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诠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壶公评论 2017-06-02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此句见于【孟子--尽心上】。

在【尽心上】关于舜的描述还有: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可见,舜本来就是山野之人,或者是下乡隐居后很能和乡下人打成一片的那种红色接班人。他只是闻善心、见善行后,觉得自己应该为更广大的民众做点事,于是出来了。想不到的是他的一点点善念获得大众的支持,成就了一个至今令人向往的时代。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当然这句话能够有许多解释,直接解释就是随心所欲,或者以现代政治术语叫自由,但是与上述关于舜的评论看又有深一层的意思:想发财的不要来当官,来当官的不要想发财。认真推敲,还真是千古名言。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这一段话实在把上面的议论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最上面有那句话的全句是:“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壶公评论解释之:

敝蹝就是破草鞋,舜起码是个读书人吧,不至于穿草鞋吧。

关于这个问题,读庄子的【田子方】,知道身份与担当应该是一致的。庄子是这样的说的::“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

这里的“周”是庄子自称,庄子名周。其中“履句屦者,知地形。”说明:

其一、履句屦者是身份。这些读书人穿的鞋子一定是方形的,不是草民随便一个形状;鞋子的材料是麻与葛,虽然不如贵族鞋子的丝绸,也不会是草民鞋子使用的稻草或其它。

其二、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读书人的鞋子功能说明在【诗-魏风-葛屦】中:“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虽然不会如同草民翻山越岭,但是一定要能够要下基层,知冷热。庄子论之于“知地形”,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

舜穿破草鞋,并非说他不是读书人,只是一个文不识丁的土包子,而是说他超越读书人。

当然舜不只是一般的读书人,如果只是一般读书人的命,他是当不成天子的。他要穿破草鞋,他的社会责任的担当远远超过一般读书人,重要的是,他要明白,他的天子大权如果不是为了达于天下至善,而只是为了谋私利,这种权力与他脚下的草鞋并没有的多大的区别,况且这草鞋是破的早该扔了。

孟子这一命题之所以可贵,至今为之评论,实在是人类从素朴状态走向精神分裂状态之所有的经历所证实的,而评论这一个命题只是为了寻求精神返回其自身的统一。

人类的精神分裂状态表现在权力的私有化的过程:

在素朴状态,也就是尧舜时代的古人,是把治理天下看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谁被选了,都要到山里躲些日子,以示拒绝,而且不只是做做样子,不同于后来的终南捷径,这是对被选中者一次人生观的关键性的考验,考验的主题是:你愿意为了天下放弃所有的私人欲望和利益吗?“舜视弃天下”应该说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而“犹弃敝蹝”说的是舜的真实想法,如果舜的思想没有一次升华,他就一辈子穿上草鞋,安逸荒山了。

但是再好的方法都会出现失误。到了大禹,问题出来了,大禹也是依照传统把领导权传给益,原因有二:

一、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益作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全心全意地配合大禹治水,辅助大禹建立不世奇功;

二、大禹是华夏族人,传位于他的舜是东夷人,按各部落和谐的原则大禹应该再把领导权交给东夷族人。

可是,问题出来了,益也按照老习惯到山里躲起来了,可是从此鸿音渺茫。后来才知道大禹的儿子夏启又召开部落长大会,声称益既然不来就算了吧,大家看在大禹份上就让启当了接班人。

可是后来的事情更麻烦了,生产力进步了,社会财富丰富了,手里有权的人可以坐享大家的贡献了—那时还没有受贿一说,这无疑对贪、懒、赖是巨大的诱惑。到了夏启快死了,他干脆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王位,从此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了。

一直到现在,权力成了绝妙的诱惑—民国时期还有读书人不想当官,现在科学院院士相当于副部级,以此类推,搞得不想当官的书生们也得当官,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们说中国梦,如果有一天权力不再成为诱惑,天下也就大公了。当然这是梦,说说吧。

不好意思,想知道“弃之如敝屣”的读音,于是查了字典,结果读到孟子的妙论,本来就是随手一记,想不到“精英”把它放在版面上,只好议论一番,以免有轻浮之嫌。

壶公评论再写于2017/6/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