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金匮要略_薯蓣丸组方中的辨证观
2017-06-03 | 阅:  转:  |  分享 
  
一缈匡’哆_

《金匾要略》薯锁丸组方中的辨证观

上海中医学院

薯欲丸载于《全医要咯》噬劳篇,方由薯

锁、当归、桂枝、神曲、地方、泛卷、甘草、人

参、川芍、芍药、自术、二花冬、杳仁、柴胡,、

桔梗、获荃、阿胶、“护资、自敛、防风、大枣

共21味药组成。此方是治疗虚劳疾病的一首代

表方,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具有调理

脾胃,补益气血,驱除外邪之功用;此方不独

配伍精当,组合严谨,且寓有朴素之辨证观。

今揣摩其方之辨证观,与临症者创研新方不无

启迪之处。观方中返证观大略有两点。

邵启惠

一、调补脾胃,注重整体仲景治病,注

重整体治疗。五脏间因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

必相互累及,故治疗上须立足于整体,不仅治

已病之脏腑,亦应治未病之脏腑,以防疾病之

传变。此宗旨贯穿于薯茨丸的组方过程。本方

证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基于脾胃位居中州.

为后天之本,与上、下两焦之肺、肾关系至为

密切。土不生金则肺气虚弱,后天之精不能充

盈先天乃使肾精厌乏。可见脾土衰弱常易致上

损及肺,下损及肾,治当兼顾三脏,以防脾虚

能发汗解表,除湿清热,升阳健脾,宜于外寒

兼见湿热内阻,脾胃不健之小儿面色萎黄、腹

胀食不下者。第二类方侧重于发汗解表除湿,

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者。其中麻黄加术汤和麻桂

术甘汤虽均系在麻黄汤基础上加白术而成,但

麻桂术甘汤去杏仁,故其止咳平喘作用不及

麻黄加术汤,而发汗祛湿作用则相似。麻黄加术

汤宜于外感风寒湿邪,恶寒无汗、骨节疼烦

者;麻桂术甘汤宜于寒湿之身重身冷无汗,腹

胀者;麻黄汤(《备急千金要方》方)系麻黄

加术汤另加防风、川芍、当归、升麻、获冬、

芍药、黄芬、麦冬、大枣,故其发汗祛湿止痛

作用较麻黄加术汤为强,且兼有活血作用,宜

于风寒湿较重之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

失音不语,毒气冲心者,麻黄左经汤系麻桂术

甘汤加防风、羌活、细辛、葛根、获荃、防

已、生姜大枣而成,故其祛风湿、止痹痛作用

较上述两方均强、宜于外感风寒湿较重,太阳

经脚气,症见手足挛痹、行步艰难,僧寒发

热,无汗恶寒,或自汗恶风,头痛眩晕,腰重

关节痛者。第三类方侧重于发汗解表,止咳化

痰平喘,宜于外寒较轻,而痰喘较著者。其中

三拗汤系麻黄汤去桂枝而成,功专宣肺平喘止

咳,宜于外感风寒所致之鼻塞声重、语声不

出,或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满气短者;华

盖散及麻黄定嗤汤(《症因脉治》方)均系三

拗汤力叫之而成,其中华盖散加有苏子、桑白

皮、陈皮、赤获等,其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作

用较强,宜于外感风寒,痰阻气滞之咳嗽上

气、痰吐不利,呀呷有声者,麻黄定喘汤加有

积壳、桔梗、苏子、陈皮、长于降气平喘,祛痰

宽胸,宜于风寒喘逆胸满者。第四、五、六类

方(即麻桂温经汤、麻黄桂枝汤、麻黄人参芍

药汤)均去杏仁并分别配有红花、桃仁、赤

芍、姜葱、白芷、细辛,炮姜、生姜、香附、

白芍、半夏、细辛;人参、当归、白芍、麦

冬、黄蔑、五味子,分别兼具活血、温里故

寒、扶正之功。其中麻桂温经汤宜于伤后着寒

者,麻黄桂枝汤宜于外寒内攻五脏之心痛、恶

寒发热,拘急不得转动者;麻黄人参芍药汤宜

于久虚,表有大寒,奎遏里热,火邪不得舒.

伸,而致吐血者,属扶正解表之剂。

可见,运用麻黄汤类方,除应掌握病机是

外感风寒表实,肺气失宣,主因主证是风寒束

表,正邪相争,肺气失宣所致之恶寒发热,无

汗而喘,脉浮紧这些基本特点外,还应掌握表

寒的轻重;表寒与肺气失宣二者的偏重;是单

纯表寒还是表里同病,是单纯实证还是虚实兼

杂,是单纯风寒表证还是兼挟湿邪、兼疲血、

兼痰、兼热、兼里寒证等等,只有如此,才能

随证变方、运用自如。

(1985年9月4日收稿)1985孟称第6卷第].2期(总4sj刃)



耗夺肺肾之精气。方中以J1J药为主药,取其药

性平和,健脾养肺益肾;辅以人参、白术、袂

冬、甘草、大枣补益肺脾,熟地、阿胶滋补肾

水。综观本方用药着眼于补脾,兼顾及肺肾两

脏,充分体现了整体治疗的观点。

二、扶正祛邪,对立统一本方集诸补虚

药于一炉,以疗“诸不足”,仲景娴熟地运用

对立统一的辨证观,对于气血阴阳之亏损,或

予气血双补,或予阴阳并调。如对脾虚生化之

源不足所致的气血两虚,鉴于气血同源,互为

滋生,治予气血双朴,以人参、白术、获等、

11’草、大枣补气,当归、白芍、熟地、川芍、

阿胶补血。补气养血并举,使之气旺血盛,气

血平调。气血虚甚可致阴阳两虚,阴阳互根,

故治须阴阳互济。方中以千姜温振脾阳,熟地、

阿胶滋补阴血,如此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乃至恢复“阴平阳秘”

之生理状态。

虚劳之体,百脉空虚,多感外邪,治宜祛

邪。仲景不舍于补虚中寓有对立统一观,且于

祛邪之中擅用此一辨证观。风寒之邪侵袭机

体,郁久化热,致使机体内寒热错杂。此际若

一味清热,则有恐寒邪弥漫;若单纯散寒,又

虑热邪炽盛。治当寒温同治,方中以桂枝、防

风散其风寒,白敛、柴胡清其邪热,四药相

合,实有清热散寒之妙用,体现了寒温同治之

特点。又升降出入乃机体生命运动的重要形

式,这种运动一旦失常,则每易致病,甚则生

命终结,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

入废则神机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脾虚则外

邪易侵袭机体而致气机素乱,升降失常,治须

立足于升清降浊以复气机之正常运行。方中以

杏仁、桔梗同用,其意昭.然,取桔梗开宣肺

气,杏仁肃降肺气。肺为高清之脏,专司气机

之升降。两药同用,升降合秦,旨在以复肺脏

升丁青降浊之职能。

邪正斗争实为任何疾病之基本病机之一,

虚劳病亦即如此,治须扶正达邪。正如尤在径

于《余医要略心典》中所言:“虚劳证多挟有

风气者,正不可独补其虚,亦不可着意去风

气。”可见对于虚劳一证,牛卜虚则恋邪,攻邪

则伤正。方中以山药、人参、白术、获荃、甘

草、大枣、熟地、白芍、当归、川芍、麦冬、

阿胶诸药以扶正补虚,又以桂枝、防风、白

敛、柴胡以祛散外邪。扶正与祛邪同用,两者

相辅相成,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以资安正,

邪祛正复则病体向愈。

虚劳病固然以补益为主,然仲景并非一味

“呆”补,而力主“动”补,常置流通之品于

方中,寓消于补,如此则免虚损未复而邪气留

滞之弊。如补气,除以山药、人参、白术补益

脾气之外,又以获荃、豆卷利湿化浊。脾主运

化,共燥而恶湿,脾虚则易致湿邪氛盘而中气

更衰,可见脾虚与湿邪互为因果,治宜健牌利

湿,振奋脾气,溯除水湿。再如补血,除以当

归,、地黄、芍药、阿胶之外,又辅以川芍活血

行气,补中有动,以防诸补血药滋腻塑气。

综上所述,仲景于薯预丸的制方过程中,

以法统方,无论扶正抑或祛邪皆寓有朴素的哲

理。尽管本方证病机复杂,治法颇多,然组方

却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突出扶正,兼顾祛

邪,方证契合,不失为甲首良方。纵观历代医

家变通运用之不乏其人。孙思逮《千金要方》

风眩门中即以本方加黄芬,以鹿角胶代阿胶治

疗头眩,心中烦郁,惊悸癫狂。在补肾门中立

大薯莎丸,即本方去神曲、川夸、麦冬、柴

胡、获荃、防风,加入附子、天冬、获琴、干

漆、石膏、前胡、大黄、五味子而成,主洽

男子、女人虚损伤绝,头目眩晕,骨节烦疼,

饮食减少,赢瘦百病。王杰于《外台秘要》篇

中亦设大薯祯丸,即上方去白敛加黄蔑而成,

疗男子五劳七伤·一,妇人绝孕,庙疲诸病。

明代《名医类案》中曾收集了运用本方的医

案。有关本方的前人运用不一一赘述。笔者亦曾

以此方出入治疗痹证和眩晕,获得反效。可

见,木方的适应证颇广,疗效亦可佳,只是对

于本方之运用,目下鲜有报道,故笔者谨此向

l司仁倡议,临症重视对本方之研摩,充分挖撅

先贤遗留之良方,以为今人所用。

(1085年9月16日修回)4System.Threading.ThreadAbortException:姝e湪涓绾跨▼銆?
鍦?System.Threading.Thread.AbortInternal()

鍦?System.Threading.Thread.Abort(ObjectstateInfo)

鍦?System.Web.HttpResponse.AbortCurrentThread()

鍦?getdownloaddocument.ProcessRequest(HttpContextcontext)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