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阳文通书局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7-06-03

  华之鸿祖籍江西,其祖上曾于康熙年间行医到贵州,并定居。两代医道中辍后,改涉盐业,亦商亦文。华家富庶,与人为善,常以刊版印刷《六事箴言》、《菜根谭》等书分赠乡里,益人读写。

  如此传播,毕竟有限。华之鸿“思贵州地处边陲,交通阻塞,新兴知识传播至黔,每每旷日持久,长此以往,则贵州文化,将永远落于全国各省之后。而欲传播新兴知识,唯赖书籍”。于是,下决心创办出书机构,命名“贵阳文通书局”。

  1898年起,华之鸿礼聘遵义人田庆霖,数次率队远赴日本,采购铅印书籍全套设备,并聘请日本技工到贵阳,执导设备安装调试。这些设备由日本装船运到上海,转江轮,沿长江运到重庆,再换人力或马驮运达贵阳。百多年前,西南偏地,运输之难可想而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常事,最难处是途中遇房屋阻隔,为此“商求拆屋而过,再行复修”。各项设备中,小件运达需要十六七天,大件需要二十多天,巨型机器(最大一件须六十四人一起抬)耗时更久,搬运费用大都超过了机器价格。再加购置厂房、学生留学、技工来华、往来差旅,到铅印、石印完全开工,耗时数年,耗费白银二十万两左右。

  袁世凯后,时局动荡,印刷业受到直接影响。“忽而昼夜赶印不及,忽而数日工作不济”。华之鸿决意改变营业目标,多印地方文献,减少时局干扰,此招颇有成效。1927年,又增设图书部,运来京、沪各出版机构的教科书和其他图书,供贵州文教界采用。

  华之鸿首先与上海中华书局签订合同,由文通书局负责代其在贵州推销该局出版的教科书。由此开始,上海的世界书局、开明书店、大东书局等,先后委托文通书局代销其教科图书。商务印书馆本来独占贵州市场,见此情景,本欲离去,文通书局念贵州文化传播所需,诚意挽留,保留该馆的贵阳特约经销处,并承担维持其原有职员工作人员的生活费用之责。

  1932年,华之鸿去世,文通书局由其子华问渠接续经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事影响到上海多家出版机构内迁重庆,文化界、知识界大批学者群集西南,人才济济,却因出版途径不畅而苦于著述无从发表。时有黔籍学人马宗荣、谢六逸等,随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迁至贵阳,华问渠即与马、谢商定,组建文通书局编辑所,编辑出版书籍,同时创办《文讯》月刊,由谢六逸主编,做综合性学术报道。一时间,文通出版业务繁荣,先后出书二百余种,如曹未风译《莎士比亚全集》、马宗荣《新时代社会教育新论》、卢冀野《黔游心影》、张世禄《中国文字学》、萧一山《中国通史》(上)等,皆畅销之作。从大类看,文学、史地、天文、数学、理化、建筑、医学、教育等等,文通书局“业务蒸蒸日上。出版书刊,除沦陷区外,发行殆遍”,得一时之盛。

  1952年,该书局“交付人民政府”,并入贵州人民印刷公司,终结其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