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品牌的奇葩“生熟配”

 气养书读 2017-06-02

今日拜访昌金强先生,其长期具体主管云南全省普洱茶出口,在计划经济时期担任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科科长一职,现市场上流转的绝大部分正规出口的普洱茶茶品皆由其亲手经办。


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统购统销,下属茶厂名义上于70年代脱钩于省茶司,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业务管理仍然属于省茶司,所以,实际上省茶司对于下属茶厂的管理执行到2004年,其中2000年由于中茶收归权利而导致云茶产业失控。


由于省茶司管理业务,下属茶厂只是执行生产计划,所以,当时的业务部门对于港商要求的口感,配方更为熟悉,往往是港商提出要求,出口科根据要求到下属茶厂去不断调配。


(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科科长昌金强先生)


昌先生拿出了一片250克装茶砖,是今年新茶,算是市场的一个新品种,零售价168一片,算是新茶当中比较贵的茶了。仅仅看干茶样,也有一些比较奇怪的痕迹,发酵的痕迹很不均匀。昌先生言:这是生熟配。


生熟配这个故事在普洱茶流传已久。


普洱茶在2000年之前一直在体系内运转,业外人不得知,各种猜测皆有。2005年,马帮进京,普洱茶暴得大名,于是,各种猜测更甚。


“熟茶是做古董茶,熟茶是猪圈发酵,天价老茶因为机缘从一个神秘老头处低价转让,大师一口喝出了海拔农残,大师一口气喝出红印是易武拼配南糯山,樟香是因为茶林有樟树,良种茶是灌木茶,熟茶拼配神秘莫测。”


等等传说,不一而足,大部分都出自台湾大师之口,并且都有书为证,言之凿凿。


普洱茶江湖再把此等言论加以各种演绎,其中,最演绎得真切的大概就是“生熟配”。


所谓生熟配即为生茶配熟茶。


2008年有广东茶商的品牌曾经生产过,当时被传说得就是一片神奇的茶,发酵神秘莫测,售价高昂,行业内研究者众。因为当时的情况在爆热之后爆冷,市场各种奇葩的传说依然多,普洱茶仍然是一派神秘的景象。


然而,在深知普洱茶的一切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体系内,由于90年代至2000年阶段享尽计划经济转轨承包制的红利,对于市场冷眼观之,甚至漠不关心。


关于生熟配,我请教过原勐海茶厂厂长邹炳良先生,邹厂长说一个台湾人要写书,带了徒弟来请教,邹厂长说80年代的香港人反映,熟茶发过头了不好,要保持茶叶一定的活性,发酵程度要轻,发茶七分生三分熟,比较好。谁知道,这个台湾人的书出来变成了:七分熟茶,三分生茶。


于是,市场就真的有人生产生熟配了。


原勐海茶厂厂长邹炳良先生为《普洱茶营销》题字:告诉你一个最真实的普洱茶。

作者与原勐海茶厂副厂长卢国龄。

生茶性寒,熟茶性温,这个道理大多数茶客皆知。生茶由于多酚类物质未全部转化,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睡眠,尤其是中国的销区之前长期由中小叶种控制,现在由小叶种茶转为喝大叶种茶,大多数销区的人并不适应。


而熟茶性温,大多数物质已经转化,尤其咖啡碱含量大为衰减,与其他物质络合,所以,熟茶养胃,不影响睡眠,从养生及现在销区的现实情况分析,熟茶的市场更为广阔。


然而,市场一味求新,居然新出了奇葩的“生熟配”,这是很多企业想当然的认为台湾大师的“圣书”依然在指导普洱茶市场。


大企业大品牌的作用本来是引领市场走入良性健康的循环,然而,现在却是大企业利用已有的品牌积累,巧立名目大赚其钱,而无论产品、体系构建害人与否。


生茶配熟茶,看似创新,实质上推广的是一种伪理论,而其茶叶属性并不相融合,不但不养生,反而产生破坏的作用的。不顾消费者健康,一味创新赚钱的产品,不值得鼓励。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2008年写作震动普洱茶界的《普洱茶营销》一书,其书批判了普洱众多伪概念,被称为业界第一奇书,也是唯一被盗版最多的专业性书籍。时至今日,淘宝上销售其盗版的商家,多达150余家,成为专业书籍类被盗版第一人。其作品之观点,自出版之日至今持续引发茶行业多年大讨论,屡屡引发轩然大波。其行文特点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普洱茶现象,受到国内媒体、业界重视,其文字展现了一个本真、独立人格的魅力。其新作《七子饼鉴茶实录》现已公开发行,再次引发市场震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