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望西域 阿史那社尔:流浪王子的忠贞情怀(完)

 金色年华554 2017-06-01

遥望西域 阿史那社尔:流浪王子的忠贞情怀(完)

原创:陆开武

公号:春风巷(ID:cfx8963)

(接上篇:遥望西域 阿史那社尔:流浪王子的忠贞情怀(三))

四、大唐的荣耀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正月,正在准备迎接新年的长安城再次沸腾起来,帝国驸马阿史那社尔率领西征大军凯旋京城。

太宗皇帝李世民召见被俘虏的龟兹国君臣,在对国王布失毕、丞相那利、将军羯猎颠等人训斥、谴责之后,按照惯例赦免了这些曾经与帝国为敌的阶下囚,任命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

一个强大、自信的征服者要想从精神上让已经失去实力的对手彻底臣服,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宥。当年屡屡进犯中原的东突厥颉利可汗在战败后,不也好吃好喝伺候着吗?

然而,这场发生在遥远西域的战事竟然成了李世民生命中最后见证的一场战役。

5月26日,唐帝国最伟大的君王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

遥望西域 阿史那社尔:流浪王子的忠贞情怀(完)

临死之前,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托付二人尽心辅佐太子李治。遗诏写完之后,李世民阖然长逝。

对于李世民盛年突逝的原因,官方的记载是患痢疾,腹泻而死;后有史家经考证,认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是服食丹药所致,“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

贞观,这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随着李世民的去世而成为永远的绝响。

6月1日,太子李治即位,即高宗皇帝。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据史书记载,“四夷之人入仕入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什么意思?

当时在朝廷做官和来朝贡的少数民族有好几百人,听说太宗皇帝去世,嚎啕痛哭,按照他们的风俗剪掉头发、划破面孔、割下耳朵,把流出的血洒在地上,隆重纪念他们从内心敬仰、尊重的天可汗。

尽管有些血腥,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撼的场面,一群高鼻深目、服饰穿戴与汉人迥异的胡人,以自己民族的最高礼仪来为他们心目中同样的“天可汗”送行。

这样的场面一支持续到太宗皇帝的出殡仪式。

阿史那社尔沉浸在无限的痛苦中。

8月18日,太宗皇帝正式安葬昭陵。庄严肃穆的仪式中,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这两位帝国将军,一个是曾经的突厥王子,一个是曾经的铁勒部落的首领,当场剺面滴血,放声痛哭,跪请要求自杀殉葬。

这个突然而来的举动,震惊了在场的高宗皇帝和所有重臣、将军。

阿史那社尔,帝国驸马,备受太宗皇帝信任,不难理解做出这样的举动,可是契苾何力,为什么也要自杀殉葬?

契苾何力原本是铁勒下属的契苾部落的首领,贞观六年,率领本部一千余众内属。唐太宗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并任命为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很快就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过人的军事才能,参与了不少重要战役。

贞观十六年十月,契苾何力回凉州看望母亲和弟弟,并视察其部落。当时薛延陀逐渐强盛起来,契苾部落中不少首领愿归附薛延陀,并挟持了契苾何力的母亲和弟弟。蓄谋已久的首领不听契苾何力的劝阻,反把他绑起来,挟持至薛延陀可汗夷男的牙帐。

消息传到大唐后,朝廷上下一时议论纷纷,有人趁机陷害契苾何力,说他:“人心各乐其土,何力今入延陀,犹鱼之得水也 。”但唐太宗却不这样认为:“不然,此人心如铁石,必不背我 。”

果然不出唐太宗所料,契苾何力到夷男的牙帐后,严辞拒绝招降,拔出佩刀向东方(唐朝所在的方向)大呼:“岂有大唐烈士,受辱蕃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说罢,将左耳割下,以此表明宁死不叛大唐的决心。夷男可汗见契苾何力如此,大怒不已,欲杀契苾何力,后在其妻的劝说下才作罢。

遥望西域 阿史那社尔:流浪王子的忠贞情怀(完)

消息传到大唐,唐太宗感动不已:“契苾何力竟如何?”并当即派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至薛延陀,同意以下嫁公主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因此回到大唐,被授予右骁卫大将军之职。

这就是大唐,一个外族将领割耳明志,宁死不愿背叛的伟大时代。

面对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自杀殉葬的请求,高宗李治急忙让人宣读太宗皇帝生前拟好的不允许殉葬的遗旨,才制止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自杀殉葬的请求。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镇军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去世,高宗李治追赠其为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并且在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内依照葱山形状修建了一座陵墓,追记阿史那社尔远征西域的功绩。

遥望西域 阿史那社尔:流浪王子的忠贞情怀(完)

葱山,即葱岭,丝绸之路穿越西域的必经之地,今天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阿史那社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永远相伴守护在李世民的身边。这位出生高贵而又命运坎坷,一生颠沛流离的突厥王子在唐帝国安静、富庶的关中平原找到了人生最后的归宿。

在昭陵这座由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陵园内,阿史那社尔与长孙无忌、魏征、程知节、秦叔宝、李靖、尉迟敬德等帝国功臣相伴长眠,共计有180余座陪葬陵。

遥望西域 阿史那社尔:流浪王子的忠贞情怀(完)

在昭陵的司马门内,伫立着十四尊外夷君王石刻像:突厥的颉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

历经千年风雨,这十四尊雕像尽管已是断臂残肢,饱经沧桑,但他们见证了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贞观。

他们中,有的曾经是敌人,一度兵戈相见,但在唐帝国包容与开放的泱泱气度中,最终万涓归海,血脉相融,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塑造出一个疆土广阔、民族众多,世界上最富足、强盛的大帝国,与后来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对峙于世界的东西方。

李世民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这是一个大国的气度和胸襟,穿云裂帛,铮铮回响。

阿史那社尔,用信仰与忠诚,在一个史诗般的时代书写了史诗般的生命传奇。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