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太极拳内功?如何练习太极内功?

 昵称38341247 2017-06-03


  太极拳以拳架为体,内功为本,推手为用。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离开内功,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拳架就成了空架子。

  什么是太极拳内功?所谓内功就是内在的功夫。其本质是精气神的结合。它是中华武术的精华,也是太极拳的精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内功的修炼上。其中,练内气乃修炼太极内功的关键。当代著名太极拳家冯志强先生说:“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气质量的高低,即反映出太极功夫的高低。内气充沛,能起到护体的作用,身体富有弹性,如充足气的皮球,不怕人击打;内气充沛,则内劲浑厚,威不可挡;内气充沛,通经活络,营卫全身,祛病强身,体魄健壮;内气充沛,在心静体松的情况下,周流全身,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就能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周身极其虚灵,就能做到以柔克刚,化敌于无形,攻敌于不备,得机得势,处处主动。

  现在有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往往只注重外形动作,而不注意修炼太极内功,他们把精力放在外形动作上,热衷于比赛、表演。为了取悦于观众,把太极拳舞蹈化、体操化。台上龙腾虎跃,台下掌声四起。但在行家看来,却只能摇头叹息。为什么?太极味没了。太极内功没了。太极拳的轻灵沉静,松沉缠绵,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周身一家等特点没了。这已经不是太极拳,而是只有外形没有内涵的太极操。

  练习太极内功离不开丹田。要心静体松,意守丹田,培养丹田之气,使之不断加强充实,并在意念的引导下周流全身,开则达四稍,合则归丹田。这种内气的流动是在意念的指导下,结合拳的套路的开合来进行。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外形动作完全是被动的,是意气作用的结果。如果你在盘架的过程中,能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那么你的拳架就有了充实的内容,也就是在练习太极内功了。当然,站桩、打坐也是练习内气的好方法。在心静体松的状态下,丹田之气循经络走向,打通任督两脉,实现周天运行。这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练出太极拳特有的技击功夫。

  柔运化,刚落点,是太极拳技击的特点。有效地化解对方来力除了依靠身法手法步法之外,最根本的要靠内功。太极高手可以在身形基本不动的情况下,在对方接触自己身体的一瞬间即化即打,克敌制胜,靠的就是深厚的太极内功。同样,太极拳击打也要靠内功,在发劲时,意到气到劲到,功助拳势,刚猛无比。

  太极拳内功的修炼,除了修炼丹田之气还要注意腰胯的练习。太极拳内功的关键在于腰胯。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腰胯。腰胯不活不松,动作必然呆滞。太极内功高深者,腰胯转换极为灵活,且走圈极小,不显于形,若有若无,深藏不露,使对方不知其深浅,否则,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非高人之所为也。腰胯不活不松,内气难以下沉入地,身桩不稳,难敌强手。腰胯是太极拳的天机。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

  因此,练习太极拳一定注重内功的修炼。注意培养内气,壮大内气,运行内气。这是练习太极内功的基础。太极拳技击功夫要靠内功,养生的功夫也要靠内功。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练好太极拳。“培其根枝叶自茂,润其源流脉自长”。因此拿住丹田练内功,乃是练习太极拳之根本。




  从太极拳流行于世的那天起,有关于太极拳是否仅用意而不用力、怎样用力、力从何而来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近十年争论尤为激烈。一方是以杨澄浦再传弟子、四川的张义敬先生主张的太极拳应大松大软,另一方则是笔者的师叔、当代太极拳理论家、武氏太极拳的传人王善德先生提出的针锋相对的论点,既大松大软、丝毫不用力则打不了太极拳。 王善德先生现年71岁,自幼习武,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随军进入朝鲜战场,多次与美军特种兵肉搏均能以中华武功取胜。回国转业后潜心于武学研究,先后寻师访友修学形意拳和杨氏太极拳而不能如意,终遇师爷陈明洁,拜师后方知本门之博大精深而不作他想,善德先生随陈师爷戴家心意拳时,练射丹田一功引发了他早年在战场上患上的胃病,只能专修武式太极拳,善德先生天资聪颖且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行功走架时能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经几十年修炼功力非同小可,1997年的秋天,善德先生领我说手试劲,他双掌粘住我双肩,又以双手的中指贴住我肩后穴道,我捎一运劲既浑身酸麻,3天后,我出差去外地采访,洗浴时搓澡的师傅说我后背左右对称有两青点,我让他使劲搓下去,他搓了几下说搓不掉,可能在肉里面,我猛然想起数天前善德先生的那一手法.在此之前我一直对善德先生的理论不以为然,虽然他是我同门长辈,但我深信太极拳应大松大软,丝毫不能使劲,被善德师叔这一领手,使我对太极拳的劲路有了重新认识. 力与劲之辩 十多年前,我随北派吴氏太极拳宗师杨禹廷的入室弟子王辉璞先生学拳时,有一天在我们电视台的演播间里无意中看见拍摄儿童木偶剧的场面,那一个个被线串起来的小木偶没人动的时候后瘫作一团,只有在木偶演员操动那一根根线时才能做出各种动作.由此我想到了太极拳,如果没有一种劲力贯穿全身,别说是打起拳能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恐怕连走路都要费点劲了.太极拳的行功正如武禹襄在中所说:'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在杨氏老谱中有一扁《太极体用解》,其中提到“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劲由于盘,力由于骨”。看来劲力与身体无法分开,而劲的产生则源于筋对于外力的感应,正如木偶因演员的手给予外力作用才能运动一样。那么给人体筋络的第一外力作用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人体由此而产生反作用力,作用于筋,贯穿全身。筋在现代解部学中称为韧带,这是连接肌肉,骨骼和关节的纽带。局部肌肉收缩而产生的是外力,所谓外家拳的硬力,内家拳称之为拙力,这种力缺乏灵活多变,运行时间长而力的穿透性也有限,没有整体感,属于人体的局部之力。 内劲,尤其是太极拳的劲则是外力作用于筋,筋贯穿全身带动肌肉,骨骼,关节的放纵和收缩而产生的灵活多变,遂顺轻松,穿透力强的整体之力。 筋的运行 踵为起点,脚后跟是人体中筋腱聚集最厚的地方。在当代体育中黑人运动员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生理学家研究其人体结构时发现黑人的跟腱较其他人种发达,因此能够在田径、拳击等需要瞬间爆发力的运动项目中占据霸主地位。在《廉让堂拳谱》中至少有两次论及了脚跟,《五字诀》中有“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有“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在武式太极拳里更是以实腿脚根拧转,以锻炼跟腱之力。吴式和武式太极拳门内均传有脚跟之筋连接小腿、膝和大腿及胯,归于肾的内功体系。武式太极拳还认为支配脚跟筋腱的两肾,一通于心,一通于脑,两肾启动和调节脚跟与地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此创立了以抽胯和叠胯为程序的虚实转换内功。 每一行功,实腿腰间之肾一松沉,带动脚之跟腱作用于地面,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跟毽蓄力一路上行,如武禹襄所言:“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每一虚实转换,周身之筋络和气脉均循环运行一次。细细品味,由此而知太极拳的魅力所在。 五弓之力 人体五弓之说早见于少林拳学。明末太极拳术流行于世后,逐渐衍生出阴阳、蓄发、开合等理论,至武禹襄和李亦畲则明确提出“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功如放箭”的太极拳劲力运用准则,并留有身备五弓图传世。主张太极拳应大松大软的四川李雅轩先生在回忆其师杨澄浦发劲时曾这样描述:“是以腰脊之力,丹田之气,周身整个之劲,是往下陡然一坐,往前陡然鼓劲,又像是往前一纵,往前一弹,往前一吐的神气,所以被打者如触电一样而崩出。”其实这就是五弓之力的蓄发过程,虽然李雅轩及其传人在拳学著述中一再强调太极拳不能用丝毫之劲,并避开身备五弓的发劲环节,但在实际打手应用中却不能脱离五弓蓄发之合力。甚至行拳走架每一虚实转换,杨式、武式和吴式均主张:实腿要向下松沉,借的地力后,裆成弧形向前移动。这中劲起于脚跟的蓄发开合过程在各派太极拳里实质都是一样的,不过是在阐述上略有不同而已。 笔者曾先后师承北派吴式太极拳杨禹廷一系和武式太极阎志高一系的明师。吴式太级对一身具五弓之说强调的程度不及武式太级,但也主张走架时要有身备五弓的意念;而武式太极则反复强调五弓之力的蓄发与走架时起承开合之关系,且在练拳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的要求。 近来有一些习练太极拳者怕身染僵劲而不敢负重,甚至连持杯提壶之力都不舍得,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试想杨班侯自幼习拳,一身的太极纯功,而拒永年人王有福回忆说:“幼年时见班侯所舞铁枪重28斤,比武用杆子重7~8斤。”武式太极拳宗师郝为真练功用的铁杆子超过80斤,而笔者习练的太极石球也有20多斤重。《打手歌》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说法,这并非是让太极拳家只永远四两之力就行了,而是说太极拳可以以巧破千斤。至于长年修炼太极拳者,筋骨随身体之五弓成千上万次的蓄发,由量变到质变,内力自然日趋深厚,打手发人时才能有整劲和穿透力,否则现代太极推手比赛毋需分级别了。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道理是绝对的,更没有终极理论存在。 为了便于掌握,现把要领概括如下。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劲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太极拳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最后,笔者提出的则是缠丝劲为何能增进身体健康的管见: 我国传统医学谯,人的气血是否通畅,就是人是否健康之表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则不前,痛则不通”。所代医学告诉我们:人吸收含氧的空气进入肺。换气后的充氧血液立即进入左心房,再至左心室进入大动脉,小动脉,微血管,含氧的氧气球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身体的每部分收了氧气之后,立即把用后剩余的垃圾-----二氧化碳由原血球带回;带有二氧化碳的血球遂经由静脉的微血管,小静脉管,大静脉管肺管回到肺脏,并重新换回氧细胞再作运送工作。按自然之理,红血球必须完成它的任务才行。但是,每一部细胞并不是全部都自动的,乐意的合作。 在自然界中,也有另一种现象,即有动有静,动静合一。如准此理,则携带氧分子的红血球,实没有理由不带回用过的废物----二氧化碳。但是,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吃饱了喝足了,休息一下,也是物之常情;甚至一休息后,就不想再动,也是常有之事。我们身上的细胞多的不得了,有些懒虫,也不足为奇。尤是在肢关节或未梢的地区,红血球放下了氧细胞就不再前进,就在原地休息,似也不太过分。但是,它这一休息,就再也动不起来了,它必须在休息的地方老死,我们的关节或末部位,今天死几个,明天死几个,为数不多,自不觉得尸体一多之后,必然造成阴塞,使血液循环不流畅,不通;某一部位的不流通,不舒畅,呈现在外表的就令我们感到那个地方不灵光,有些酸痛,最后苦不堪言,找医生也解决不了问题。万般无奈,只好走自求多福的路子,去打太极拳试试看。一试之后,大有起色。持之以恒的久练之后,痛风之苦竟不再相烦。打太极拳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呢?就是我们打拳时运用了缠丝劲。这是为什么? 因为,缠丝劲的运作,上肢是由肩而肘,而腕,而指,下肢是由胯,而膝,而踝,而脚掌,脚趾;在运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关节都不停的自我旋转;我们练拳之时,还要以意领气。试想在以意领气的旋转过程中,放下了氧细胞后,想偷懒的细胞就会接到我们的指令:不可偷懒,把二氧化碳带好,马上顺着静脉管回家!我们不仅是下了命令,还不停的旋转以施加压力。试问细胞在这种情况下,它能不乖乖的执行自己的任务,完成自己的任务?红细胞听命了,它的任务达成了,我们的气血通畅了。似此,我们会不会再有痛苦更严重之情?我们必然享有痛苦减轻之乐。




  中国武术最神秘的地方恐怕就要算所谓的“内功”了。一方面是自古以来神秘的传说,一方面是武侠小说传奇式的烘托,使得这种叫做“内功”的东西简直成了传统武术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至使人觉得,只要练成了“内功”,便具备了某种超越常理、甚至是超越自然的神奇功能和力量,便可以战无不胜,无往而不克了,而中国武术真正威力的源泉也就是这代代秘传的“内功”。

  记得以前听人形容某个练武术的人功夫如何如何好,便会说:“这人有功夫,身上有内功!”可见“内功”的威力是被国人深深认同的。不止是中国人,连外国人也听闻了中国功夫里“内功”的威名,不是曾有故事说西洋拳击手、摔交手在跟中国武术选手上台交手前就要明确规则,让中方选手不得施用“隔空击物”、“阴劲透内”等“内功绝技”“暗中伤人”云云。

  正因为内功身上穿着的这些神秘的外衣,使得不少初习武术的人都对“内功”抱有某种莫名的憧憬和向往。甚至有些人就是被这神秘的“内功”和那些神奇的效能所吸引,才投身武门的。不知多少人拜师没多久就会迫不及待的问师傅:“什么时候教我内功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练习的深入,大部分人都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自己当初苦苦追求的所谓的神秘“内功”,或是师傅所传的内功并没有自己想象中和传说中那么神奇的效验和威力。正因为如此,练传统武术的对于内功一说便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对“内功”持决然否定的态度,认为传说中的“内功”只不过是武术界长久以来神秘造作,自欺欺人的产物之一;而另一些人对内功之说虽持肯定态度,但一旦有人质问何为内功、内功为何物时,亦只能模糊而言,难以应答。那么传统武术中到底有没有内功?什么是内功?内功的本质是什么?内功到底练的又是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传统武术中的内功是确实存在的。那什么是内功?内功的具体定义又是什么呢?从名称上来看,似乎很好理解,所谓内功,自然就是通过锻炼来提高人体内部机能、功能的功法或从内部锻炼来提高人体机能、功能的功法。照这样看来,那凡是以“从内”的手段或“向内”的方向来锻炼人体肌肉、骨骼、筋膜、神经、脏腑、气血、经络、气脉,甚至意念的功法,都可以称之为内功。而传统武术各流派的风格和理念本身就有很大区别,各派所传的“内功”练法更是形式不一,理法各异,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法侧重和练法要求。且传统武术不同流派中功法的存在形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流派的功法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和体系存在于拳种中的,这样的功法很好辨认和识别,因为它在整个武术或拳法体系中的存在是相对独立和显性的;而另一些流派,特别是世人所称的内家拳种中,很多功法则是隐含暗藏在拳术动作或是拳架套路中的,也就是所谓的“拳功一体”。不少拳法动作本身就有着特殊的功法含义和锻炼价值,只是其中的细微要领和具体练法需要明师或明白人点破而已,但这一点,往往很容易被人忽视。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世人眼中“内功”含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人无法统一和有标准的确定“内功”的具体概念。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功法对于“内功”这一名称的界定也是有着不同理解的。所以,要想理清内功到底是什么,首先就必须对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内功”功法作出一个明晰的分类,只有从不同方面来比较分析各种“内功”的理法异同,才能真正弄清楚内功的实质或者说内功到底练的是什么。

  个人认为,传统武术各拳种、各流派中的内功练法,总的来说,都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即内壮健强功夫(内壮功)、内练周身功夫(内练功)和内修炼养功夫(内修或称内炼功)。以下即依个人理解试分析其各自基本理法特点。

  (一)、内壮健强功夫(内壮功)

  所谓内壮功夫,即通过呼吸吐纳和相应的肢体动作对身体内部的肌肉、筋膜、骨骼和脏腑进行高强度的刺激与锻炼,从而使这些身体组织的机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强化的功法。而这种内壮功夫又可基本分为“气血鼓荡”和“抻筋拔骨”两种练法。

  气血鼓荡功夫即以特定的呼吸吐纳法(通常为吞气、咽气或喷纳等武火呼吸法)配合肌肉的松紧转换,鼓荡气血,坚实肌骨。这类功法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而且可以通过松紧鼓荡锻炼出一定的抗击打能力,故民间所传的“金钟罩”、“铁布衫”之类功夫多练此法。而其他各派如桶子功、十八罗汉功、金刚罗汉功等亦为此类功法之代表。

  抻筋拔骨功夫则是以肢体动作的屈伸拧转,来牵引抻拔肌肉筋腱,从而强化筋骨劲力的功夫。所谓“筋长则力大”,此类功法最能大长气力,虽不借助于任何器械外物,但练功有成,则力大惊人。《易筋经》中所谓能“长神力”的功夫便是此类功法,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那套易筋经十二大劲功了。其他如民间流传的熊氏易筋经、伍氏易筋经、大力金刚功、大力神功等,亦皆属此类功法之列。

  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的内壮功夫类型以外,《易筋经》中还有一种称之为“揉打”的内壮功夫练法。其以按摩揉捣手法来鼓荡气血,磨练脏腑,较之前述以呼吸吐纳调息和肌肉松紧转换来鼓荡气血的功夫,入手更为温和,而能练力入骨,收内坚外壮之效,实为内壮功夫之练法别开一片洞天。《易筋经。揉打行功法》与近代心意名家宝鼎所传内功十三段(十三太保内功法)即为此类代表。

  近年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马胜利48小时自卫术,影响广泛,号称习者数万,很多练习者都会问,为什么其中看来简单的两个小功法“高频鼓荡”和“深度刺激”却能在短期训练中即产生出诸如浑身有劲、力量大增、肌骨坚壮、抗击打力增强等非常良好的效果。其实只要把这两个功法与传统的内壮功夫相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功法动作虽简单,实际上却已经浓缩了传统内壮功夫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两种练法,“高频鼓荡”即为气血鼓荡功夫,而“深度刺激”则就是传统的抻筋拔骨功夫。其实这两套功法就是对传统内壮功夫进行现代化和科学化改造的产物,所以才使人有法简效宏之感。

  传统武术流派中,各种自成体系,进行专项针对性训练的内壮型功法可谓比比皆是。如各种版本的易筋经、桶子功、金刚力、罗汉功、浑元一气功等;而很多著名拳种的拳法套路或拳势动作中也包含融合有这类内壮功夫的练法。如八极拳的蹲小架、沧州功力门的功力拳架、南派洪家的铁线拳等,便都是调呼吸、润脏腑、强肌骨、长劲力的内壮拳功;而形意拳的三体式、大成拳的浑元桩中又都有抻筋拔骨功夫的练法和内涵。

  除了以上拳功之外,近年来在《武魂》杂志上挖掘披露的张长祯(醉鬼张三)派功法,亦是绝佳的上乘内壮功夫。其体系完善,练法独特,实为传统内壮功法之精华,有极高的价值,我个人也是十分喜欢的。

  (二)、内练周身功夫(内练功)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某生拜师学拳,习之数日,颇觉其苦,谓师曰:“都说我们练的是内家拳、内功拳,可我每天都在站桩、盘架子,您什么时候教我内功啊?”师答道:“你要的内功都在桩里,就在拳架子中,只要桩站好了,架子盘正了,内功自然就有了。”

  传统武术中的很多拳种,尤其是一般所谓的内家拳法(其实拳本无内外,很多所谓的外家拳中也包含相似的技术要领),都十分讲究拳劲,尤其讲究练拳要练“整劲”,打人亦要用“整劲”。此整劲即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合理内部结构和动力模式,以高度协调的外形动作和神经反射而发出的整体劲力,即通常所谓的“内劲”。很多初学内家拳的人,不能安心于老老实实的站桩练拳,而是寄希望于老师能有某种秘传的“内功”,只要练了这种“内功”,出内劲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但往往令他们感到失望的是,大多数老师给他们的回答都会和前述的某生之师一样:要想练出“内劲”,还得扎扎实实练拳。

  传统所谓的内家拳是典型的拳功一体的拳术,为了求得、练出要求中的整劲、内劲,拳法中相应的设计了众多各个身体部位的内练要领,用以调节和训练身体内部合理结构形态和动力定型的形成。内家拳的内练功法实际上指的就是拳法、拳势、动作中所蕴含的各种细节和要领。学拳尤其是学内家拳,只学到个外形动作或是套路势法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拳术中内练之法的要求和含义,并将这些细节和要领切实的贯彻于站桩行拳的每一个动作中,才能练出周身一家,浑元一体的整劲功夫;只要在站桩行拳中将这些细节要领真正做到并且做到位了,那你操练的每一个拳势动作便都是在练“内功”。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内家拳中为了培养、锻炼、形成周身一家,浑元一体的合理间架结构和动力模式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和动作要领便都是一种身体的“内功”练法。

  如太极拳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形意拳的三顶、三扣、三圆、三抱、三垂、三曲、三挺、三敏及六合、八要、九数;八卦掌的塌、扣、提、顶、裹、松、垂、缩等诀;心意拳每把拳势中都要求做到的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雷声等六艺;意拳站桩中的精神假借、浑圆支撑等,皆内练周身整体之诀窍要领也,能不言其为内功乎?

  (三)、内修炼养功夫(内修或称内炼功)

  较之前两类功夫多专属于武术功法不同,内修炼养一类的功夫更倾向于对人体身心及生命潜在机理的修证和体悟,即通常所说的修真悟道之术。这类功夫,以道家的丹道仙学功法为代表,其他如密宗修法、印度瑜珈及各种修炼流派中衍生出来的诸如导引、吐纳、胎息、行气、存思、默想等炼养法门、长生方术,皆属此道。

  自古以来,传统的修炼学术即分道、释、儒、医、武五家,各种内炼功夫原本独立于武术技理之外,自成体系,但武家对其他各种内修功术中的经络气脉,神意导引等理法亦多有借鉴融合。如太极拳以呼吸配合意念的气脉导引之术、丹田内转之功;形意拳的三层道理、三层呼吸;心意拳的丹田内功等,莫不是于拳功之中融入了内炼、内养的方术法门。除此之外,武林中亦不乏拳术与道功兼习者,由搏杀技击之术的磨练,行改造身心气质之功,进而证悟生命本性的意义,即所谓的“以武入道”。

  上述三类功法,内壮功夫是行强筋健骨,内坚外壮之法,收强化实力之效;内练功夫练的是遍体连通,身成六合,浑元一体,周身一家的拳功劲意;而内修炼养功夫则是通过对自我身心的内炼调养而探求生命宇宙、天人合一的究极境界。

  三种类型的功法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功法内容和练功目的来看,都可称之为“内功”。通过分类归纳,所谓“内功”的实质内容已经非常清楚了,具体对象具体定义,其实内功也并不神秘,只要踏踏实实练拳,日积月累,精神气质必然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功夫到时,内外俱为一体,“内功”自然也就上身了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 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心法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要领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当太极拳】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合肥书新

  2009-1-6 13:31

  #5

  招式的:

  太极拳法妙无穷,“扌朋”“扌履”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著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锤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著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锤打闪化式,横身前进著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锤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揣,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著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锤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合肥书新

  2009-1-9 16:36

  #6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

  阖辟动静,惟柔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 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日就月将,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尤变化,俦测汪洋。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 转接灵敏,缓急异常,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于迹,不涉于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虚中有实,制胜权衡, 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决,外引内击,中行无偏,

  声东击西,由来皆然,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果能攻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至极,亦小亦圈,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逾界限,灾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肠,不可稍让,若让他人,魂飞魄丧,

  急与争锋,能上能下,多占一分,我据形势,

  一夫当关,万夫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慎重,细腻熨帖,中权后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实中有虚,预防中变,虚中有实,孰策机关,

  下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粘,

  突如其来,莫知所然,如风吹倒,灵敏难言,

  试一形容,有经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

  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宜听真,进责神速,先窥其势,继窥其隙,

  有隙可乘,即时而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

  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于身法,原无一定,

  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伏,

  中心莫乱,自有妙术,前俯后仰,左倚右倾,

  中气贯通,无不皆得,变象无穷,难尽其形。

  气不离理,一言可馨,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用力日久,豁然贯通,默会融贯,渐臻神圣,

  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

  推存此心,默诗以敬。


刚子

  2009-1-12 14:11

  #7

  很系统,很全面,好贴子,顶上.


合肥书新

  2009-1-12 15:18

  #8

  久练自化,熟能生神

  操练不按体中用,休到终期艺难精

  要想散手会,还得二人喂

  先以心使身,后乃身从心

  能动能静,拳道之圣。动而不静,拳道之病

  打中寓跌,跌中寓打

  手从脚边起,侧身步轻移,藏势微弯膝

  脚到手勾,拳来臂格

  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

  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

  脚踏中门去夺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有力当头上,无力踩两旁

  打人不露相,打人不见手


合肥书新

  2009-1-15 15:31

  #9

  学太极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练时固然必须费神记忆,但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练来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

  再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

  其次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说,是为了方便在船上作战,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马上功夫。试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载于其上受摇动,必足跟与前掌之间拱起,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以上为五空的道理。

  复次,学太极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说的「精」「气」「神」,所谓「炼精化炁,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极为重要。一般练太极拳不得要领的人,多没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势准确后,双目应注视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无论为了强身或防卫退敌而练拳,不如此炼好精、气、神,效果是不会显著的。太极拳每一神态,都异常重要,姿势准确,气机配合,五空做到,精气神自然揉合,这样练去,必获得它的益处。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导引,导引则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导引,亦并非如此解说的。


  Anonymous

  2009-1-15 15:32

  #10

  太极拳系求静,非求动,更实际的说,是于动中求静,现在再作进一步说明,凡人在静时,心内思想反而繁乱,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为思想无所寄托,老年人最怕孤独,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对于学儒、学佛、学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种享受,故能甘于寂寞,乐于清静。这是对静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数修养高深的人能达到此种境界。

  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来不易。武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武术。凡人身体在劳动时,思绪反而不会紊乱,亦即有所寄托,若体不活动,无所事事,呆然不动,则反比死还难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足见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作用。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劳动,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所以我经常以孟子的话来譬喻拳术的道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学拳的人,无论南宗北派,都在劳其筋骨,静坐、练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业之人,则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归。现在我们倘若能从劳其筋骨入门,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净,近乎道矣!

  总之,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配合,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这是必然而无可否认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