”、“晒晒石头”,从而探知学生对于石头的前概念。

从学生晒的石头来看,学生大概知道“花岗岩”,但是对于花岗岩之外的类别,要么称其俗名,如“鹅卵石”,至于鹅卵石属于哪一类岩石,恐难说清楚;其余的石头多半统称之为“无名石头”。

于是,我又鼓励学生去百度“查查”石头,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岩石的信息。学生经过这些学习,从完全“不懂”过渡到“一知半解”。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相应的引导,对于“岩石和矿物”这门比较艰深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二、语文课“摆摆凤辣子”

在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前,陈俊老师先让学生了解一下“红楼梦”这篇巨著。学生在协作空间里进行了一个讨论。从学生收集的信息来看,学生重视了作者生平以及对作品主要人物的了解,对于王熙凤这个角色知之不多。

于是,陈俊老师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通过王熙凤的语言、动作,体会她是如何一个“凤辣子”。请着重对比学生对王熙凤的“初识印象”、“再识印象”。学生的这些课堂表现,展示和印证了课前预习以及课堂学习的差异,体现了课堂学习的价值。


 

下图是关于“俗世奇人”的几个预习内容:

 

 

我所展示的利用Office 365平台所进行的预习都是利用“协作空间”进行的协同预习,我们也发现:同学之间可以在一个页面上进行碰撞和讨论,优点是大家可以共同研讨、互相启发。而缺点则是:页面容易被涂画得乱七八糟,你方写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有时候图片遮住了字,有时候你写的挡住了我写的——当然作为预习,乱一点,总比没有预习要好——我想:教师应该再思考一下,如何让学生的OneNote预习“结构化”,我们设计一个怎样的平台或模板,让学生在预习空间里有规可循。

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进行预习。比如语文的字词预习、数学的计算预习等。学生在各自独立空间里进行预习,就不存在涂画的问题,只是,教师检查预习会麻烦一些,要一个一个检查。


我们可以想见,当学生将预习的内容保存在Office 365平台上,教师以预习的内容作为上课的“引子”,将学生的“前知识”与课堂学习交相辉映,学习将不但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还可以理所当然地被学生带回家,继续带到生活中去。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时时、处处、主动、自觉”的学习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