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院士

 昵称37471631 2017-06-04

公众号声明:本文作者是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永泽教授,经过作者许可,本公众号独家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在最近网上又翻出来柴静就碳排放与温室效应采访中科院丁院士视频,并且持续爆红。

丁大院士表现出对温室效应问题的质疑与不屑,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科学本身就是在疑问与反诘中成长起来的。事实也是这样,世界科学界对温室效应问题的看法持异议者不乏其人,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质疑中,温室效应也在不断修正,也在有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例如中国专门研究冰川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便对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问题持赞成态度。

既是这么多科学家的共识,当然是值得人们认真对待与理性思考的!当然认真对待并不意味赞同,而完全可能是反对!但反对一定是建立在严谨、理性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要搜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然后与实际观察结果比对等等,这就是科学的态度,也是一个科学家该干的事儿。例如美国佬汉森博士便搜集大量数据,分析后提出某种碳颗粒是造成温室效应主因,而二氧化碳是次因,有理论、有数据、有事实,如不同意,咱可以讨论!而丁大院士则不然,不摆事实、不分缘由、上来便说温室效应分析是计算机模拟的,所以这个理论就是靠不住的!试问,全球禁止核试验以后,核大国(包括中国),核试验都是计算机模拟,有关结论,要不要相信呢?丁院士这样做严重有捣浆糊之嫌!

倘院士有本事,就应当通过一系列科研工作,得出科学结论,反击对方,甚至说服更多人同意自已观点,而不是摆出一副“反正我就是不相信”的好斗蛮横态度,这不是科学讨论,而是阶级斗争,其实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

至于丁院士在视频中大谈碳排放分配方案公平正义的问题,关于祭出“中国人是不是人”的胜负手,实在是扯远了点!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外交争吵话术,应当属于中国的外交官、政治家、经济学家等等,显然讨论这些问题以及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远不是丁院士所长!

其实丁院士应该像汉森博士一样,通过严谨科学的工作,为本国有关政策制定甚至碳排放分配提出专业的、扎实的、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例如温室效应是否存在?温室效应究竟由何而起?碳排放控制有无作用?中国碳分配方案合理性等等!而不是脸红脖子粗、情绪激动地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中国有的是外交官,这方面娴熟得多!所以就难怪柴静女士会质疑丁院士!因为自已的戏没唱好,角色没扮好!别人的戏份又演过了头!

当然丁院士在政治上正确,民族气节可嘉,博得网上一片喝彩!但让我弱弱地说一声:功夫没用对地方!看来丁院士也是“只红不专”型院士。当然研究古生物,再去研究现实的气候变化,也许专业跨度大了!

由丁院士,想另一个“够红不够专的”民族英雄邓世昌。邓管带作为一个海军舰长专业水平一般,曾开船开到礁石上,受了处分!在舰上养狗,被日军同行不屑。但军舰被击沉后,邓管带义不独生,一死以报国家,确实是壮烈!以后便受到国人百年的顶礼膜拜!然而,就中日战争而言,几乎与事无补!

今天的丁院士,语言也是铿锵有力,气壮山河,但是对于当下中国的大气污染,雾霾锁城又能怎么样?套用一句时髦话,然并卵!

 

 

 

 

喜欢本公众号文章的请长按下面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然后点击关注,谢谢!别忘了转发文章哦。抱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