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旋涡 盆地 地震

 易禅浮屠 2017-06-03

盆地与地震由宇宙和地球引力共振旋涡形成,非行星撞击而成。
作者:翟智高 原创 标签: 地球演化 大陆盆地  


     四川盆地像一个椭圆形宝珠镶嵌在中国大陆中部。西面是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北邻秦岭,东是大巴山脉,南面是云贵高原,北,东,南三面均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或者高原,西面是平均海拔高度在25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四川盆地的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海拔最低,纬度最靠南的盆地。

关于四川盆地的成因,传统的地质学理论主要有三论;

1、构造棱形说:此论认为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2、小行星撞击说:四川盆地不是什么菱形,而是椭圆形的。这是对挤压或者抬升成因说的最有力的否定证据。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的芮苏明 曾经发表过《四川盆地的神秘成因》也对上述的传统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四川盆地是由于一颗小行星在6500万年对地球的撞击形成的。

3、彗星撞击说撞:击地球的不是小行星而是一颗以冰为主体的彗星,撞向四川盆地的这个彗星直径应该在45公里左右。

4、宇宙和地球引力共振旋涡说(论者 翟智高):四川盆地在长期地球运动过程中,由宇宙其他天体引力与地球自身运动共同作用,在地球大陆这个地方和其他类似地方(如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大庆盆地、北京盆地、南阳盆地、运城盆地、洛阳盆地、秦川盆地、伊阙南盆地、杭嘉湖盆地等)成椭圆形旋涡,四周隆起,加上地球自转,西部、北部隆起变高。由于这种引力和旋涡力主要来自宇宙引力流和地下共振流,主要沿盆地边沿,呈弧形走向,千百万年来成有规律漩涡运动而造就成盆地(盆地中均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盐等宝贵资源,盆地中不会有破坏性地震)。西部青藏高原,北部大巴山、秦岭、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兴安岭等山脉受天地共有引力作用而抬升,形成中国大陆的主脊山脉,地震亦沿此线发生较多,冷暖气流交汇、四季气候变化分界也大致以此线为界。而四川盆地以东地区受这条引力共振线的影响较小,故四川盆地及其东部地区,既能够不随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秦岭、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大小兴安岭等山系一道隆起,也不易受地震的危害。我国很多主要大城市和古代都城虽然距引力共振线较近,但由于不在此共振线范围,一般没有大的地震。但盆地四周隆起区共振线上有大地震时,这些大城市和古都震感是有的,而且感知较快。见示意图。

一、椭圆形旋涡假说(论者翟智高):

  

 二、  四川盆地形状 与太空云流对应,亿万年来这种现象呈有规律的漩涡运动 旋涡力主要来自宇宙引力流和地下共振流主要沿盆地边沿运动,由西南向东北呈弧线形走向,地震带多在盆地边沿弧线上而不会发生在盆地内:

    

 漩涡云流亿万年有规律的运动轨迹与四川盆地形状和三峡地貌惊人一致:

漩涡云流亿万年有规律的运动轨迹与四川盆地形状和三峡地貌惊人一致,而在一个月时间,先有8级大地震,又连发一万二千多次余震,竟然发生在下图中椭圆形漩涡云流的西侧一带,红外云图为什么会显示出这一区域呢?

漩涡云流亿万年有规律的运动轨迹与四川盆地形状和三峡地貌惊人一致:

 三、地震和泥石流区分布图,地震区多在盆地外弧线隆起带上而不会发生在盆地内:

5、漩涡云流与汶川地震紧密相关:

    2008年5月11日13时,西北柴达木盆地和东南四川盆地有两个高压漩涡,沿漩涡边沿运动的两条云流带,在这两个漩涡挤压下合二为一向北东运动,交叉点附近24小时后发生汶川8级大地震。此后半个月内,沿合流云带向北东运动方向又发生上千次余震:

下图,5月25日12时红外线云图显示的圆形漩涡区左上方黑区,4小时后此区附近的青川发生6.4级地震,48小时后此区附近宁强发生5.7级地震:

 下图是根据漩涡理论预警地震和余震走向图会向北东宁强,而不会到汉中(由于汉中是椭圆型小盆地),当时青川尚未发震,更没有见到陕西宁强县有地震的预报,5月25日下午四川青川发生6.4级地震,27日此区以东陕西宁强县发生5.7级地震,:

专家预测震区发展是略阳,但结果是宁强,见图:


 

   “漩涡理论”并非异端邪说,有助于预警地震和余震走向,  “漩涡理论”明确强调一般漩涡盆地内不会有毁灭性地震产生,此论说值得重视与研究,最起码距震区最近的汉中盆地不会有大地震,西安在关中盆地内南端,虽然会受到一些余震惊扰,但不必担心有毁灭性地震。此外,北京、洛阳、郑州、武汉、合肥等城市,均处于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精心选择的大自然形成的天然盆地内,一些小余震惊扰而已,不必担心有毁灭性地震。实践证明“漩涡理论”对抗震救灾有实用价值,像成都平原地区,重庆、汉中市区、西安市区,华北的北京市区、中原的伊洛盆地的洛阳市以及全球大陆类似的盆地城市,不必担心有大的地震。即使有地震震感,也是周边地震的影响。
    大地震不会在四川 盆地、汉中盆地、秦川盆地发生:

 尽管各个不同天体绕太阳运行周期都各不相同,而且与地球的汇合周期时间都很长,但毕竟是有规律的周期。人们正是想了解这个有规律的周期,实现趋利避害,才不惜一切代价要奔月、探火星;研究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奥秘。

下图,6月2日0时,巨大的椭圆型漩涡力量之大来令人惊叹,动力自何方?但一旁的小椭圆型漩涡(塔里木盆地)为何却不受大圆的控制?此时台湾刚好地震,是否与此有关? 
6月3日8时,大的椭圆型漩涡变成近乎变成正圆,但一旁的小椭圆型漩涡(塔里木盆地)为何仍然自成独立椭圆形漩涡体系,不受大圆的控制?

 各自运动的天气系统有着自然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法则,此消彼长,千百万年来呈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旋转的云流主宰着地球的风、雨、雷、电气候变化和地震、海啸、飓风、泥石流等灾害。这绝不仅仅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作用,肯定还有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宇宙其他天体有规律的长期影响。

下图,阴阳交汇,雷电交加,6月2日晚21时,中原大雷雨,红色区是河南省中西部,雷雨区向东南移动发展:

漩涡理论有助于预警特大地震、暴雨区、泥石流、易发地震区和余震走向,2008年6月13日17时、18时,日本上空漩涡云流异常:

第二天上午8时43分,在昨天异常漩涡云流附近发生7.2级大地震:

    椭圆形漩涡中心区是逆时针运动,漩涡外围有隔离区,抵抗其他系统干扰,雷雨云区在隔离区范围顺时针旋转运动,旋转达动力惊人而有规律见下图:

 云流绕着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边沿流转,为何不进不了盆地?:

 

漩涡云流联珠与大暴雨:

漩涡云流亿万年有规律的运动轨迹,漩涡云流联珠与大暴雨:

    下图中红线内阳鱼部位,阳气太盛,物极必反。预计今年汛期黄河流域中下游主要暴雨在西安以东,三门峡至开封区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大雨、暴雨区图中红线内阳鱼鱼头部位)。:

----------------------------------------------

四川盆地正位于巨大的云流漩涡中间:

漩涡云流演变成 龙凤交汇,给北方带来大规模降雨,这种变化在每年的夏至节气到来之前,非常有规律的出现,未来龙脖下的四川盆地及其以东地区有暴雨和大暴雨。龙口区域及其以东地区有大雨和暴雨;凤头部和脖子部位有大雨:

===================================================

2008年5月12日下午3时,在萍乡市芦溪县源南乡当下村三家塘组的田地中,突然出现了大面积下陷,下陷后的大坑还裂开着一张“大嘴”,这张“大嘴”将田地四周的水源和泥土全部吞没。到25日,这里的田地下陷仍在继续。经初步测算,目前田地中下陷的大坑面积足有1500平方米,大坑的最深处有170多米。 http://news.qq.com/a/20080526/002441.htm

   为此,村民们对此次田地下陷各有说法,有人说,此次田地下陷与四川汶川大地震几乎是同时的,所以可能与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关;还有人说,早在去年11月,在此次田地下陷同一地点,就出现过一次仅有1米多直径的小下陷,所以,在下陷田地的下面可能有一个地下河或地下溶洞;有人则表示,此次田地下陷可能与距离现场300米的一家煤矿长期排水导致田地渗水过多有关。


 

    据美国探索频道报道,太阳科学家表示太阳表面发现一束高耸1万千米的龙卷风在猛烈地旋转,将白热化的带电粒子抛入星际太空中。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5/29/content_8274623.htm

    这一观察是2008年4月9日由X射线望远镜发现的。此发现可以对这些短命的高速粒子产生新的了解。美国弗吉尼亚的乔治-梅森大学的太阳科学家艾迪尼·帕里特27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议上发表新闻简报时说:“我们所看到的是此旋转是关键元素。”它像弹簧一样将物质弹射出太阳。

    美国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爱德华·德卢卡说,太阳上的这类旋风每小时爆发3、4个,这是其中之一。不过它们很难发现,也不容易搞清楚。而4月9日发现此旋风的诀窍是当时碰巧有明亮的表面耀斑出现在太阳地平线上,因此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正好拍摄到了这一旋风。德卢卡说:“此过程的景色非常漂亮。”

    德卢卡解释说,通过观察其边缘,此耀斑不会弄瞎太阳观察卫星“日出(Hinode)”上的X射线望远镜。“当此耀斑出现在圆盘背后时,就更加容易看到此耀斑的结构。”

    证实此旋转等离子体塔存在的另一关键证据是由二个相距百万英里的同样的STEREO 太阳观察卫星获得的其它观察结果。这些来自不同有利地形的双重图像让科学家彻底了解了此等离子体的行动路线,证实它确实是具有龙卷风一般的特性。

    在STEREO 太阳观察卫星2006年投入运营之前,太阳科学家观察太阳时没法深入探查,即使他们看到了这种旋转特性,他们也不能加以证实。乔治-梅森大学的斯皮罗斯·帕特索拉可斯说:“当来自STEREO的信息可用时,这种情况得到了戏剧性的提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