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与自由,追求而不苛求

 好眯健 2017-06-03

幸福与自由,追求而不苛求

----哲学思考(十二)

                                 舸先致远

       幸福与自由,追求而不苛求----哲学思考(十二)

   早上,无意中听到同事有这样的对话:“我现在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是什么呀?”“好吃好睡是最大的幸福。”我知道,同事并不是好吃懒做之徒,这其实是因工作劳顿而感发。的确,当睡眠充足成一种奢望时,我心中不免想,幸福其实很简单,但要做到并不容易;自由似乎也很简单,但要实现也很不容易。要幸福必定要有自由,而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写下“幸福与自由,追求而不苛求”,但愿人们有更多的幸福,也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愿有心人的心灵能得到洗涤。

 

幸福与自由,追求而不苛求----哲学思考(十二)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的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象遮盖天空的云气。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往南海。那南海,就是个天然的大地。《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时,激溅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飞了六个月才停歇下来。”游气,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呀!天气苍苍茫茫,这是它的真正本色吗?还是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至极深处呢?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往下看地面的景象,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情形。

    逍遥游》的主旨是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庄子在自由这个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鲲化为大鹏后,大鹏展翅就达九万里,翱翔于寥廓的天空,在我们常人来看,大鹏是何等自由,但只是从直观的表象的理解来说,庄子要向人们说的是,看似自由的大鹏,其实是不自由的。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庄子《逍遥游》接着又说: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後乃今将图南。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水的聚积不深,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在屋里的洼地里倒一杯水,可以用小草当船,放在里面飘浮着;放上一个大杯子就要胶着在地上,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不大,那末它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无阻碍地飞往南海。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愿意飞,就一下子飞起来,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去近郊旅行的,只带三餐饭,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作百里之远的旅行,就必须筹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其实,庄子所描述的大鹏展翅高飞需要有大风托负着它巨大的翅膀,因此,大鹏展翅看似自由,其实,他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也就是“无待”的。庄子认为:人生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有待”,也就是有所期待、有所追求,世人容易为物所累、为名利所困。每个人之所以不自由,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是人有太多的欲求,物质上的、精神上、生理上的种种欲求,乃至永不满足,而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求,由此就产生了各种纠纷、仇恨乃至战争。

    庄子曾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己”来解决人们的“有待”,以此获得自己内心的自由。

   “无己”也就是消除自我与外物的差别,使自己的精神从实在的躯干中解放出来,不再以我为中心,一味只视自己的存在,而应把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合到自然、社会的世界之中,能达到天、地、人合一,内心就能体验到真正“无待”的自由。“无功”和“无名”,是要求人们能仰望天空,钻出牛角尖,跳出蜗牛角,不可整天沉迷于蝇头小利及“小我”的小天地,以超脱世俗、融通豁达的心态对待世间的纷纷扰扰,从而实现自己精神的真正自由。

   讲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想庄子的“自由”“无待”离我们太远、太玄虚,很不现实,的确,庄子所说的逍遥是难以实现的。但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去想,正是由于人们的“有待”,且这种“有待”超出实现的可能性,因而对正常的、合理的“有待”反而失去追求的努力,或整天心有不乐,这种内心的不自由,必然是不幸福的,我们能否认庄子的《逍遥游》的现实意义吗?

    君不见,今日科技之发展,人们的物质享受越来越充裕,而精神世界却是越来越贫瘠,正是由于人们热衷于物质享受的攀比,所以人们日益感到在当今社会生存的危机和重压,内心的自由无从谈起,幸福从何谈起,而物质享受充裕者,却也由于内心无法真正的“无待”,这也不是真正的幸福者!

    在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有“理”与“欲”的矛盾,孔子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这既体现了他对“理”的追求,也体现他积极入世的区别,其实,孔子在追求“理”的同时,并不否认追求“欲”,只是把追求“理”放在第一位,这和后世的宋明理学过分强调追求“理”是不同的,宋明理学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把“理”与“欲”推向极端,乃至是“以理杀人”,这不是我们所肯定。在现实的社会中,如果一个完全从躯干的纯生理欲望出发,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真正幸福和自由的人;而脱离人的适度需求的“理”是一种抽象的、虚伪的东西,体现真正人性需求的“理”是我们所期待的。简单的概括就是,在“有待”中“无待”,以“无待”得到“有待”,人生要有追求,而不苛求,这或许是我们人生应有的一种态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