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源性猝死丨多一分了解,多一分预防!

 博览众长123 2017-06-03

原创  何金山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医务工作者承担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但殊不知,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尤其面临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自己也成为了“猝死”的高危人群……



作者 | 何金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最近义务工作者“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不免为自己的同道感到惋惜。而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为心源性猝死,作为健康守护者的我们,既为患者着想同时也为了自身健康着想,应该对心源性猝死的定义及其和常见临床情况的关系等进行了解。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感染性疾病得到相对有效控制,而心衰、房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全球人口死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这些患者均为猝死高发人群,心源性猝死是导致这些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增加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发现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心源性猝死定义


当前对于心源性猝死(SCD, sudden cardiac death)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的、不可预期的死亡,常常发生于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SCD患者常由于心脏原因突发心脏骤停,多数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


SCD的精确评估面临诸多困难:

·  首先,SCD是发生于大规模人群中的不可预知的事件;


·  其次,在已经进行的几个大规模的关于SCD的实验中,尚无达成一致的定义;


·  第三,SCD当前的诊断多为回顾性诊断,可能高估了SCD的发生率,确切的SCD的评估尚需前瞻性研究获得数据。SCD的诊断需除外非心源性原因导致的死亡,比如大块肺栓塞等。




心源性猝死发生率


35岁以上人群估计SCD发生率为1/10000(人·年),35岁以下人群的发生率为0.3-3.6/ 100000(人·年)。SCD发生率因定义不同、研究人群不同出现差异,导致了不同研究之间SCD发生直接比较出现困难。


比如在美国高中和大学的运动员的SCD发生发生率为0.5/100 000(人·年), 而在意大利则为3.6/100 000(人·年)。美国和意大利在数据上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对于SCD定义的不同造成的,美国SCD数据主要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及其他电子资源,可能低估了SCD发生率,而意大利则是通过局部地区的前瞻性追踪获得数据,当然不除外两国数据差异来自于地区、种族、人群构成的差异。



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导致SCD最常见的疾病是冠心病,占全部SCD患者的80%。根据患者病史,冠心病患者常因两种机制发生SCD。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F值常正常或轻度降低)因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等导致急性冠脉缺血,引起多形性室速、室颤等导致SCD;


· 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EF值常明显降低)因发生围绕陈旧心梗瘢痕的单形性阵发性室速或恶化为室颤而发生SCD。


· 当然部分患者,可因进行心肌梗死后未积极治疗,因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如游离壁破裂而导致SCD。



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占到SCD患者的10-15%。此部分患者可能和冠心病患者存在重叠,即部分患者同时具有两种导致SCD的疾病,两种疾病在SCD的发生中均起到了作用。


另外的5-10%SCD患者包括两大类,其一为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冠脉异常及各种发绀/非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其二为各种心脏结构正常但电学异常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如Brugada综合征、LongQT综合征及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


图1 SCD原因



体力活动和SCD的关系


SCD的基质-促发因子理论由来已久,SCD常首先具有病变的基质(如冠心病),然后在特定促发因子(情绪激动、冠脉痉挛)的作用下发生,多项研究指出体力活动是SCD的促发因子



Oregon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研究发现,在发生SCD前,51人(17%)处于睡眠状,193人(63%)正进行轻度体力活动,39人(13%)正进行重度体力活动,14人(5%)正进行重体力活动,7人(2%)正进行性生活。



研究者支持大多数(80%)的成年SCD患者发生SCD前处于睡眠状态或进行轻度体力活动,因而,体力活动仅在小部分患者中起到了促发因子的作用,关于体力活动作为SCD促发因子的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今后的研究也需要更多地关注SCD的促发因子,比如情绪应激、睡眠紊乱等。



EF值对SCD预测作用


无论是否患有冠心病,严重左室功能障碍均是SCD的最强预测因子严重左室功能障碍(EF值明显降低)也是植入ICD预防SCD的主要指标。


但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患者中,在4-5年的随访时间内,仅1/3的患者得到了恰当治疗。院内和院外SCD患者组成有较大差别,因左室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SCD的患者,占院内就诊患者的大部分,而在院外患者中则占有小部分。



Oregon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研究发现,EF值可作为SCD的预测因子,但仅在近1/3的人群中起到了预测作用,接近1/2的人群在SCD前左室功能正常。



正确地区分院内、院外SCD人群的不同,明确EF在不同人群中的预测作用,对于SCD危险分层和进行SCD预防至关重要。


图2 院外SCD患者EF值分布



心室复极时间延长对SCD预测作用


LongQT综合征已构成SCD的一个重要人群,Rotterdam研究指出QTc可独立预测SCD,对6693例心脏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2年随访,QTc大于440ms组相比QTc小于440组SCD风险增加2.3倍,SCD风险的升高独立于年龄、性别、心梗病史、药物应用等因素。因而,复极时间延长延长可能是SCD的独立预测因素,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糖尿病和SCD的关系


部分研究发现糖尿病可增加SCD的风险


·  在巴黎进行的一项纳入6000例中年男性患者研究,随访23年,120例患者发生了SCD,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糖尿病明显增加SCD发生率。


·  美国的US Nurses和Physicians Health研究中发现类似结论,糖尿病增加SCD风险。



糖尿病如何增加SCD风险尚未明确,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SCD风险,也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QTc延长,也可能通过复极时间延长增加SCD风险。



SCD岁年龄和性别的变化趋势


SCD发生有两个高峰年龄段,一个在婴儿期(代表婴儿猝死综合征),另一个在老年期(75-85岁),此种年龄分布持续存在,未随时间变迁,如图3。


                  图3 SCD发生率和年龄的关系


SCD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但此性别比例随时间发生了变化。早期的研究发现SCD患者中女性:男性为1:3,近期的研究发现SCD患者中女性占40%,女性患者占SCD比例有增高趋势,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见图4。


                       图4 SCD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导致SCD的心律失常的变化趋势


尽管导致SCD的疾病有很多种,但导致SCD的直接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或者为室速/室颤等快速心律失常,或者为严重心动过缓/无脉电活动等缓慢性心律失常。


在过去20几年内,导致SCD的心律失常类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 早期研究发现室颤是导致SCD的主要心律失常,在Seattle研究中占75%,室颤也被发现在SCD患者中生还率最高。


·  然而,自从1990年,SCD患者中室颤发生率逐渐降低,无脉电活动逐渐升高。来自Seattle的数据表明,1990-1996年间,SCD患者中室颤占41%,无脉电活动占24%。


另外一个Seattle的研究发现,1980-2000年间,SCD患者室颤的发生率下降了56%,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变化,增加对无脉电活动的认识和处理,可增加SCD患者的生还率。




SCD随时间变化趋势


由于冠心病治疗的改善,20世纪后半叶以后,SCD发生率已有明显降低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加强了阿司匹林、饮食控制、生活方式改变、他汀等冠心病预防的结果。


来自Rotterdam的研究发现,2001-2010年SCD发生率为2.1/1000(人·年),1990-2000年SCD发生率为4.7/1000(人·年),中国的研究证实了类似的变化趋势,但新世纪内随着肥胖、糖尿病患者比例的升高,可能会再次导致SCD发生率的上升,需引起公众的重视,因而,持续更新对SCD的认识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处理SCD患者


References:

 [1].Kong, M.H.,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m Coll Cardiol, 2011. 57(7): p. 794-801.

 [2].Straus, S.M., et al.,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Clin Epidemiol, 2004. 57(1): p. 98-102.

 [3].Walker, W.M.,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dults: causes, incidence and interventions. Nurs Stand, 2010. 24(38): p. 50-6; quiz 58.

 [4].Hendrix, A., et al.,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young. Neth J Med, 2010. 68(6): p. 274-9.

 [5].Niiyama, M., et al., Population-based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and unexpected death before and after the 2011 earthquake and tsunami in Iwate, northeast Japan. J Am Heart Assoc, 2014. 3(3): p. e000798.

 [6].Roberts, W.O. and S.D. Stovitz,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Minnesota high school athletes 1993-2012 screened with a standardized pre-participation evalu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2(14): p. 1298-301.

 [7].Hua, W., et al.,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12): p. 1110-8.

 [8].Goudevenos, J.A., et al., Incidence and other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northwest Greece. Int J Cardiol, 1995. 49(1): p. 67-75.

 [9].Niemeijer, M.N., et al., Declining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from 1990-2010 in a gene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opulation: The Rotterdam Study. Heart Rhythm, 2015. 12(1): p. 123-9.

[10].Zhang, L., et al.,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urban residents in Beijing]. 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 2014. 42(6): p. 50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