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古诗十九首有作者

 鲤鱼山九龙门 2017-06-04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时隔三年再读古诗十九首,突然发现汉代人的思想与当代大众的心态更接近。那么久远的年代,语言却其实并不艰涩,几乎没有隔阂,就这么心意相通。没有几千年儒教的隐忍伪装,没有传统的道德束缚,直言欲望。毕竟不留名,无可考证,后人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写作者的身世,不再是刻板的知人论世,而你也无从进行道德谴责。更甚至,我们能够脱离作者,读到心理去。反而道出众多名家无法道出的,不好道出,不敢道出的欲望。那种原始的欲望,原始的生命力,那种人类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会在深深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生命意识开始萌生并爆发,反复歌咏生命的短暂,其实越短越应该是美好的,没有束缚的,绚烂的。短暂的生命中,人们更容易产生对物质的渴望,对情欲的渴望,对荣华富贵的向往。那种拼尽全力去满足自己的想法,其实更实在。我仿佛听到了东汉人在酒桌上发出了心声:我要当官(地位高),我要穿华服,享美食,我要抓住任何时机作乐。这不就是我现在内心孜孜以求的东西?

    这是所谓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吗?我认为是也不是,我们常常满足于李白诗歌中对及时行乐的诠释。李白的及时行乐其实也只有饮美酒吃美食,李白也不会直接说出对荣华富贵生活的渴求,只是反复吟哦着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李白也不真诚啊。

    我再也没有遇到过如此露骨的诗歌了。

    两千年前的人是否已经预料到今人如此不走心的阅读,刻意不留姓名呢?假如它留下了姓名,估计也就不会有盛誉了,人们会用理性去批判它,它不合礼俗的内容,人们不会发现它戳中了我们内心,剥去道德束缚之后最直接的,最脆弱的,也是最永生不灭的渴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