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不以艺观

 圆角望 2017-06-02

  一些琴家讲究“琴道”,本质上是强调和突出古琴的文化属性,即认为琴的文化属性是本质属性,是第一位的。

  [南京]薛国安

  “琴道”一词,始见于《后汉书》之《桓谭传》,说桓谭著有《新论》,“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从“言当世行事”看,则桓谭、班固之“琴道”,是关于东汉时期琴人琴事的相关记录。

  后世所谓“琴道”,一般是指弹琴的技法。

  而琴家论及“琴道”时,则多不离范文正公“琴不以艺观”之旨意。如《诚一堂琴谱》:“琴……藉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非以艺言也。”

  近人彭祉卿先生在《从现代音乐上论琴》一文中也说:“琴这个东西,说他是音乐可以,说他不是音乐也可以,因为向来弹琴的人,就不肯把琴看作一种艺术,说它是合乎道的,应该拿来修身理性、导养延年的。”

  今日琴坛这一理念的主张者、维护者,吴门琴人、金陵“吴门琴禅会馆”的吕建福先生是其中之一。2003年,他以“老桐”为名写作出版了《琴道——七弦琴之文化精神》一书,认为“琴道”是儒、释、道思想在七弦琴上的体现,也是传统的古琴文化的精粹。郭平先生所著的《古琴丛谈》,虽然未提“琴道”,但通篇阐述的是琴中蕴含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郭平先生的笔下,无论是说到琴的器物之美、音色之美、指法之美,还是“打谱”的文化解说、琴曲题材的分析,读者都可以深刻地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因此,一些琴家讲究“琴道”,讲究“琴不以艺观”,本质上是强调和突出古琴的文化属性,即认为琴的文化属性是本质属性,是第一位的;没有文化精神的滋养浸润,没有一代又一代士夫文人的参与,古琴一定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不过,也有琴家不以为然,认为琴就是“琴”,就是乐器;认为古琴的音乐性是本质属性,是第一位的;并谓其自幼学琴,其师都不曾言及“琴道”。殊不知其琴学启蒙之时,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传统颠覆、旧学殆废,言必称“为工农大众服务”的特殊时期。那时候,一张唐琴,只值五十块人民币……因此,那时候的琴家有没有强调“琴道”,大概是不足以拿来作为琴的文化性、音乐性讨论的依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