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慧珺 李静解析米芾《蜀素帖》(1)

 明远小筑 2017-06-04
周慧珺书法艺术馆2017-06-01

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12月,我和书协同仁一行前往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法展”,期间欣闻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包括《蜀素帖》在内的几件国宝级珍品。听到“蜀素帖”三个字我就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去一睹这让我心驰神往了几十年的“神帖”风采。

虽然曾经无数次捧读《蜀素帖》的印刷品,对它早已了然于胸。可当我真正站在原作前的那一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隔着展柜的玻璃,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件受历代书家称道追捧的、自己从小心摹手追、浸淫其中的书法名帖,许久许久伫立在那里,儿时节省零花钱买纸笔的画面,临摹此帖的一捆捆毛边纸塞满家中小阁楼的情形,幻灯般的在眼前一一浮现,我感觉到了内心的颤动,盈眶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眸:《蜀素帖》呵,今天终于撩开了你神秘的面纱,你可知你占用了我多少的青葱岁月?我不知我的豆蔻年华,因为有你,到底是多了一种色彩还是少了许多?你给我欢乐让我痛苦,给我憧憬让我惆怅……,这一切,你知道吗?

等我回过神来,随即打电话兴奋地告诉周慧珺老师:此时此刻,我是站在千年珍翰《蜀素帖》的真迹前!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似乎也感觉到了老师的不平静,那份不平静也许包含了替我的庆幸和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这本帖对于我们,尤其是对老师的意义,是多么的不同寻常!

熟悉老师的人都知道,正是60年前与《蜀素帖》的一次“偶遇”成就了她不平凡的书法人生。1962年,老师以一段《蜀素帖》临作,被荣幸地选登在《新民晚报》上,并受此鼓励,激发了学习书法的热情。文革中,当她身处人生最低谷的时段,也正是《蜀素帖》伴随着她走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1974年,带着强烈的米书痕迹的《周慧珺行书—鲁迅诗歌选》一经问世,那“戟锐于内、振华于外”的书体,像一阵清风,顿时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此,周慧珺书法,和米芾的名字连在了一起,和《蜀素帖》连在了一起!

从台北回来后不久,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王立翔社长约请我写《周慧珺-李静解析蜀素帖》,我欣然允诺,不为别的,只为米芾,只为《蜀素帖》。

因为米芾是我们仰望的大师,因为《蜀素帖》是我们心中的神帖!

楔子

中国书法作为艺术,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一根线的艺术,因为这根线可以让我们用来描绘出胸中理想的境界,于是,我们对这根线产生了崇拜。它是如此的高深莫测,有的人,会因了灵魂的颤动而创作出一篇绝世佳作,但多数人却是终身追求而不得,这根线就是灵魂物化的书法艺术。对精神、意识、情感进行艺术性地叙述,是书法创作上的取向,这也就决定了它的抽象品质,内心世界是什么?情感如何表达?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线条是直观的、真实的,历代大书家们留下的经典作品也是真实的,可他们的作品里所表现出的超凡境界却不是人人可企及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书法是在一定的思想理念指导下的创作,而正确的理念,必须到传统的、经典的作品中去寻找、去发现。我们在强调笔墨应随当代的同时,应理性地对待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得以留传下来的经典,因为经典最具有时光的穿透性和永恒性。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在神宗、哲宗二朝的政治和文艺舞台上,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相继登场亮相,把书法这出大戏推向了又一高潮。其中,米芾更是以超人的天分、渊博的学识和卓绝的勤奋,赢得了万世不祧的地位。他的《蜀素帖》正是这样一卷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书法名帖,特别为后世赞誉欣赏的是他用笔的驰骋纵横、跌宕多姿,同时期的苏轼评论他“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蜀素帖》里面包含了各种的书写技巧和情感表达,是我们可以借用来由临摹过渡到创作的桥梁。在解析《蜀素帖》前,我们有必要“知人论世”,先知米芾然后论《蜀素帖》及其它的产生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