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心理健康的儿童——献给六一儿童节

 laohaiwo 2017-06-01





儿童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儿童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但目前仍然有众多的父母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仍然有不少的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出一名心理健康的孩子。



这些年,在从事的家庭教育培训、婚姻辅导培训、个人心理咨询辅导、儿童心理发展观察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一些对孩子心理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则,希望能为身边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一、不要过度关注孩子——避免孩子的自我为中心

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每位家庭成员都必须重视的第一对象,家长应减少因过分关注孩子从而忽视发展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现象,更应避免因此带来的争执。


建议:家长应该同等地尊重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也包括家长自己),让孩子从小透过父母的言行感受到:自己在获得尊重的同时,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必须的。做到这些,可避免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人人都在尊重他,他却不需要尊重别人的自我中心世界里。


二、不要急切地纠正孩子——避免孩子的自尊受损

看见孩子犯错总想立即予以纠正,如果再遇到一位对错误非常敏感的家长(内心对错标准太多的家长),那么孩子容易生活在不断地被纠正、被指责的环境里。这样的孩子容易受挫,长期的挫败感影响对自我的积极认知,也阻碍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


建议:是非对错敏感性的家长,要始终记得这些对错标准只是你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要想孩子从我们的价值选择中受益,记得你与孩子之间存在不应被忽视的界限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些你想要纠正的东西真的很重要,请家长自己去以身作则,实践并感受。因为真的是你的价值判断,那就应该用来指导你自己的生活,而非孩子的。接下来,我们需要练习开放面对孩子,容许孩子尝试以及经历并得出自己的认知。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他观察到的,感受并体验到的,并透过开放性地讨论、思考,在认识的过程中建立的。


三、不要过度赞赏孩子——避免孩子迷失自我


现在都很提倡赏识教育,或者说正面性的教育,但多数家长会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表扬、赏识谁不会?

赏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建立自尊、自信非常关键。但核心的问题是,你真心地欣赏自己的孩子吗?还是只用到了赏识教育的手段或如何表扬孩子的工具?如果父母打心里没有欣赏,或者积极地、正面地看待孩子,我希望赏识教育的手段你可以立即停止。因为需要先来看看自己为什么心里不能对孩子那么发自内心的喜爱,否则你利用赏识操控孩子表现出更好行为的目的迟早会显现出来。


建议:赏识孩子的首要核心,是家长发自内心欣赏孩子,如果不欣赏本就不该勉强。赏识的内容应该具体真实而非泛泛而谈。赏识要适可而止而非毫无节制,不贬低也不拔高,就事论事更重要。




四、不要滥用评价——品格教育也是把双刃剑(别成为品格的傀儡)


品格本身是于孩子将良好价值观内化后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是自己言行一致所呈现出来的果实,往往也会是孩子最高的生活指导原则。而价值判断、选择、建立的过程中,好与坏的判断总是伴随左右。家长也常常用评价好与坏的方式告知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但滥用评价容易让孩子心理滋生羞愧感、罪恶感,或者站在道德高度对身边的其他人形成道德审判。


建议:家长不是不可以评价孩子,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适当应用,对孩子都会有所帮助。我建议,孩子如果有不好的行为或者犯错,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反馈非常有必要,对其言行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对其言行带给他人的影响客观表达出来,对孩子自我纠正都是有益的。但不应该对孩子的为人、品性进行负面定性的评价,这只能让孩子更加无力从错误言行里走出来,只会让孩子学会自暴自弃,自我憎恨,对他人与环境充满敌意。

另一方面,我还建议,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易直接对孩子的任何言行进行价值观、道德品格方面的说教。也不易对孩子某些好行为进行品格方面的标注,无论是多么正面的品格标签,也不应该轻易地贴在孩子身上。如果你想要赞扬孩子,那就对他所做的事情真心认可就好,不需要拔高到道德和品格的高度,那就使你孩子幼小的肩膀不堪重负,为沽名钓誉、虚伪与逆反、抵触的滋生提供土壤。


五、不要恐吓、贿赂孩子也不要和孩子讲条件——避免孩子躲过权利与义务。


哪些对孩子有益,哪些对孩子有利,哪些是孩子必须面对的?在这个物质日益丰盛的年代,父母发现对孩子有益的,有利的的事物总是很容易,但很少有父母思考这是不是必须的。


孩子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呢?必须面对的是客观的生活现状,在生活现状里学习找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建议:家长应避免让孩子达到某些自己所期待的的行为贿赂孩子或者和孩子讲条件,贿赂和条件,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看不清自己身上的权利与义务,越来越不懂得自己的责任在哪里。恐吓孩子只会让家长丢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让自己越来越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让孩子从自己所处的现状出发,从自己遇到的麻烦、痛苦出发,从自己带给别人的麻烦、痛苦出发,去体会和落实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自己该拥有的权利,自己需要尽到的义务。


特别提醒那些喜欢制定家规的家长朋友,当你单方面(或者孩子只需要点头认可的家规,也是单方面的)的为孩子制定这样那样的约定,并在约定的后面附上各种各样的结果或者后果时,其实也是在跟孩子讲条件。


六、不要将孩子视为问题——避免培养出问题孩子


将孩子遇到问题,并将孩子视为问题,是家长本身回避问题,对问题产生无助、恐惧的折射,这也是培养出问题孩子的起因。


建议:孩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问题的是孩子。家长要做的不是替代孩子解决问题或者害怕面对孩子的问题。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带领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鼓励孩子尝试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有没有更多更多的方法来面对问题比问题有多复杂,问题最终解决的效果更重要。不断引发的新问题只会触发新的思考方式,激发孩子新的潜能,因为问题总没有办法多,才是家长和孩子面对问题时比较合理的心态。这样问题孩子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高手。


七、不要对孩子某些方面太严苛——避免孩子心理滋生胆怯、自卑、逃避、反抗、说谎、残暴


要求太严太死,家长的严苛甚至打骂,是孩子心理产生胆怯、自卑、逃避、反抗、说谎、残暴心理的温床。


建议:家长应将对孩子要求、标准转变成对孩子某些阶段成长发展的目标,并结合孩子的现状、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加以修正。为目标奋斗,和孩子一起感受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将家长自己心中的渴望、期待直接转化为要求命令孩子立即马上实现。


八、不要认为惩罚就是管教——避免孩子的注意力只放在对惩罚的恐惧、逃避、反抗上面


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惩罚带给孩子教训,并不是必然的,或者说只是家长想当然的逻辑。如何将犯错转变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在错误中看见自己的责任,看见自己可以尽力去弥补、挽回损失伤害并改过自新的机会,看见自己可以跟犯错的自己和解而不产生羞辱,是孩子从错误中站立起来的关键。

我个人非常不主张对未成年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惩罚,要想让孩子看得见自己的未来,看得到自己仍有希望,来自身边人的恩典与慈爱是必不可少的。对孩子错误的包容程度本身也在折射和考验父母对待自己犯错后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常常自我谴责的父母,常常活在标准、条件制约中的父母更容易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实施惩罚。


建议:对孩子所犯错误本身的认识以及产生的原因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往往孩子坏行为的背后也揭示了孩子背后所需要的情感帮助。一个能得到理解的孩子更容易被我们拉近距离,也为他改变不良行为创造了条件和氛围。就如面对孩子的问题一样,孩子坏行为的背后,有时候可能不仅仅是事情本身的问题,还有他心理上、情感上出现障碍的问题,家长理解孩子,还原客观事实与真相,让孩子找寻解决自己情感障碍的方法(怎样做才会让自己更好受,怎样做了好受也更合适),再带领孩子面对他言行所导致后果,从中看见责任与义务并积极承担,教会其与自己、他人和好的能力,是对犯错孩子的慈爱与恩典。


九、不要过度教养——避免无所适从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的里的孩子,父母再辛苦再繁忙,也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去教养孩子。但是过度教养就成为时下的一种新的现象,很多父母不放过孩子的每一个不正确、不合理、不良的言行与思想。然而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无所适从。


建议:家长多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想想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想想自己曾瞒过父母干过的哪些你不愿意让他们知道的事情。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发展的空间,需要我们有些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放大镜下,因为那样,孩子将无力去感受生活的乐趣与意义。


十、不要撒气给孩子——避免孩子敏感、胆小退缩,喜怒无常


家长首先要意识到你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我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但我们的情绪感受需要自己来负责任,孩子不应该为我们的情绪负责任。我们可以有情绪,无论是生活中,工作中,还是教育孩子本身,都可能带给我们各样的情绪感受。但这些情绪感受都只是指向我们自己还可以去提升的方向,有可能是需要发展某些能力,有可能是需要改进我们的认知,但无论如何,这些情绪指示都不是提醒你要对你身边的人进行发泄或者指责。


建议:如果家长自己遭遇情绪压力,需要给自己时间和空间来接纳自己,一个感受不好的自己需要自己好好爱惜。所以,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不代表我们有什么罪过,更不代表你不是一个好家长,聚焦到自己的情绪点,反思一下自己的思想认知,更全面更多角度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情绪而非压抑或发泄情绪。当我们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孩子发泄情绪,让他们来背负我们的情绪债务。


当然,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我们每位父母需要放松心态,给自己成长的空间,就如这十个不要一样,我们也不要这样来对待我们自己。当我们轻松了,自信了,我们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健康了。


最后祝愿天下的孩子们儿童节快乐,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