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何废除宰相制度,对后世造成了什么恶劣影响?

 潇潇雨ekg9m5f4 2017-06-01

文/杜雅萍

一朝登上皇位,天下统归我有的感觉还没爽够,就开始担心身边那些不怀好意的小人觊觎宝宝的宝座。这大概是许多开国皇帝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对碍眼又不得不利用的官僚集团,朱元璋的手段可谓简单粗暴。

1、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

余英时先生说:“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更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由于相权是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朱元璋造反派出身,对文人的官僚体系非常不信任。比起读书人刘基,朱元璋更相信老乡李善长。这从二人的工资待遇可以看出来。李善长的待遇是四千石,刘基才二百石。但是,因为李是朱的亲信,朱元璋更相信离自己近的人。然而,这样的信赖关系并不一定有好结果。一旦他发现自己的亲信背叛了自己,比如比老子出风头,排场比老子大,权威压过了老子,结果就很严重。比如李善长,最后也落得个满门抄斩,仅有几个儿子幸免。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并非出于深思熟虑,而是一种本能的直觉反应。他害怕大权旁落,底层出身的朱元璋看到了很多官僚的黑暗面,他想尽一切办法消弱文官政府的权力,将行政、司法、军事权力集于一身。在朱元璋看来,所有东西都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忽悠,被背叛,自己的子孙才能长长久久坐稳江山。

然而,他才死不久,就发生了叔侄相残的打脸惨剧,朱元璋废除宰相的最严重后果是将君主凌驾于文官系统之上,从此天下成为某家某姓的天下,读书人做官也只是某家某姓的私属,失去了独立性和话语权的行政系统,效率及创造力就会变得低下。

2、废除宰相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

九五至尊,理论上是想干啥就干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有多大的权力,就有相应的责任。因此在更早以前的制度设计上,天子垂拱而治,选贤任能,由ceo来处理天下的具体事务。天子、宰相,共同承担天下的责任。天子与宰相为首的官僚体系是合作与制衡的关系,朱元璋的任性处置结果是彻底抛弃了传统治国理念,由此带来严重的负面结果。

从皇家角度来说。大权独揽,这件事听上去很爽,真让你事必躬亲,军国大事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等着皇帝的批示,这样皇帝必须是特别能干、精力特别旺盛的人才能胜任。当然,皇帝也可以选择罢工,那大权就会转入离皇帝最近的人手里,而明代的皇帝在后世史家笔下,都没啥好话,可以说,朱元璋的任性直接害了他的子孙后代。

明朝对外戚的限制非常严苛,文官系统已经被皇帝排入不被信任的系统,那就只剩下宦官了。明朝宦官乱国的根源说到底就是朱元璋废除宰相造成的恶果。虽然他也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牌子,但是现实是皇帝不是超人,后来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干着宰相的事情,却没有宰相的职权。真正的实权在皇帝的亲信,司礼监大太监手里。

从文官的角度说。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明朝以后都是一句空话,个人奋斗等于做几等奴才。有名一代,只有张居正一位彪炳史册的官员,而他能成功,还是在皇权暂时处于真空时候的特殊产物。

从管理学角度说,分工产生效率,高效率的团队,比如取经四人组,唐僧作为头领,并非无所不能,但朱元璋的体系设置里,皇帝的能力要求特别高,相对应的官僚体系里则全是角色要求,由此产生的官场文化便是敷衍和熬资历就可以平稳升官,劣币驱逐良币,这是团队管理的大忌,而明清官场,只需要听话、表忠心、会站队的平庸选手。

明清官场靠着惯性维持,缺乏自我更新与完善的动力,在一潭死水的环境里,扼杀了读书人的锐气、才华,可谓人才黑洞,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实现变革、怎么可能奋发图强?

明清两代,虽然经历了五六百年的承平,却一直是平庸的时代,不像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改变人类命运的繁星闪烁的光辉岁月。

在专制集权的人治社会,在上者的远见、胸怀,往往决定了国家民族几代人的前途与命运,而身处其间者,再怎么个人奋斗,遇上这样的衰世,也只能长叹一声:时运不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