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的气象|又见梅子黄时雨

 mickeychow805 2017-06-04

第四期

诗词中的气象

《梅雨》

杜甫(唐)

●●●

诗词赏析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诗词解析

成都的犀浦镇,满树黄梅已经成熟。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河中仿佛有蛟龙嬉戏,形成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梅雨是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宋代以后的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文学意象。江南文人对梅雨的体悟颇为深刻细致,从文学的角度呈现梅雨的自然特征。通过梅雨描绘出江南的雨中美景,寄托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那么,梅雨到底是什么,它与梅子又有何不解之缘呢?

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期间的特有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年初夏梅子黄时,在江淮流域有一段持续较长的阴雨连绵、温热湿溽的天气气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古代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景观

BY

历史上的梅雨

“ 梅雨”一词较早见于西晋周处《阳羡风土记》,云:“ 夏 至 之 雨,名 为 黄 梅 雨,沾 衣 服 皆 败流。”

梅雨的原型意义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了发展,成为夏天景色的象征,如白居易《香山诗集》卷三十九《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郑谷《侯家鹧鸪》:“江天梅雨湿江蓠,此处烟香是此时。”这些作品中的梅雨都表示初夏或者盛夏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梅雨》是纯粹的写景诗,而柳宗元的《梅雨》则借梅雨意象渲染气氛,或者借景抒情:

《梅雨》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科普解读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到钱塘江一带初夏时节的天气常态,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一般历时一周以上,有时候一个月左右甚至更长。

梅雨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季节性。阳历的五六月份,正值江南地区的“暮春”,所以,“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的说法,大致是正确的。古人对于梅雨产生的地理范围、时间和对环境的影响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记述,与我们今天对梅雨特征的认识大致是相符的。

梅雨亦是可预测的。如 “春暖早黄梅,春寒迟黄梅”,指出了春季气温与入梅期的关系;又如,“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意思是桃花盛开时雨水多,梅雨量将偏少。古代人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逐渐获得了对梅雨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有些与气象学所定义的梅雨的气候特征是一致的。这些经验性的谚语,为古代梅雨预测起到了极好的参考作用。

梅雨的农事信号

魏晋六朝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到钱塘江一带就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梅雨期又恰逢这些地区的农事繁忙的时节。人们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经验越来越多,对梅雨的观察越来越细致,感受、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其中有些与今天的气象学知识是吻合的。

梅雨是农事的信号,提醒人们耕稼,宋代赵师秀就这样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初到,蛙声伴着雨声,农家知道,一年最忙的时候开始了。在江南,梅雨来临时正是农家最忙的时候,春蚕结茧、大麦上场、小麦黄熟,一场梅雨过后,水稻秧苗疯长。所以,忙完麦场就要抢时间插秧,杜甫《初夏怀故山》中“梅雨晴时插秧鼓,萍风生处采菱歌”描写的就是这种紧张而欢快的劳作场景。

另外,梅雨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高温、高湿使人感到焦躁和烦闷,古人对此早就有所认识。

刘禹锡《浙东元相公书叹梅雨郁蒸之候因寄七言》:“嵇山自与岐山别,何事连年琏鹭飞。百辟商量旧相入,九天只候老臣归。平湖晚泛窥清镜,高合晨开扫翠微。今日看书最惆怅,为闻梅雨损朝衣。”从诗歌的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浙东的梅雨郁蒸使元稹几乎忍无可忍,因此写信给刘禹锡感叹梅雨之苦,刘禹锡写文以示安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虽感稍稍孤寂,也是另呈一番情趣。所以,梅雨时节不惧雷雨、不忧霉变,去到雨中漫步,到大自然中走走,去看看田园中的青苗,看看山林中的嫩枝,或许能稍有激励,忘却闲愁。

中国气象局官方微信

这里有实用的气象信息、有丰富的科普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