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5年,欧洲果实瓜分记—— 美苏人才争夺战

 非人磨墨墨磨人 2015-05-17

   

   1944年9月8日清晨6点,在睡梦中的伦敦人被远郊一声轰然巨响惊醒,1000多公斤的炸药从天而降,在泰晤士河边的奇齐克爆炸。携带着重磅炸弹的并不是德国的轰炸机,而是一枚名为V2的德国弹道导弹。这是希特勒第一次将他的终极致命武器用于实战。 

 

  V2导弹让盟军不寒而栗,因为它从德军占领的荷兰海牙郊外起飞后,只用了短短6分钟,就横跨了英吉利海峡,给300公里外的伦敦造成了重创。导弹飞行速度之快,以至于地面部队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V2导弹的研发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军事技术突破,为此盟军迫切希望获得V2导弹,但此时他们对这种武器一无所知,包括它是如何制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的设计者是谁?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如果德国人提早六个月完善这些武器,并使用这些新式武器的话,我们要进入欧洲将是极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这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V2导弹也无法扭转希特勒的败局。 

  弄清楚V2导弹的原理,找出这个项目背后的科学家,成了当务之急。丘吉尔、罗斯福以及斯大林都下令开始实施各自的秘密计划,争夺德国武器专家,各国似乎都意识到这些远远领先于他国的高精尖军事技术才是战争带来的最宝贵的胜利果实。 

  在大战的最后几个月里,盟军的精锐特工与突击队员渗透到了德国,一场战争背后的人才争夺战激烈地展开了。他们的任务,就是搜寻希特勒所谓的“神奇武器”,以及制造这些武器的科学家们。 

  美国最早寻找德国核武器专家 

  实际上,对于德国军事科研成果以及科学家的关注,行动最早的是美国人。1939年,物理学家恩里科?费密和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向美国报告,德国科学家已经掌握了铀的原子裂变技术,这是制造原子弹的第一步。1941年,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下,美国投资20亿美元启动“曼哈顿计划”开始了原子弹研究。随着对核武器的研究不断深入,美国开始意识到如果希特勒拥有这项技术,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为搞清德国核武器研究的进展情况,1943年底,美国陆军成立了一个代号为“阿尔索斯”的特殊谍报队,队员都来自美国陆军和海军情报系统。 

  美国军方为“阿尔索斯”制定了三项作战任务:抓捕德国核物理学家;夺取德国人手中的铀金属及矿石;借机破坏德国可能用于原子弹计划的一切工业设施。 

  从1943年12月开始,“阿尔索斯”谍报队先后进入伦敦、罗马、巴黎以及德国本土,不久,得到一个情报,德国人正在黑辛根的一家纺纱厂内研制一种比黄色炸药威力大1000倍的新型炸药。随后,美国的邮政检查员截获了一封美国战俘由德国黑辛根寄出的信,信上说,他正在一个“D”号实验室做苦工,德国许多秘密机关都已迁往那里。德国最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海森堡博士就住在黑辛根附近,而且在这一地区还藏有其他德国科学家。 

  1945年3月,“阿尔索斯”进入海德堡,占据了当地的一些实验室,并俘获了几位重要的科学家。“阿尔索斯”得知德国在原子能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家有二十多人,著名的科学家奥托?哈恩已经撤到斯图加特以南的小镇泰耳芬根,而海森堡和劳埃在附近的黑辛根,柏林的实验性反应堆也撤到黑辛根附近。5月2日,“阿尔索斯”秘密进入乌尔费尔德镇,在海森堡的家中抓获了他。 

当战争打到德国本土以后,搜捕工作就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无论如何不让这些科学家中的任何人落入苏联人手中,就是“阿尔索斯”工作的最高准则。 

 

  厕所中发现重要情报 

  为了尽早获得V2导弹的秘密,美国将这一重任交给驻欧洲军械情报组及其组长霍尔格?托夫托伊,他请来美国陆军情报局特工罗伯特?斯塔维尔少校带队协助调查。 

  此时的德国战场上,苏军在德国东线的推进占尽了先机。1945年1月,苏军直接威胁佩纳明德,距离德军的火箭研制基地已经不远。此前,苏军穿过波兰的时候,在荒野中发现了一些被德军丢弃的V2火箭外壳,立即将其送回莫斯科进行研究。 

  1945年3月18日,美国第一步兵师开进莱茵河西岸的波恩,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始匆忙销毁他们正在试验的新式武器的相关资料和文件。他们将这些绝密材料撕碎,放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可是,有一个马桶坏掉了,碎纸片没有被冲走。此时,美军的坦克已经逼近波恩大学,科学家们来不及处理这些残留的纸片就纷纷逃离。一个负责守卫波恩大学的波兰籍卫兵发现了马桶中的碎纸片,他将它们全部掏出,交给了随后到来的美军士兵。 

  美国情报人员把这些碎纸片小心翼翼地晾干并拼接在一起,发现这是一份包含德国科研计划摘要和1500多名科学家、高级技术人员名单及家庭地址的重要文件,它由德国研究委员会规划局的负责人弗利兹?奥森伯格在过去五年中精心汇编而成,价值极大,美国人称其为“奥森伯格名单”。这份名单为美国赶在苏联之前找到这些科学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斯塔维尔根据名单整理出一份通缉令,V2导弹总设计师冯?布劳恩成了通缉令上的头号人物,这一年布劳恩才32岁。与此同时,美国战略情报局和联合情报调查局共同发起“回形针行动”,派遣专家随美军进入德国腹地搜寻导弹专家,务必赶在别国之前控制这批“宝贵财富”。在军方授权下,4月底,冯?卡门组建一个由36位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前往德国,调查团成员全部被授予正式军衔,团长冯?卡门当上陆军航空队少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老师冯?卡门的推荐下,作为火箭组长被授予陆军航空队上校军衔参加此次行动。在美军护卫下,调查团冒着战火深入德国,封存德国最高科技机密,并“邀请”德国一流科技人才为美国效劳。

 

  追捕“火箭之父”冯?布劳恩 

战争期间,希特勒在德国中部的哈尔茨山区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兵工厂。在面临失败之际,他把大量科学家集中于此,改进喷气式战机的发动机,并准备批量生产重达13吨的V2导弹,以做最后的顽抗。  

1945年4月11日早晨,美军部队发现了这座隐藏在地下的秘密工厂。工厂规模庞大,有两条主要通道,长度超过1英里,有46个小通道与其相连。这座名叫米托维克的工厂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工厂。他们发现生产线还没有被炸毁,都原封不动,还有几十件完整的武器。但德国科学家早在党卫军将军汉斯?卡姆勒命令下撤离了这里,前往巴伐利亚地区的奥伯阿梅尔高小镇。 

  美国医疗队照顾被遗弃的囚犯时,其他队员忙着将火箭和设备运送出去,拼命想办法运回美国。因为他们无法在苏军抵达前,将地下工厂全部拆除。而斯塔维尔带领队员继续寻找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德国火箭专家。 

  冯?布劳恩在从佩纳明德撤退到哈尔茨地下工厂的时候,私自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许是他不舍得放弃自己的火箭研究成果,他并没有听从命令销毁所有的V2导弹研究资料,而是把14吨珍贵的火箭技术草图以及V2科学研究数据藏在了哈尔茨山一个废弃的矿井里,这些资料也是他未来与盟军交涉的筹码。 

  1945年5月2日,当美国第44步兵师的一队巡逻侦察兵出现在慕尼黑城郊时,冯?布劳恩的兄弟、火箭工程师马格努斯主动找到第44师接洽投降事宜。交涉过程中,马格努斯透露说,纳粹德国军工部门其实在美苏军队攻入本土后,就有意识地分散导弹技术人才,“第三帝国统帅们不希望我们落入斯大林手里,于是在3月份就要求我哥哥(即冯?布劳恩)和他手下的500名科研人员带着大量资料离开了科研基地,躲避正在逼近的俄国红军……我们希望找到下一个服务对象,但条件是希望能善待我们”。 

很显然,送上门的马格努斯简直让美国人喜出望外,立刻答应他的条件并在他的帮助下找到藏身于山间别墅的冯?布劳恩。面对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早就意识到有这一天的冯?布劳恩只说了一句话:“我们虽然战败了,但我们开创了全新的战争模式,你们找我,就是为了得到这种技术。”冯?布劳恩被俘虏后,连同他的工作团队126名工程师一起被秘密运往美国。 

 

纳粹高科技人才被美国一网打尽 

  抓住冯?布劳恩就如同揪住了纳粹德国一揽子导弹技术的线头。在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安排下,钱学森审问了冯?布劳恩和鲁道夫?赫尔曼(V2火箭发射理论负责人和设计超音速风洞的科学小组领导人)。此后,冯?布劳恩写出了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其中的细节至今都未对外公布。另外,钱学森和冯?卡门还发现了德国空军隐藏在布伦瑞克郊外松树林里的“戈林空气动力学研究所”。钱学森不但查验了研究所,还花费大量时间检验高速风洞、实验室和工厂等50多处伪装良好的建筑物,并撰写了多份报告。 

  5月27日,欧洲军械情报组长霍尔格?托夫托伊接到美军总部命令,对图林根地区展开搜索,这一地区划归苏军占领,一个月后苏军将到达这里。斯坦维尔率领科技情报分队,按照“奥森伯格名单”,开始了艰苦的寻找。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斯坦维尔找到了100多名科学家,并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他们同意前往美国。最终,在苏军占领这一地区前6小时,斯塔维尔将这些科学家转移到了美军占领区。 

  1945年9月20日,冯?布劳恩等一批最高级别的德国科学家被送到美国特拉华州的纽卡斯尔基地,接着又被转移到得克萨斯州的布里斯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本来设想的是这次计划抢到100名德国顶尖科技人才,但最终却有700多名德军各门类技术人才被“请”到美国工作。 

  在苏军攻入德国时,苏联也派遣了科学院院士阿尔齐莫维奇为首的一批物理学家以上校军官打扮,进入德国四处搜寻军事科学家。尽管如此,苏军在人才方面收获有限,后来的东德科学院院士、副院长施泰恩贝格是在战俘营里被发现的。同时,朱可夫元帅还实施“面包换人”的计划。允许苏占区单方面开放边界,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向德国全境呼吁,只要参与过导弹工作的德国人肯过来合作,苏占区就能提供充足口粮和优越的工作岗位。在美苏占领区交界的小镇卡本霍夫,苏军把黄油和面包直接摆在检查站边上,还在一侧挂出标语:“来吧,这里有生存的希望。”这使部分没有跟美国人走的德国专家陆续汇集到苏占区。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是其中最有价值的“收获”,此人在佩内明德火箭中心专门负责制导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除了科学家以外,苏联还广泛网罗各类熟练技术工人,包括修理工、电工、工艺玻璃吹制工等。 

随后,在苏联兵器工业部部长乌斯季诺夫主持下,就地成立了诺德豪森研究所,负责恢复V2导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生产。由于担心德国专家外逃泄露研究成果,斯大林决定将这2000多名德国工程师和技工全部转移到苏联境内。1946年10月22日,约一个团的苏联士兵押送着这些德国专家来到了莫斯科近郊的波得利普基车站,并成立了第88研究所,格罗特鲁普继续担任德方专家组组长。但苏联人对德国专家的信任度很低,他们毫无表情地接收从德国运来的物资和资料,德国专家只能从事几项简单的工作:协助编写有关V2导弹的文件,进行关于弹道导弹、地对空导弹和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前景研究等。直到1947年10月,苏联以V2导弹为蓝本设计制造的第一枚国产弹道导弹R1实现了首次试射。 

 

  纳粹科学家把美国人送入太空 

  根据美军有关规定,原本禁止部队与战争罪犯直接打交道。然而情报部门发现,几乎所有需要带回美国的科研人员,都和纳粹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还犯有战争罪。但是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美军的“回形针行动”让他们得以绕过规则,在现场迅速展开审讯,或许德国科学家的情报。二战后,有共计1600多名德国纳粹的专业技术人才被美国收留,其中包括科学家、医生、神经科专家、化学家、生物学家以及细菌学家。他们有的是纳粹分子,有的是党卫军成员,本应该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但最终都被洗白身份并获得了一张前往美国的单程票。 

  直到1979年,美国司法部才开始对这些德国科学家的背景展开调查,成立了特别调查办公室。迫于司法部的压力,一些纳粹科学家被驱逐出境,其中与冯?布劳恩一起研制V2导弹,后就职于美国国家航天局的阿瑟?鲁道夫,于1984年回到了德国,且放弃了美国国籍,他被指责在战争中使用奴隶劳工。 

  冯?布劳恩一到美国,就被安置在美国陆军装备设计研究局工作。1955年,他加入美国籍,然后领导设计了美国的木星-C火箭,该火箭最终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将西方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成功送上太空。1961年,冯?布劳恩成为美国的总统科学顾问。1969年7月,美国成功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从而让美国人在同苏联的太空竞赛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送宇航员进入太空的“土星5号”,正是由前纳粹科学家冯?布劳恩主持设计的。 

  除此之外,包括果汁和奶油的杀菌技术、不容易下滑的女性裤袜、耳背体温计、战斗机飞行员的抗荷服等发明,都要归功于这些美国庇护下的纳粹科学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