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真缺失”案例的心理调适与反思

 惜雅文轩 2017-06-03


 

江西省铅山县永铜中学  王卫龙

   摘要:“童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但“童真”也最容易被人忽视,葆有“童真”的孩子们在家长的主观意识破坏下,渐渐丧失了固有的“童真”,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家长和孩子却不自知。尽早地发现缺失童真的孩子,并及时帮他们寻回遗失的童真,使其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不忘健全心智,健全人格,这样,才是最全面的教育。  关键词:童真  家庭教育  赏识教育  幸福感

  在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社会乃至教育界盲目追求分数或素质提升的今天,成长中的孩子们为了满足家长们对神童天才子女的需求,在无尽的书山中跋涉,在无边的题海里遨游,更被强制性地触及各种艺术门类。“不输在起跑线”的宣言,就像一针无形的催化剂,过早催熟了本该天真纯善的孩子,也渐渐扭曲他们单纯的心灵。马加爵事件的无情、药家鑫事件的残忍、小悦悦事件的淡漠,彭宇案事件的猜忌,以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情杀事件,无一不震慑着原本就脆弱的教育体制。我们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
 
  我想通过下面的案例来具体认识中学生教育中的缺失,在解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引导中学生对自身亚健康心理的自我修复。

  一、背景情况
 
  刘清,女,七年级某班班长,个子较高,短发,中性打扮,常常准时踩点到校,坐姿毕恭毕敬,课堂严肃认真,面无表情,写字工整缓慢;课间静坐写字,从不打闹;放学匆忙回家。这些细节习惯,都是其母从小言传身教的结果。任课老师们在办公室讨论学生问题时,常说刘清这个女孩真的不错,如果所有学生都像她那样该有多好。
 
  她不但学习优秀,体育成绩也不错,在各类中学生运动会上,奔跑如飞,斩获诸多奖项。平时兼学游泳、钢琴等,是左邻右舍以及学校师生眼中公认的全优生。
 
  刘清的优秀被父母视为正常,她也一直以优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松懈。除自己的学习以及班长的本职工作外,她一概不予理会。成长中得到许多荣誉和夸奖,妈妈教育她不能喜形于色,因此,她也很少感到成功的喜悦,这些细节习惯,都是妈妈从小对她言传身教的结果。老师们在办公室讨论学生问题时,常说刘清这个女孩真的不错,如果所有学生都像她那样该有多好。

  二、案例回放
 
  那是一堂普普通通的古文教学课,老师正在给七年级学生上沈复的《童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唯独班长刘清一如既往的沉默无语。借着这篇课文所引出的“童趣”话题,老师给学生讲解了童真的重要性以及童真的外在表现,而后让他们在全班搜寻一下哪位同学是最缺乏童真的。结果,大家的目光齐刷刷指向了班长刘清。刘清被全班目光包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考虑到刘清班长的班级模范作用和她外在透露出来坚毅果敢的性情,在综合评估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认可了大家的选择,并着重指出刘清班长童真缺失的问题,希望她认清自己的问题,像其他同学一样成为一个快乐爽朗的女孩。
 
  课后,刘清对老师的评价深有感悟,正在反思自己问题,同桌女生赵珍儿竟大大咧咧地取笑她没有童真,并煽动许多成绩被刘清压制太久的同学一起取笑她。这令刘清全优学生的内在优越感遭到无情的挑衅。她无语反驳,陷入内心的痛苦,但外表坚强的她并没有在教室里表现出来,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同学们的嘲讽和奚落。回家当晚,刘清一反常态地把自己反锁在房间,这从未有过的情形令家中的妈妈异常担心。妈妈一直催刘清开门,沉默了许久的刘清终于按捺不住压抑的情绪,爆发出久违多年的哭泣。妈妈意识到出大事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等女儿痛哭的情绪发泄完毕,再询问她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一等,就是整晚。
 
  直到第二天,刘清的心情平复了,却发起了高烧。高烧中的刘清向妈妈说了自己反常哭泣的缘由,更破天荒地严肃质问妈妈为什么毁了她的童真。一向以培养出这么优秀女儿而引以为傲的妈妈这时傻眼了。在妈妈看来,从来不在家人面前说半个不字的优秀女儿之所以情绪反常和态度坚硬,原来是受到了语文老师的否定和批判,什么莫名其妙的所谓“童真”。她一定要找到学校,向这位否定她优秀女儿的语文老师讨个说法。正在养病的刘清听妈妈说要找老师理论,感到无比难堪,在极力阻止中第一次用狠话顶撞妈妈。妈妈的权威意识被打破,心痛难忍,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独自伤心。这场争执过后,刘清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三、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刘清同学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乎全面发展的同时,竟然会为一点小事,闹得自己和家人如此的不堪,关键是心理的不健康所致。刘清同学不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其一,表面坚强刚毅,其实心理很脆弱,面对同学的调侃取笑,立刻承受不了。其二,尽管各方面非常优秀,但与同学关系不友好,才会被同学取笑。其三,释放心情处理不当,欠缺克制,不能顾及自己的身体,导致发烧生病。其四,个人感情淡薄,因心情不好而顶撞妈妈,丝毫不顾及妈妈的感受。其五,也是以上不健康心理的根源问题——语文老师所说的“童真缺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童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童心,单纯无垢,没有心机,凡事出乎本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人友善,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然而,童真也最容易因外界的作用而丧失。案例中的刘清同学,由于受到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影响,从而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童真,也因此埋下了种种心理疾病的根。那么,案例中的妈妈,到底在家庭教育中做错了什么呢?
 
  首先,妈妈从小就压制了女儿爱玩的天性。鲁迅先生在《风筝》中反省自己: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天使的翅膀。“玩”是稚气孩子童年时认识世界最有效的途径,刘清妈妈却认为玩是浪费时间,这种意识完全违背了认识自然的法则。
 
  其次,妈妈从小就压制了女儿爱美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生,更愿意父母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刘清妈妈却一直把女儿当男生来养,从穿着打扮,到课外学习,一律照男生的风格要求,这样令刘清与同龄女生格格不入。
 
  再次,妈妈从小就压制了女儿好奇的天性。生活是一所学校,体验是一位老师。对刘清生活时间的严格安排分配,完全剥夺了女儿关注学习之外世界的好奇心,缺失了好奇,不会主动探究学习之外的问题,这样的生活对刘清而言一片空白。
 
  另外,妈妈加速了女儿心理的成人化和思想的功利性。刘清妈妈个人教育观念的灌输,让刘清觉得课间的玩闹简直幼稚,自命清高,本能地不愿与同学为伍,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对于班长的身份,妈妈的教育让她认为重要的是高高在上的职位,而不是成为一个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秩序的好助手。
 
  最后,妈妈剥夺了女儿快乐的童年。根据积极心理学所说,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幸福感,对孩子而言,这种幸福感就建立在快乐之上。童年时,拥有一套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会快乐;与同学朋友一起做喜欢的游戏,就会快乐;课堂表现好,被老师表扬,就会快乐;考试考得好,父母给予特别的奖励,就会快乐;帮助别人,得到他人的赞许,就会快乐;观察自然,发现未知世界的神奇,就会快乐。然而,这些简简单单的快乐,刘清似乎从未有过。没有了快乐,幸福感为零。

   四、心理调适
 
  在刘清同学“童真缺失”的问题上,折射出来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弊病。所以,首先要给刘清妈妈作一番切实有效的心理疏导。
 
  第一步:让她认识到“童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项心理调查研究表明,拥有“童真”的孩子,同时具有聪慧、豁达、热情、坚强、善良等美好品质,长大后,或者事业有成,或者受人欢迎,人生充满阳光和快乐;而从小缺乏“童真”的孩子,则往往表现为孤独、悲观、敏感、自我、脆弱等,成长中,或者事业平平,或者遭人诟病,人生布满阴霾和痛苦,这种人最容易走极端,80%的自杀和60%的杀人者都属于此类。在对家长的心理调适中,展示这份调查研究,让其真正明白“童真”对孩子一生的重要影响。
 
  第二步:让她把自己的“权威”角色转变成“朋友”角色。
 
  明确告知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刻意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一种强制和高压,是错误的“权威意识”。带着这种意识来教育和改变孩子,只能将家长和孩子的亲情关系转变成紧张的主仆关系。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反叛。所以,应该让家长转换自己的角色,以平等的姿态,同孩子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沟通亲情,倾听孩子的主观需求,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能力。这样,家长自然也能得到孩子最真诚的倾诉。
 
  第三步:让她以“赏识”的态度帮孩子找回缺失的“童真”。
 
  让家长明白,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认可甚至赞美,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不要认为孩子的优秀是理所当然而吝惜自己的赏识和赞美,更不能苛求孩子各方面都应该优秀,要承认孩子的个性差异,允许孩子不够坚强,内心脆弱,要在宽容的心态下提醒和理解孩子,多鼓励孩子去观察、发现和参与学习之外的美妙世界,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引导孩子体验更多学习之外的乐趣,帮孩子寻回失落已久的“童真”,感受不一样的快乐。

  而对刘清同学,更应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心理辅导。
 
  第一步:让她认识到失去的“童真”是可以寻回来的。
 
  与刘清进行触及心理的深度交谈,让她认识到语文老师提醒的“童真缺失”是正确而及时的,同学们的嘲笑也并非恶意。感谢老师的提醒和同学的嘲笑,庆幸他们让自己变得清醒。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但那失去许久的童真并不会永远随童年而去,只是暂时失去而已。改变心态,尝试多与人交流,主动参与群体互助的活动,发现自然的美好,发现他人的优点,融入班集体,笑迎新生活,找到属于自己年龄段的归属感,这样就可以再次拥有天真浪漫的“童真”了。
 
  第二步:让她学会做一个敢于发表主见的人。
 
  有没有主见,是一个人心智是否健全的标志。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主见,作为孩子自己,更应该着意表达自己的主见。刘清同学身为七年级的学生,心智的健全与否非常重要。所以,在心理辅导中,首先要了解她内心潜藏的意愿,比如想不想玩女生的游戏,想不想留长发,想不想和同学们做朋友,有没有觉得妈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错的,有没有自己的生活规划等等。在确认她有过这些诉求后,鼓励和引导她用正确的方式把这些诉求向家长、同学和老师表达出来,而不是盲目地顺着家长的意愿学习和生活。
 
  第三步:让她学会挖掘自身的幸福感。
 
  幸福就像空气,一直陪伴着人的一生,只是人们忘记了它的存在。积极心理学认为,只要找到一个参照物,就能发现自己的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在妈妈的理所当然思想影响下,刘清没有任何参照物,所以感觉不到快乐和幸福。通过提示诸多参照,刘清感到:与山里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与残疾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与矮小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与愚笨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与丑陋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与留守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而这所有的幸福,都来自父母的赐予。

  通过对案例中刘清同学母女二人的心理辅导,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刘清同学认识到自己顶撞妈妈是极端错误的,主动向妈妈道歉,并请求同妈妈作一次难得的母女沟通。在沟通中,刘清把自己自懂事以来许多潜藏在心里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也平等而用心地倾听,肯定了刘清的许多想法,并承认自己此前的强制和武断,赞赏女儿能够勇敢走出内心的阴霾,同时鼓励刘清多与同学朋友交流和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而在这一学期的班干部满意度调查中,刘清同学以绝对票数当选为最受同学认可和欢迎的班干部。

  五、案例反思
 
  这是一则中学生“童真缺失”的典型案例。在外人看来,案例中的刘清绝对是好孩子的典范,而刘清的妈妈也绝对是好家长的典范,这本该是一个家庭教育成功的模本。正因如此,案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被外表的光环所掩盖。而这,恰恰是导致孩子在将来成长的道路上容易走向极端的隐患。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往往只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罔顾其他。家长们也为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或所谓综合素质,采取强制孩子补课和培训等各种手段相互竞争。殊不知,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常常看不起成绩差顽皮淘气的孩子,觉得这是坏榜样,其实,这些孩子心理素质极好,有着超强的抗打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反倒是成绩好的孩子,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总会以不同形式爆发出来。屡屡见诸网络的大学生自杀他杀事件就是明证。
 
  窥一豹而见全斑。从缺失童真的班长刘清心理和性情的转变,我看到了心理疏导对一个人学习与成长的帮助之大。也希望藉此,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童真缺失”心理疾病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