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李秀亮教授从痰治咳经验撷英
2017-06-04 | 阅:  转:  |  分享 
  
李秀亮教授从痰治咳经验撷英

王会宁

(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四川成都//女,1976年生,2001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小儿咳嗽的病因虽由来甚多,但不离乎外感与内伤之分,又皆与肺失宣肃有关。其中痰是其病

情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病理产物,亦是重要病因。

关键词:痰;咳嗽;李秀亮;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76(2004)05-0803-01

李秀亮教授乃成都中医药大学儿科硕士研究生导

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

笔者跟随导师门诊抄方,试将其从痰论治小儿咳嗽的经

验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1痰之生成,来源甚多

小儿咳嗽的病因虽由来甚多,但不离乎外感与内伤

之分,又皆与肺失宣肃有关。其中痰是其病情演变过程

中的主要病理产物,亦是重要病因。痰虽在肺,但究其来

源则异。概括而言,不外外感六淫,肺失宣肃而生痰;脾

胃失健酿湿而生痰;脏腑积热火乘肺炼津为痰;肾气虚

弱,痰浊上泛等。对于儿科,李教授尤其注重肺脾。肺为

高清之脏,畏火恶寒,喜润恶燥,凡火刑金伤,水冷金寒,

肺失宣降,气逆不顺郁闭不宣,或气虚不敛,散而不收,皆

可生痰。小儿因肌肤疏薄,卫外不固,易外感六淫致肺气

受伤则生痰,或肺之气阴不足等因素,致使肺失宣肃,失

于敷布津液,津聚而痰生。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

唯脾土虚弱,清者难开,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

现小儿过食肥甘厚味,高脂高蛋白,最易损伤脾胃致痰浊

内生,故现临证中注意脾湿生痰之咳嗽证型甚多。

2从痰论治,不忘八纲

“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

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

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伤寒质难》)。治疗

小儿因痰而导致的咳嗽亦应遵循八纲辨证。痰有表里之

分,寒热不同,虚实之别。表证多见湿热咳嗽、风寒、风热

夹痰咳嗽等;里证多见痰湿咳嗽、痰热咳嗽、痰火咳嗽、伤

食咳嗽等。寒痰多是痰液清稀,色白易咯;热痰多是痰稠

色黄,咯吐不利;新病从实,久病从虚,虚有肺虚、脾虚等;

实有外感六淫,脏腑积热等。故临床治疗因痰而导致的

咳嗽,李教授认为,当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相互参考,不

可泛泛治以祛痰之剂。

3临床施治,脏腑辨证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即

治咳嗽不离于肺,也不拘于肺。临床上咳嗽表现复杂,即

使因他脏腑所致,最终都会导致肺的病变。故辨痰也当

辨脏腑,以收疗效。①表邪入里,痰聚生热。证见咳嗽重

浊,痰稠难咯,鼻孔干红,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此为

痰热咳嗽,当从肺治,清化为主,方以清金化痰汤加减;②

脾气虚弱,生痰贮肺。证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纳呆倦

怠,大便稀溏。治疗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方选参苓白

术散合二陈汤加减;③乳食积热,蒸肺生痰。此为小儿饮

食不节,乳食停聚,积热炼津而成。证见咳嗽有痰,时干

哕或呕吐,大便臭秽或秘结,手足心热,睡卧不安,舌质

红,苔黄厚,方选保和丸消食化积,并佐以行气化痰止咳

之品;④木火刑金,炼津生痰。证见痉咳阵发,痰黄量少,

烦燥易怒,小便黄赤,当以清心降火,清肝潜降为主,可选

用栀子、僵蚕、青黛、蝉衣、白芍等药。此外,李教授还强

调,有声无痰责之于肺,治以肺为主,用药宜润;有痰无声

责之于脾,主治在脾,用药宜燥;有声有痰,肺气初伤,继

动脾湿,肺脾同治,用药宜润宜燥;泡沫痰多风寒闭肺,治

宜宣肺散寒;黄稠痰多肺火,治宜清金化痰;浊痰如涕,多

属脾湿,治宜健脾燥湿等,可见临床上咳嗽往往涉及脏腑

凡多,此时应当辨清主因病位,对症下药,才可获得佳效。

4病案举例

〔例一〕周某,男,3岁。咳嗽反复不愈10余天,咳声

重浊,痰稠难咯,鼻流清涕,食欲欠佳,大便干,查体咽红,

扁桃体Ⅰ度大,无脓点,舌质红,苔黄腻,纹紫。初在他处

就诊,按痰热咳嗽,以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无效。遂在

李教授处求医,因考虑其自患病以来始终伴随鼻涕,此表

邪未尽,故从表以湿热咳嗽论治,方选上焦宣痹汤加减。

处方:射干10g,郁金10g,通草6g,淡豆豉6g,炙杷叶

15g,黄芩10g,滑石12g,京半夏10g,厚朴10g,莱菔子

15g,栝楼10g,大力10g,甘草5g。服上方2剂后,症状明

显缓解,表证祛除,再以清金化痰汤加减,两付后病愈。

〔例二〕罗某,女,2岁6个月。咳嗽反复发作,时轻

时重,晨起或夜间熟睡后发作,伴鼻孔干红,唇红而干,大

便干,痰少难咯,纳差,舌质红,苔黄稍厚腻。李教授在辨

证后认为,此是以肺热为主的咳嗽,因其伴有少痰、纳差

等症状,如果忽视其挟痰的一面,疗效不佳,故以加味泻

白散为主方,佐以化痰之品。处方:桑白皮10g,地骨皮

10g,大力10g,知母5g,川贝5g,青黛10g,栝楼10g,莱菔

子15g,桔梗8g,杏仁10g,前胡15g,甘草5g。2剂后,病

情明显缓解。

此外,李教授在治疗咳嗽的时候特别重视辨声,从而

判断咳嗽的病变位置、痰的稠粘等。在治疗过程中,反对

单纯的论咳而止咳,注重审因求治、辨证论治,临床上往

往能取得撮取倍功的疗效。正如“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

第22卷第5期

2004年5月

中医药学刊

CHINESEARCHIV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Vol.22No.5

May.2004







803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