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哀痛之书

 圆角望 2017-06-02

     华文世界翻译出版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维瑟尔 (Elie Wiesel) 的《开放的心》,老去的病痛,病痛的折腾,而更重要的是,折腾里的省思,让原先已领悟的生命道理再被领悟一遍,有不一样的深刻。

老病往往像一幅抹布,把铺满灰尘的眼镜拭擦干净,忽然,明亮了,窥见许许多多昔日的遗漏影像。维瑟尔有部小说《被遗忘者》,写阿兹海默症与对于遗忘的恐惧,他把病人比拟为一本书,每天会从书里撕走一页,直到最后剩下书册封皮。然而病痛中的维瑟尔惊觉,当病痛来袭,被撕走书页的不止是病人本身而更是亲近的人,你的书其实亦是他的书她的书,当书页掉落,其实是所有人的书页。

所以维瑟尔同时心疼他的妻——玛莉咏。他说:“独一无二的女人,她来了。她跟我们的儿子一起站在我的病床附近,为了陪伴我一直到手术室门前,如此难过不安又无能为力。因为无能为力,所以难过不安。这是我生平首次感觉她不知所措。通常都懂得如何让自己摆脱各式各样的处境,这一次,她尽其所能,想找出能够减缓我的焦虑的话语,却捉襟见肘,也许因为,并不存在有任何字眼,得以翻译与缓解这样的分离。”

病榻上的维瑟尔开始怀疑神的慈悲与存在,如日前“世纪版”所摘录的片段,他祈求上天的答案,却没法听见。幸好最后,他只是反抗,并未背弃,因他领觉:“上天存在、只存在于问题之中,一如它也存在于答案之中”。

这话语令我想起《Naria》作者 C.S. Lewis 之关于病痛与悼亡之书。他有本怀妻之作《A Grief Observed》,中译《卿卿如晤》,真是译得哀伤适切,书里他道:眼看太太在病魔折磨下去世,忍不住怀疑上天甚至痛恨上天甚至诅咒上天,跟他的信仰渐行渐远。直到在梦里重见亡妻笑脸,醒后恍悟,上天意旨永远在于试探和考验,且看他能否坚持信仰,未忘所曾被赐予的爱与恩宠。

哀痛之书向来容易令人动容,只因关乎生命的存毁成败。闻说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将被拍成好莱坞电影,其实他有一部薄薄的《哀痛日记》,写于一九七七至一九七九年间,记录在母亲病亡前后的思考片段,跟男女情爱同具启发,不妨两者互渗。“不是消灭哀痛,而是要改变、转换哀痛,使其从停滞静态过渡到重生动态”。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最后一堂哲学课。下课了,我们离场,到另一个世界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