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家具为什么不用钉子而用榫卯?

 Duncan7 2017-06-01

榫卯,一凹一凸,一阴一阳,反映中国古人的世界观,说它是中式家具的灵魂一点不过分。正是这种结构的巧妙运用,提升了中式家具的艺术价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说榫卯的故事~首先,在室内家具出现之前 榫卯结构起源非常早,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了大量的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件伟大的发明!河姆渡出土的榫卯结构到了2500年前,一个传说中的大神出现了,他就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在鲁班爷的时代,木工和木质建筑就已经形成行业规模了。那时候的铁器和铜器,一小部分制作贵族用的奢侈品,绝大多数是相当重要的战争资源,基本都用在战争武器上(矛、戬、戟、戈、箭、城门、战车…………)类似钉子这样的物件,都还需要铁匠一个一个的制作。在那个年代下,制作出来的钉子,个头儿最短的也有十几厘米,钉帽也有2厘米以上的直径。这样巨型的钉子,还是会用到的,但仅仅是用在建筑上并且配合卯榫结构一起使用。而在那时候,鲁班祖师就已经学会开十几种榫了!唉,都是逼出来的~到了隋唐时期,李世民为杨广在太原建造的行宫中,就用到过钉子。但你能想象这样的巨型钉子应用在家具上么? 而且,那个年代制作出来的钉子,都是纯铁钉,柔韧度较好,抗拉力尚可,强度不是一般的差,钉子也不是钉入木材的,而是用另外的工具钻一个孔,然后用烧红的铁棒,将孔内壁碳化,然后再用铁钉连接。也就是说,在那些资源匮乏的年代,给木材钉一个铁钉的成本,可能比开榫还要高。而且那时候的冶铁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军事科技。 这就造就了古代木工要用开榫的方法 ,做木工活儿。随着年代的积累,我们形成了成套的开榫技术和文化。 榫卯结构开始运用于室内家具 到了宋代或者宋代以后,中国才出现成规模、系统的室内家具。这时候我们已经在建筑上,形成了成规模、系统的、成熟的榫卯结构,卯榫结构随着室内家具的出现、时兴,又迎来了新的辉煌,产生了新的高度。而钉子的进步就显得太慢了。慢到它仍旧无法解决自身硬度的问题,也无法降低到把大量铁器,批量生产、普及的程度。 照搬照用和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更为灵巧、精密的、复杂的榫卯结构,就演变成了木工入门课程,和每一代木工发展的趋势。简约不简单的入门级“鲁班锁”人艰不拆的本科级“鲁班锁”丧心病狂的叫兽级“鲁班锁”到了明代,随着海运的发展,中国人也在东南亚发现了那些更加适合做家具的木材。可问题是,对于这些热带雨林硬木,钉子压根就钉不进去呀!不但古代的熟铁钉子钉不进去,就今天的钢钉也无能为力呀(随着钢钉钉入,木材也劈开了)。 榫卯结构有什么优势呢? 1、榫卯结构与铁钉相比,木件间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防止木件的扭动,而铁钉连接是做不到的,随着铁钉的松动则发生扭动,必然容易散架。2、铁钉还有生锈,疲劳等问题,而用榫卯结构,如一些红木家具能使用几百年也完好如初。3、装配运输与维修来说,用榫卯结构比铁钉来说必然更有优势。今天关于榫卯的话题就聊到这儿吧,各位看官有什么观点与 补充,直接留言评论!谢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