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火神派述略
2017-06-03 | 阅:  转:  |  分享 
  
第31卷第3期辽宁中医杂志Vol.31No.3



2004年3月LIAON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r.,2004



·壶天漫笔·26·



“火神派”述略

张存悌

(沈阳市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火神派;中医流派;医话

中图分类号:R249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4)03-0242-0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法园通》(1874年);吴佩衡———《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

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吴佩衡医案》;祝味菊———《伤寒质难》、《祝味菊医案选》;刘

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民叔———《鲁楼医案》;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等等。

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粗略总结,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①学术上以《内

“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

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②

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

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

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

(1884—1951),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是近代中医神派最鲜明的特点。③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

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借其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的,并不专

轶事开头,谈谈火神派。用姜附,其它药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

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④对附子的应用有一整套铰为

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成熟的经验,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

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伍磁石、枣仁等;吴佩衡大剂量投用附子时,必令久煮3h以

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上,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

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理论总是抽象的,实践才是具体的。下面引用吴佩衡大

学的丰富源流。鲜为人知的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剂四逆汤治愈重症肺脓疡一案以供玩味。患者海某,女,19

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以笔者看来,其理论之精岁。因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后,突然高烧40℃以上。经

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

中医宝库里的明珠,实有发掘之必要。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愦,呼吸困难,白细胞高达20×109/L以上。因病情危重,不

有相关资料,万望不吝赐教。敢搬动,未作X线检查,于1959年1月3日邀吴佩衡会诊。

医史证明,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必有领军人物和几个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鼻翼煽动,呼吸忽

代表人物,还要有一定的理论著述与相当的临床实践(医起忽落,指甲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辨为心肾之

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阳衰弱已极,已现阳脱之象。治唯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主以

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大剂四逆汤加肉桂,药用:附片150g,干姜50g,肉桂(研末,

其领军人物是郑寿全。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泡水兑入)10g,甘草20g。预告病家,服药后若有呕吐反应,

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且吐后痰声不响,气不喘促,尚有一线生机。药后果吐痰涎,

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神识较前清醒,嗜卧无神,舌尖已见淡红,苔白滑厚腻,鼻翼

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不再煽动,咳出大量脓痰,脉象同前。前方加半夏10g,茯苓

杰。20g,甘草减为8g。三诊时神清,唇舌指甲青紫大退,午后潮

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热,仍有咳喘,咯大量脓痰,脉弦滑。前方出入:附片200g,

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干姜10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公丁5g,法夏、橘红

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各10g,细辛5g,甘草8g。此后病入坦途,诸症均减。经X

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线检查,双肺有多个空洞,内容物已大半排空。细菌培养,检

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出耐药性金葡菌,最后诊为“耐药性金葡菌急性严重型肺脓

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疡”。仍以附片150g,干姜50g,陈皮、杏仁、炙麻黄各8g善

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后,1周后痊愈。《吴佩衡医案》()

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陆铸之(有火神按此案颇能代表火神派诊治风格,其认症之独到,用

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药之峻重,皆非常医所及,读来令人钦佩。如此凶险之症,吴

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氏以其过人胆识,高超医技挽之,令人叹服。若从白细胞20

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109/L、咯吐脓痰、肺脓疡等入手,很可能陷入“痰热蕴肺”

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的认识中,用些鱼腥草、黄芩之类套方,一般医者难以免此俗

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套,那就很难想象是何后果矣。

火神派的著述:郑钦安———《医理真传》(1869年)、《医编辑:李立



收稿日期:2004-01-12

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242·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