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阿里顺丰撕逼之战?背后的棋局比你想的深得多

 写字达标 2017-06-02

报名预约

更有机会向宋鸿兵提问交流


 鸿观察


如何看待阿里顺丰撕逼之战?背后的棋局比你想的深得多


 文 | 鸿观察 张洪平

 

6月1日下午,顺丰与阿里巴巴互怼的消息开始刷屏。


从已有的信息看来,阿里要求顺丰提供数据,顺丰不愿意提供,这是一个阿里“店大欺客”,顺丰“反抗暴政”的故事,但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这其实是一个争夺领导权、独立权的问题,进而是对未来商业模式定价权、收益权的争夺。


我们先概览一下各方的表述:


一开始是阿里发声指责顺丰突然袭击,单方面关闭给菜鸟平台(含淘宝、天猫)的数据接口。


当晚18点,顺丰官方微博回应称,其实是阿里“先动的手”,封杀了顺丰控制的丰巢系统(快递柜)的数据接口,将顺丰从阿里系平台物流选项中剔除,原因是阿里想逼顺丰的云存储业务由腾讯转移到阿里的平台上;同时称阿里在之前与顺丰的信息合作中,超范围获取了业务需要之外的用户个人信息,自身是出于保护客户隐私原因,才关闭了给菜鸟平台的数据接口。在声明的末尾,顺丰称希望快递同行警惕菜鸟染指快递公司核心数据的行为。


晚19点,腾讯云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赞同“开放的云计算”理念,全力保障数据安全,更保障客户业务安全。腾讯云助力顺丰布局云端,无论多么重视顺丰的数据与业务安全都不为过。


同日晚间,主管部门国家邮政局发布公告,称受当日菜鸟网络与顺丰速运关闭互通数据接口影响,少量快件信息查询不畅。要求当事双方高层进行沟通,强调要讲政治,顾大局,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决不能因企业间的纠纷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和负面效应。

 

阿里和顺丰都是国内各自领域的龙头,体量大了增长速度自然也受限制,要想保持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他们共同的想法都是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本来拓宽业务是企业的正常战略,但不巧的是,阿里选择向下游物流发展,顺丰选择向上游电商发展,这就使他们有了业务上的竞争关系,必然上演“火星撞地球”。


马云早年间曾试图收购顺丰,但被顺丰总裁王卫拒绝。马云其实也早就意识到了物流能力将成为限制电商发展的瓶颈,但在求购顺丰受挫之后,没有继续做出其他主动求变的尝试,这给了京东反击的机会。



阿里之前在京东布局自建物流时慢了一步。等反应过来时,京东已经占据了消费者“极速配送”的心智,每当大家急着收获,首先想到的就是上京东,这种差距要想扭转非常困难。所以阿里选择了菜鸟平台、产业联盟的方式,希望能弯道超车。


顺丰的愿景也很宏大,不甘心“永远只做个搬货的”。不过这条路一直走得不顺,早年“嘿客”实体店的失败还历历在目,顺丰优选的电商尝试也说不上成功。近年来的一些冷云、物流、国际化等尝试,显示顺丰还要继续扩张,不过方向调整为立足自身优势,做一些“跨度”更小,更“自然”的业务延伸。


在这轮冲突中,阿里是攻方,顺丰是守方。如果说阿里求购顺丰不成,于是“由爱生恨”,这实在太狗血了,而且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更准确的应该是,阿里希望曲线救国,采取外部合作的方式,将顺丰的配送能力深度融合进自己的体系内,打造“商业-物流”帝国,而阿里自己,将是这个帝国绝对的统治者,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大帝”。


在和互联网沾边的行业中,你要么“卖身”给BAT中的一家,要么依托其平台之上。但后者要交所谓的“平台税”,必须将利润,甚至是多数利润上交。他们的统治地位让他们拥有这种特权,这种关系形成了寡头垄断,形成了新世纪的“主人与奴隶”、“地主与佃户”。


这种平台税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苹果能躺着收30%的APP销售收入,这就是有形的平台税。而阿里、菜鸟的模式,因为他们掌握了客户、掌握了订单,就拥有了话语权,甚至可以自由分配订单在各家快递之家的比例,这让快递公司必须依附于它,听命于它,这是无形的平台税。



顺丰在乎的是,我们只能是“合作关系”,不能是“主仆关系”,王卫不接受马云给自己分配的“打工仔”角色。王卫是个性格坚强的人,如果他只是想赚钱,那有很多机会可以把公司卖掉体现。但他无疑有更远大的目标,这种抱负让他不能甘居别人矮檐之下,让他一手创建的顺丰成为别人的附庸,这绝不可接受。


顺丰过去错过了电商业务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也因祸得福,没有被电商业务绑架。如果当年也和同行打价格战争夺低价电商件市场,它也会落得现在通达系快递同样的下场。


顺丰掌握的用户数据是个实打实的“金矿”。阿里想要获取顺丰的客户信息数据,而顺丰不愿给,这虽然是双方撕逼的表面理由,但也充分说明了这些数据的重要性。马云近年来一直在说,阿里巴巴现在和未来,会是一个“数据公司”,并且反复在各种场合鼓吹未来会是“DT”时代(数据时代)。


尤其是顺丰的客户中,又是以各种相对高端的客户为主,他们无论是从现实的购买力,还是未来增值的潜力来看,都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客户”。不仅阿里想要这些数据,对任何从事数据挖掘的公司来说,这些数据都是实打实的“金矿”。


阿里想要的不仅是顺丰的数据,还想要将顺丰整合进自己的体系之内。菜鸟平台的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联盟松散,上下级关系薄弱、难以有效进行质量控制的劣势也越来越明显,今年春节前后频频曝光的“爆仓”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快递点承包商撂挑子的风险像幽灵一样常伴左右,物流系统拖后腿成了萦绕在阿里头顶的阴霾。



阿里要想在与京东的战争中取胜,除了在商业推广层面上正面对抗以外,抹平京东配送体验的核心优势,无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要让阿里的菜鸟平台实现这个目标,恐怕还需要天量的投资与漫长的时间。但阿里等不起,到时候京东恐怕已经建立起了难以逾越的“壁垒”。所以阿里急着将顺丰招揽至旗下的迫切心情,恐怕还更甚于当年马云约见王卫希望收购顺丰之时。


顺丰相对于其他快递公司,在国内业务上,优势正越来越小。由于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国内快递业也经过合并重组做大,头部的几大快递公司基本都完成了信息化改造,而且随着2016年集体上市,有了资金的支持,关键节点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也将在几年内完善,圆通也率先自购飞机、自建机场,准备挑战顺丰。


顺丰过去的“速度”优势将越来越小,现在已经从2天对5天,变成了1.5天对2.5天,未来很有可能变成1天对1.5天。这样对绝大多数网购用户而言,速度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届时顺丰的高价将使它失去绝大多数电商客户。


顺丰有其他业务可以作为主业之外的补充。比如垂直电商,这块物流需求增速很快,但规模还较小。而且像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稍具规模的电商平台也已经选择自建部分物流渠道,这和京东早年的模式很相似。但对顺丰而言,这些平台往往将最核心区域的订单交给自建渠道,只有相对偏远、高成本低利润的业务才会交给顺丰这种外包供应商。



顺丰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已经成功占据了消费者关于“优质服务”、“极速体验”的心智,如果其他竞争对手不能给消费者提供超出预期的体验,则很难撼动顺丰的地位。


京东虽然也标榜快速配送,但它的系统设计目前只能支持本地/近距离的快速配送,需要跨地区的配送并不是它的强项顺丰的这个优势有利于它开拓定位“服务高端人群”、“提供极速配送”的客户时的推广,如鲜花配送、生鲜配送、冷链配送等。


阿里与顺丰都拥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短期内是难以取代的。从这点看,阿里和顺丰都需要彼此,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彼此需要是不对等的。


顺丰的服务对阿里而言是解决高端服务的有无问题。即使是国际快递四大家族(UPS、DHL、FedEx、TNT),他们也受困于网络覆盖和成本问题,都不是现实的候选。目前还没有一家快递公司能替代顺丰,也许京东物流会是一个可选项?


但阿里对顺丰只是业务量的锦上添花。顺丰由于走高质高价路线,本来电商业务就不是主业,据报道阿里系的电商业务只贡献了顺丰年收入的1%


阿里和顺丰的这次大战,很快会被人们遗忘,双方最终很大概率会以某种方式和解,在桌面上和桌面下达成一些交易。不过双方谁的让步更多一些,比拼的除了综合实力,还有对时间紧迫度的考虑。目前看来,虽然表面上双方都很从容,但在各自竞争对手紧追其后的压力下,也许我们不久就能看的和解的到来。



上期微课堂回放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收听本期微课堂  

《宋鸿兵解读可燃冰能否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多一次点赞就多一次对作者的鼓励

多一次分享就多一次对知识的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