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老师说】一个9岁孩子的呐喊为何让人觉得心酸?

 百科知识大汇集 2017-06-03

导 语


这两天,有一首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刷爆了朋友圈,一个9岁孩子的呐喊为何让人觉得心酸?因为,他唱出来的不仅是他自己的压力,不少家长听完都很感慨,觉得有共鸣。结合前几天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的幼升小考试,当下的教育环境,不禁让人陷入沉思......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版歌词)

《我只是个孩子》

演唱:吴耀杰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变成回忆

晚上睡觉常常梦见,做错的那道题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

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

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我只是个孩子呀

其实我也会俏皮

我只是个孩子呀

给我多一些拥抱吧


我只是个孩子呀

请给我一支画笔

我只是个孩子呀

让我为童年画出最美的四季


身边的小伙伴

都要忙着到处学习

哎,你成绩怎么样啊

变成了礼貌用语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

叫别人家的孩子

可在我心底

老爸老妈 我不想比


我只是个孩子呀

游戏里有我的秘密

我只是个孩子呀

让我的童年留下最美的回忆

让我的童年再多些快乐吧



就像歌里唱的:别总把我跟隔壁老王、老张、老李的孩子比...中国孩子总有一个敌人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拿杯赛一等奖,拿省四好,钢琴表演级8级...而我们的孩子却很普通,这时家长内心就莫名着急,开始否认孩子的一切努力,抱怨孩子不争气不够勇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长似乎本能地自带技能去随大流的“鸡娃”、“虐娃”,说是被这潮流裹挟着,其实不知不觉间家长们就主观意识地就融入了这股“大流”,默默成为主力军了。


在生活中,一直上演着不补课“母慈子孝”,补课就立马陷入“鸡飞狗跳”的闹剧。其实家长真的要扪心自问,孩子如果不上名小、不上名初、没有奥数证书,没有钢琴表演级8级证书,是不是人生就此定义为一事无成?答案肯定是不!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压力呢?



 繁重的学业压力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知何时起,这句话成为孩子们心里最熟悉的顺口溜。白天早出晚归,晚上挑灯夜战。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重点、考不完的卷子....


一位路人拍到一个学生,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仍然在翻阅试卷,摇晃的车身,别人都在想怎么站稳,而这个孩子却在忙着做题,一分一毫都不敢耽搁。这样的情景,是现在的小孩的专属童年,尤其是在“别人家的孩子”比照下,更是压力山大。


建议:

父母应该积极与子女交流,少发火,帮孩子减压,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鼓励孩子学习,而不是反复强调学习和考试的重要性。明确支持的态度,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好,成败都不重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出人头地,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健全的身心和独立的人格。



 过度强压 缺乏关爱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总是害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报了各种兴趣班了,会讲英文了,会跳舞了,会唱歌了,害怕自己的孩子以后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却忽略和孩子的需要。


孩子是不是能得到根本的提升?过得是不是开心快乐?是不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等等,这些渐渐不是家长真正关注的重点了。但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科知识,还有情感、态度、兴趣与品格的培养。


建议:

家长需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发掘孩子的天分,按照孩子的兴趣去发展他的才能。像吴耀杰小朋友歌词所说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一起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节奏,让孩子像个孩子,拥有属于自己快乐的童年,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父母攀比心理强 


现在的孩子,父母只会关心孩子的成绩,在同学面前除了比分数,就是比特长,长大后比职位薪水,幸福的标准是“比过别人”,而非是孩子的努力。家长们的攀比,久而久之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迫因。家长们开始慢慢忘记去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与节奏,忽略孩子想做的事情和感兴趣的点。


建议:

作为家长,也要反思,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并非真正来自孩子本身,而是源于自己的比较和盲从。家长为什么要跟别人比呢?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面对孩子的平凡,真的那么难吗?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期盼更均衡的教育资源,更公平的社会环境,也提醒自己:生活是为快乐的,而非为了攀比。



父母和学校的期望过高


现如今,父母和学校的过高期望,已经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了。随着竞争压力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等,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过满。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高出一筹,老师们不愿等,不断扩容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教学节奏。


建议:

家长应该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和考试,理想的教育理念往往显得单薄。在这种背景下,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与差异的理念,才是更多的家长最好的选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期盼,但也要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节奏,让孩子像个孩子;尊重孩子生命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尹老师说

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拿自己妈妈和别人妈妈做比较。在他们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无论妈妈爱大吼大叫还是温柔体贴,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人生的路有很多种,人生也有无数选择题,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桎梏孩子的发展。我们真的要反思,当我们的目光盯在“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