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刘渡舟脉学讲话
2017-06-05 | 阅:  转:  |  分享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整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

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

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

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

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

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

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

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

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

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

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

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

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

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

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

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

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

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

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

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

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

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

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

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

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

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

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

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

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

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

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

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

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

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

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

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

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

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

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

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

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

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

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

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

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

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

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

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

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

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

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跳两下的,)

者,肾气也,反应还有肾气,肾气没绝。“要见损脉来至”,脉

来的很困难了,不是再举头了,跳一下的,“为难治”,这病就不

好治了。这里突出了根脉的意义。这就是上次课的基本精神。

要掌握了这一部份内容,要指导我们诊断。这就是提高了我们的水

平。这里有理论有手法,有判断疾病的方法。不要因为这么点书,

看长了就没意思了,那就错了,我越琢磨越有意思,得琢磨,得体

会,才能体会出精神。

下面讲27条,问日: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

日:水行乘水,金行乘木,名日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日

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日逆;金行乘木,木行乘火,名日顺

也。

这一条是论脉有综合纵横顺逆之变,以测病之轻重之理。用纵横顺

逆来测病轻重之理。纵横顺逆,这四个字。相乘,就是互相加临

了。纵,就是放纵,放纵他的势力,无所顾忌,纵其力,来伤害正

气。水克火,如果无制,就是放纵,因为气在盛了。横者,乘势妄

行,无所忌惮,火行乘水,火是怕水的,但火的势力太大了,不但

来克金,反倒来乘水,这就是横。逆,子乘母;顺,以尊临卑,名

正言顺。

这一条,我认为要讲两个问题,脉有相乘,有纵有横。要讲两个问

题,第一个是讲平脉。突出了春夏秋冬,四时之平脉。春

弦。。。。。第二个事实是,平人出现了反常的病脉,出现了脉有

相乘的病脉。出现了,按之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判断是轻是重。是

病脉。夏天当见洪脉,主于火,上盛下衰,为正常之脉,但反见沉

脉,是水脉,是冬天之脉,就是火行乘火,是纵;冬天当见沉脉,

而反见洪脉,这就叫火行乘水,火连水都不怕了,就叫横脉。什么

叫顺逆呢?相生就是顺,金水相生,金行乘水。冬天应该见沉脉,

现在见了浮脉了,这就是金行乘水,问题不太大。逆,秋天当见

浮,反倒见沉,水行乘金,是以下犯上,这就是逆。一个是四时之

正脉,一个就是相乘之脉,正常的时候不见正常之脉,就要用五行

的方法,跟平脉,互相衡量一下,来推论一下。推论的意义是什么

呢?可以见五脏之气,相互之间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从而我们来理

解疾病的轻重顺逆,甚至来理解它的危险。

28条,“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日:“脉有弦、紧、浮、滑、沉

涩,此六脉名日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一条是论残害正气的邪气,出现的脉相比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

有六种病脉,就是这六种。什么叫残贼呢?残贼就是指伤害正气的

邪气,成无已的注很细伤良日残,害良为贼。这一条的重点内容,

病脉较多,张仲景只举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残贼之脉,这六

个脉常见。为什么这六个多见呢?浮主表病,表受邪,脉就浮;

沉主里,主里病,里面有病了,就见沉了,邪气入里了,脉才

沉;滑生痰,弦主饮,痰饮病临床上很多见,有一个滑、有一人

弦,痰饮病很多见,所以才能残害正气;紧主寒实,涩这血虚,是

正虚。这个是临床的总结和归纳,概括为痰饮表里虚实,作为一个

医生,你要了解残害正气的邪气,有这六种之脉。

“能为诸脉作病”,怎么理解?脉很多,但是这六种能为诸脉作病

也。浮沉还有间脉,作为主体,同其他的脉结合起来,病就很多

了。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它是残贼之邪,能伤人,伤人

了,就能为人体三阳三阴诸脉做病了,这里有脉指的就是经脉了,

太阳、少阳之类。

因此,学这条有什么用处呢?什么都得考虑临床意义啊,书要离开

临床了就没有意思了。切脉在平脉法里开头讲,脉有阴阳合为也。

要抓纲,要先分阴阳,来指导我们切脉的方法。这一条明日残贼,

凡是邪气伤人的,反应于脉了,就要抓这六个脉,代表六种不同类

型的邪气。因此在临床,给人切脉的时候,是不是这六个脉啊,同

时我们作为医生,脑子里要有六个残贼之脉,临床,这六个脉相当

常见,来指导临床。脉很多,只有这六个脉是残贼之脉。

29条,“问日,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日:假令人病,脉得太阳,

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烫手,如食顷,病人大吐,若下

利,腹中痛。师日,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

日:何缘作此吐利?答日: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

耳。”

上一节讲残贼,这个讲灾怪,是相互就的。这一条的重点,就告诉

我们医生,发生灾怪之变了,必有所因。不是凭空而来的。必有所

因,你就得了解这个因,因为什么啊?你心里才能有谱,才能不

慌,才能了解情况。如果不是这样,灾怪来了,发生意义之怪了,

你就慌了神了。所以通过这一条,在治疗当中,发生灾怪了,你当

医生的要了解这个原因,不要张皇失措。

这一条有四层意思。第一,脉得太阳,与证相应,因作汤治。是第

一层意思。病得的太阳病,是太阳病的脉证,开了发汗解表的药。

第二,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比当从

字讲,一送一还,汉朝时是不是代煎啊,这个来回就是一顿饭时

间,要不有还有送做什么啊?很可能是医生煎了药,送给病人吃。

病人大吐,下利,腹痛。医生开的是解表的药,出现的是太阴病

证。医生说,我前来不见此证,现在变异了,这个病在张仲景的时

候叫作灾怪。成无已之注:药证相符而生变异。这不是误治,不是

错治。这是第三层意思?那什么原因出现此吐利呢?发生灾怪必有

所因?可能是旧时服药,现在发作了。开始曾请了个医生,没告诉

给现在这个医生,所以吃了解表的药,现在变成太阴了。当医生要

审时度势

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

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

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

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从肝脉开始到了

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

地这五方五行。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

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

是相通的。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

死。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

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

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这是特殊的医学

理论,肝是属于木的。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

于东方。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

了。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

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

点。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

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

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

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

的。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生物钟、

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

可。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

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这就是中医的科学。过去

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现在世界的医学的

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如果不是把

人的脏器,不仅仅看看是个解剖单位,那么我们中知叫脏相。什么

叫脏相?光一个肝不是整体的,这个肝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要互相

结合,要跟人体的互相结合,那才叫一个肝,这就叫肝相。如果一

个人眼睛花了,脉很细舌苔白、淡,就知道肝血不足了,肝开窍于

目啊,我们中医就说,吃明目养肝丸,回去煮羊肝,买点白蒺藜,

研成粉,用羊肝粘着吃,10天以后,眼睛看东西好了,因为羊肝是

补肝血的,蒺藜是明目的。如果还腰疼,还有点口干舌燥,心烦晚

上睡不好觉,这是肾水虚了,水不涵木,开点六味地黄汤,加点龟

板,补补肾阴,一补肾阴,肝也好了,眼睛也亮了,肾也好了。这

就是说肝肾整体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吃东西,浑身懒惰,眼睛无

神,耳聋目胀,这个由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肝胆之气不能上

升,给你开个益气冲明汤,治脾胃,眼睛也亮了。中医啊,中医之

伟大,一个眼睛,肝开窍开目,涉及到五脏六腑,这个理论高不高

啊!非常之高啊。中医明目的法子很多,但都是从这个来的。

所以肝者目也,厥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向为东,其脉微弦濡弱

而长。这个脉是弦的,但是微弦,而且脉来得很软弱、很长,这是

肝有正常的有胃气的脉。因为五脏必需借后天胃气才能生存,胃气

才是生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果是肝病得到了濡弱而弦

的,病就好了。

比如,现在的肝炎开始的时候,都是弦多胃少,等病要好了,这个

时候的弦,就会濡弱而长,这个病就是见好了,在手指下一摸就能

摸出来。有的人的弦脉跳的很柔和、不紧张,这个好。医生怎么知

道肝病要好了呢?见好不见好,两边都有了,一切脉,弦多胃少为

病,病没好,个人说对了,病人也服。虽然弦也濡弱而长了,这就

见好了。所以这个很重要。我就这么两下子,也是学来的。张仲景

的话是一字一珠啊,不要等闲视之。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纯弦脉,没有胃气了,弦而有胃,不是纯弦。

如果是纯弦,这个病就死了。肝脏,没有胃气怎么能活呢?怎么知

道是纯弦脉呢?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就是脉来象

弓弦一样直,一样紧张,所以古人说,如新张弓弦,弦又紧又硬,

没有微弦濡弱的特点,没有和缓濡弱的胃气了,这个时候,肝脏就

受了伤了,是真脏脉现,就叫纯肝脉,故知死也。

所以当医生能知生死,生死怎么能知道呢?一个是望色,一个是凭

脉。凭脉里,最怕就是真脏脉现,没有胃气的温培、滋生,所以就

死了。希望我们通过学习辨脉法,要在临床上反复实践,来体验什

么是肝的生脉什么是死脉,什么是有胃气,什么是没有胃气,没有

胃的冲和柔软之气。这个很重要。有没有同志说我不信,别不信。

张仲景写的文章啊,都管用,都是通过实践的。你说麻黄汤吃了不

发汗?承气汤吃了不泄下?所以学伤寒啊,通过这1700多年的临床

实践,都验证了张仲景不说假话,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没有空话。

而且这个都是从内经、难经上来的,这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啊。你都

能知道生死了,这多了不起啊?医生多高明啊?

我为什么要办这个班呢?工作30年了,第一次办班,第一次平脉辨

脉。我越看越觉得可惜啊,仲景之说不传了,我们祖先给我们这么

好的东西,我们传不下去了,这多大的损失啊。就剩下阳明主胃病

了。所以我们才讲,所以才叫燃灯传心。总得有人提倡啊,发明

啊,讲啊。我一个人讲,再影响大家,这个不就传下去了吗?也不

是说你求不到的,距离太远了,只要一努力,就合拍了,就把这东

西学来了。

当然了,在平脉的时候,什么是微弦濡弱而长,什么是纯弦直,手

指头等有感觉。只要这个话不忘记,总有一天能豁然开朗。

31“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日: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

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

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

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

这一条,辨心的平脉、病脉、死脉。这一条的重点内容跟肝一样。

因为心应南方丙丁火,心属火,所以心应于南方,在天六气为暑,

在地五行为火,属于少阴,脉应该洪大而长,不是短,来盛去衰,

来大去长,脉有来去,去的很长,这个是心脉有胃气也,是有胃气

的脉。如果洪多了,什么叫洪啊?大水日洪,古人说,“洪脉来时

排排然,去衰来盛似波澜。”就象涨潮一样,哗的一样上来了,一

大片。但是涨潮来的时候有劲,但是去的时候都是慢慢退。所以古

人做了一个比喻,钩,钩子背都是大的,上面大,等到脉到底下

了,就窄了,上面就头,下面叫本。象洪水一样,欲知死脉参差

数,死按见洪。如果洪脉越按越有劲了,那就是死脉了。如果

脉带个柄,如似操带钩,这个就违背洪脉正常的特点,不是来盛去

衰了。如果脉来的大,去的窄,那是正常的。

本来来的时候应该大,现在小了,去的时候小,现在反大了,名

覆,是病在表了,是病脉。下面就说了,见什么病啊。上微头小

者,上就是浮,浮取小了,头本来应该大,现在小了,再汗出,属

于心气虚,心气虚了,心主汗,心气不能统摄汗液,所以就汗出。

下微本大者,下主沉,沉取本大,本大是要把洪脉上微头小说的,

上面头下,脉来的时候头小,脉去的时候,本,象树的根本的,反

而大,浮取而小,沉取而大,主心气内郁,这个是心气的反常之

脉,是心脏有病。一个是心气虚,一个是心气郁,气血郁结了,就

形成关格不通。

格拒不进,关而不出,六腑就不顺了,不通了,发生阻碍了。心脏

合于六腑,心合于小肠相表里,心郁了,小肠已凝结,六腑之气不

利了,小肠也不利了,就不得尿了。应当出去出不去了,应当进来

的进不来了,关格了,由于心脏的气郁,而导致六腑气机关格不

通,所以就不得尿。头不得汗,津液内藏,气不馁,所以还得治。

要头上有汗,为心气上厥,为津液上泄,所以就不得治了。

这块有点绕,再说一遍,南方心脉,到假令脉来为大,是正常的

心脉,来盛去衰,来大去长,这是正常的脉。心病有了这种脉,

病就好。覆脉,就是钩掉了个了,上面窄,下面大了,所以叫反

覆,跟正常的洪脉不一样了。这样的脉主于心病,病有表有里。

在表的往往有汗出之病,因为心气虚,在里,往往有关格之证,因

为心气郁了,气机不利,小肠之腑不畅通,所以就不得尿了。如果

关格,六腑不通但是无汗,这个病就好治,如果关格有汗,心脉气

厥了,病就不好治。大义的精神就是这个。

只要跟正常的心脉不一样,就是病脉。这样来看,和肝脉不同了,

肝病比较简单,心脉比较复杂,心脉除了正常脉之外,讲病脉,

讲的比肝脉的体例不大同,多一点。有在表,有在里,有关格不

通。比肝脉说的广一点。那么心脉的死脉最后是什么样的呢?如果

是操带钩,那个硬的,就是不冲和了,就是失去胃气了。五脏之脉

如果没有濡弱的胃气,都是有病,如果全然无胃气了,就是真脏脉

了。大家可以看看难经,脉要精微论,大概可能有这方面的内容。

温习:

上一次课讲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之变。这一条的主要精神,是提

示我们,在适时平脉的基础上,对非时之脉和适时平脉发生了生克

顺逆的关系。从这来看,辨脉篇讲阴阳,平脉篇而以五行的学说,

生克制化,来看疾病的情况。这就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现。

平脉篇讲的纵横顺逆,属于第二的,就为六经辩证打下了基础。六

经辩证里太阳中篇里就有,伤寒腹满。。。此肝乘脾也。。又有伤

寒。。。时肝乘肺也,。。。。,所以太阳篇里就有这样的病症

了,有指导六经辩证的意义。

第二点,上次课讲了脉有残贼、灾怪。残贼之脉,就是论邪气伤

正,有六种常见之脉。这六种脉,作为临床的医生就应该掌握住。

弦、紧、浮滑、沉涩,反应六种冷疾病,是平常遇得到的,所以是

残贼之脉,可以为诸脉作病。灾怪之脉是一种意外之变,就是医生

的辩证是正常的,但是发生了意外的变化,跟医生诊断没有关

系,古人叫作灾怪。是临床能遇到的。这一条是举例而言的。推而

广之,这样的问题,还是多的很的。所以当医生,为了了解客观,

不发生在医疗之中发生障碍,要知道什么是灾怪。这个跟医疗发生

误治没有关系。看起来是个小故事,实际上,有实际意义。当医

生,就接近社会了,就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

比如你当医生,你给妇女看个病,落了胎了。当医生,你没两下

子,你就会被敲诈。

第三点,将五脏之脉,有有胃气的和没有胃气的,所以这时有病

脉。有胃气的病脉,就主生,没有胃气的,预后就不良了。反应

了,五脏是以胃气为根本,提示我们,临床辩证,还得看是不是有

胃气,如果有,虽然有病,还容易治,如果没有,真脏脉现,预后

就不良。这个在脉学上讲是很重要的。根脉、胃脉是脉学里核心问

题。

不能心之病脉与肝之病脉,写的不太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心脉为

钩脉,是洪大之脉,正常不正常,张仲景用其临床经验总结两个特

点:总的特点,是跟洪脉相反了。心是洪脉是夏令,来盛去衰,

指力量而言,来大去长,指脉的幅度而言的。一个来盛,有劲,去

没劲,同时来的幅度很大。现在有病了,病脉就相反了,跟正常的

洪脉相反了,就出现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来微去大,微为无力,

去倒很大,这种现象,主病在里,为心阳内郁,将来可得关格不

通,不得尿,是实证;二,脉来头小本大,是说面积、幅度,头像

树枝,本像树根,不形容脉的幅度。来的小,去的很大,这样主心

气外虚,心主汗,心气外了,所以得汗出之病;三,上微头小,下

微本大,上下指浮沉,脉浮而微,头小,前来之脉面积小,浮取很

微,下微本大,下沉而微,本而大。总的来说是跟洪脉、钩脉相

反,有的是跟力量相反,有的是跟幅度相反。所以叫心脉病脉。比

如夏天应该见洪脉,如果来微、来小,就不是来大来盛,相反了,

洪是去衰,现在去的时候,本大了,就主心脉病了。这个道理不就

明白了吗?

今天讲西方肺脉了

31条“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日: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

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心知

之?数者,南方火,炎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这一条,是辩肺的平脉病脉死脉。有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讲的。肺,

应西方庚辛金,肺在天为燥,在地为金,三阳三阳属于太阴。肺的

适脉,叫毛,毛者浮也,。。。。。。。很轻浮的,叫毛,毛言其

轻浮,轻轻地在于皮上,羽毛之轻浮也,这是正常的脉。如果肺的

病见到了毛脉了,而且又有缓迟之相,从容缓和,主病欲愈。为什

么要好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脏病,见本脏脉,相应,为顺;

二,又见了胃气,从容缓和,所以病就要好了。

如果肺病不见毛脉,而反见数脉。数脉谓之火脉,肺主金,肺金的

病见了火热的数脉,火来克金,肺病就要加剧了,主于邪气盛,

来克肺金,病就重了。李濒湖脉决是这么讲的,数脉为阳热可知,

只将君相火来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为迟。所以李濒湖

作的诗,反应了平脉法的精神,反应了张仲景的精神。

何心知之之后,就是张仲景的自注之词,是自注句。说明肺金为

病,反见南方火脉,为火克金,火旺盛,火邪旺盛,火邪为病发生

痈肿。痈肿,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普遍性的痈肿。也有人认为是肺

脏受了火邪之克,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得的肺痈。这两个说法,一个

是宏观的,一个是狭义的,都是有道理的,可以并存。

这样子就不是顺了,金受火刑,由于火纵,纵其势来克肺金,所以

病不好治。

在临床上看肺病,怕见数脉。所以痨病,在医宗金鉴里,杂病心法

要决,说:阴痨细数形尽死,阳痨。。。。。。伤阴的病,就是阴

痨,细,是正所不足,阴分虚了,数,就是火来克金,到什么程度

呢?到了人身上的肉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人就死了。消耗没有了。

用滋阴的药,拉稀,用补土的药,又干了,所以用沈优五法。

32“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日:二月之时,脉当濡

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当濡弱,

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

仿此。”

这一条,也是象肺脉一样,是辩肝脉适脉,非时之脉,来辩生死。

二月得毛浮脉,二月属于肝的,肝木用事,当令之脏,当时在旺,

肝的脏气应该旺盛,却得了秋脉了,不见弦而濡弱,却见了毛浮的

肺脉,这叫金来克木。毛浮之脉见于二用,叫做非时之脉,当见弦

而见浮,凡是非时之脉,都有生克顺逆的关系,二月见毛浮,是受

克之脉,病当重。

不但是肝脏是这样的,其他的举例类推,都是这样子。见了时脉

了,问题不大,虽然有过,有不及,但问题都不大。但非时脉,就

是生克顺逆了。脉有阴阳,有五行。有阴阳没五行,不够细腻。

“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再往下就不好推了,有了

五行,才有生克顺逆啊。五行是讲事物与事物的联系的,是什么关

系的。既然掌握了阴阳又掌握了五行,在这个理论上指导脉法,那

我们就是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达到凭脉辩证的临床。学习就是继

承,把宝库的东西挖出来。这个东西你以是不知道,就完了,你要

是知道,还很上瘾。这个东西,也人的精神境界相共鸣,就有了体

会了。所以读书到了一个境界,就可以指导实践了。这个是必然

的。

32条“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

反沉,故责之。”

这条的意思,脉和人的形体也有关系的。举个例子,胖人瘦人。推

广,老人、少年,男人女人。南方人、北方人。每一个人的特点决

定人的脉,有正常之脉,反了正常之脉,就有问题了。就当责之。

胖人,肉很厚,一般都见沉脉。瘦人,皮薄,脉就浮。跟体形有关

系。长跑的脉很慢,是特定的体质,特定的脉相。肥人责浮,胖人

当沉,现在见了浮了,浮脉举之有余,犹如漂木。不应浮而浮,应

该责之。因为这是反常的。很有可能这个人中气大衰,气不敛。瘦

人当浮,今沉,也是反的。所以也应该责之。不仅要责,还要研究

分析,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出反常现象。比如,儿童,正常都是数

脉,今见缓了。有人脉跳一跳停一停,正常人脉见结代了,有病

了,但是老年人,却是正常的。脉博会跟特有体质不同,而变化。

当医生应该了解。妇人来月经了,性情急躁、好怒,这些都要考虑

进来。包括内容很丰富的。

33“师日: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头,为阴绝,此皆

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这一条是论阴阳偏绝之脉法。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迟之间有个

关脉,为阴阳之中,关是阴阳之气上下的中间的地带。关在阴阳之

中。寸为阳在上,尺为阴在下,关是界线。阳至关而下交于阴,阴

至关而上交于阳。阴阳之气,上下交通是正常之象。这第一层意

义。

不正常、反常的,是寸脉不能下至于关,这叫阳绝。寸为阳,不能

下交于关,就是阳厥于上,厥为气不续也。尺脉不能上交于交,是

阴气绝于下了。这说明了,寸关的阴阳之气绝了,不能够互相来

往,上下交通,不能上下结合了。这个样子,反应了人身的阴阳之

气乖离,上下脱厥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厥,精气乃

绝,所以阴阳不能相续了,上下不能结合了,这个脉为不治之脉,

所以叫决死无疑,加肯定口吻。

那么死在什么时候?阳厥死于春夏,阴厥死于秋冬。阳气厥了,到

了春夏阳气盛时,它已经不能盛了,所以就死了。阴气厥了,应该

主阴令时而不能,所以就死了。期以月节克之也,此期,当约定,

约定个时间,就以是月的节令。阳死于春夏,阴死于秋冬,到时候

能行令,就行,不能行令,就死了。

因此,在临床诊脉的时候,看寸关尺。寸尺之脉是上下相连,上下

交通。如果寸脉下不至关,尺脉上不至关,这就叫做短脉,气不续

了。

38条“师日:脉病人不病,名日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

者,短命而死。人病脉不病,名日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这个是辩行尸,辩脉病人不病,这个行尸,也叫走肉。因为这个人

没有生气了,还活动,人的命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人病脉不病,这

叫内虚。来显示脉的重要性。

脉是人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寸口脉反应脏腑之气,关系脏腑

的根本的问题。脉病了,这个病是真脏脉,不是一般的脉,已经是

没有胃气的脉了,人却没觉得怎么样。这个情况很多。人有病了,

却没感觉到病。比如人长癌就是一例,所以是常有的。脉出现了真

脏脉,人还不病,医生的理论来讲,五脏的根本已经绝了,当有突

然之变,马上就可以来病,马上就可以死,颇生不测。这种情况是

常有的。所以叫行尸走肉。

如果人病了,脉却没病。人出现了种种病容,病态。脉却还好,还

明胃气的,虽然人看起来很弱,这个是根本没有受伤,所以只是气

血之虚而已,对于性命无关,是可以治的,无足为害,所以叫虽困

无苦。

这一条突出了两个重点。这个提示医生,要抓住根本,不要抓住表

相。病人常问,我的病怎么样?能治不能治?这很常见,这就看医

生的水平。当医生的能决生死,这就是本事。

以无谷神,谷神就是谷气。人的荣卫的来源,都是来源于谷气。人

病脉不病,只是因为饮食不及,吃的少,形体衰,是这么情况。只

要是病好了以后,饮食正常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不涉及

到死的问题,只是病的问题。跟行尸不一样,行尸走肉,看起来很

好,没有病态的特点,但是脉绝了,这个人就完了。由此可见,脉

的重要性。辩脉法也讲到这一点。可以结合起来,加以体会。

39条“问日:翕奄沉,名日滑,何谓也。师日,沉为纯阴,翕为正

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

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

下湿也。”

这一条,论脉由阴阳之相合,而成滑脉。但是有阴阳平与不平之

分,如果平了,是正常的,阴阳相合,也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

分。翕,日浮而盛。奄,忽然。人的根本、生气之源,在于阴阳,

阴阳一个是先天阴阳,叫少阴,后天阴阳,叫阳明,是脉的生死之

源,是脉的根本。阴阳,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凡是有阴有阳的,

就应该两相和合,应该互相平衡互相依赖,这样才是没有病。这是

一个精神。

第二,沉都是属于少阴的。翕属于正阳,阳明。脉来浮盛,是反应

阳明的正阳之气。这个脉,浮而盛,忽然又见沉,由沉到浮盛,反

应了少阴、阳明,阴阳之气是两相合和的。这个就是滑脉。滑脉的

波动特点,就明浮盛而又沉,沉而又浮盛。这个就说明,少阴之阴

与阳明和合,形成了滑脉。所以脉是滑的。关是主于阳明的,尺是

主于少阴的,现在阳明的脉为沉,这个叫阳中有阴,阳中有阴,阴

阳相得,关自平和,就没有病了。少阴的尺脉,微滑,为阴中有

阳,尺脉自然就平和了。关尺自平,就概括了,阳中有阴,阴中有

阳的特点。这个时候饮食自可,就正常了,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

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阳明微沉,阳中有阴,这是阴阳和合,没

有病,饮食自可。

滑和紧脉。滑者,紧之浮名也。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滑与紧有个分

别,脉来急切有力的,而没有阳和,没有缓和之气的,就是紧

脉,紧脉来的力量很大,弹人手。所以紧脉为寒脉。滑脉,也是浮

盛,来的有力,脉博浮盛而有鼓动之相者谓之滑。翕,为正阳,有

浮盛的样子。浮盛之中忽有沉。所以紧脉与滑脉的分别,紧脉来急

切有力,滑脉来而浮盛,有相同之处。滑脉也就是浮紧,也点象

紧,但是滑脉有沉,紧脉没有翕奄沉这个特点。滑脉,脉来浮盛,

有点紧的特点。所以滑者,紧之浮名也。在浮的这一方面,滑有紧

脉浮而有力的特点。这样一来,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如果滑的

浮盛,有紧的意思,这个就是阴分里有阳血,实指邪气说的,少阴

里有阳热的实邪,为病,一个是股内汗出,一个是是阴下湿也。股

内就是阴股,大腿一个是内侧,一个是外侧。外面是阳面,阳经所

经之地,内侧为阴股,为阴经所经之地。阳加之阴,所以谓之汗,

阴股会出汗,阴下湿,男性阴囊,发潮发湿。

这一条总的来说,有阴阳相和的滑脉,也有阴中阳气太盛的滑脉,

变成湿邪。这个在临床很有体会了。比如妇女之脉,脉见沉,这

是少阴脉,沉是水脉,是肾脉,滑是阳脉,沉滑,就是阴中伏热,

我们就要问:如果有带下,味大的,这个就是少阴藏有湿热之邪。

必须要用黄柏、茯苓、滑石、知母、苦参,清阴分之热,病就好

了。这个还很准,这个有效率,10个见7个。小便黄短,有刺激

症。第二点,男性,见沉滑了,如果腰疼,腿疼,腿胀,问问小

便,会黄、重,太黄,特重,这个就是湿热,是湿热之邪下陷阴

中,必须用黄柏、茯苓、二纱、清热利湿利小便,才能好。这个病

如果当成风寒治了,越治越坏。

成无已注:

同志们可以问了,那沉数不也行吗?沉数可不可以说,带下啊?沉

数,这个例子不合适了。因为滑脉主于痰湿的,所以下面带下也

好,两条腿疼痛也好,常怀湿邪。滑而紧、滑而实,就是阴中有热

邪,此为阴实。所以才发生股内汗出、男子腿疼。阴囊潮湿,一个

人一天得换五次内裤,怎么治也治不好,刺猬皮炒灰,用黄柏,治

就治好了。刺猬是阴兽。

还有,现在温胆汤证,大家都不知道,失眠、口苦、心烦、头晕、

恶心,这个就是火,就是热啊,痰就是阴啊,也是个阴阳相杂的

病,如果心烦、多梦,如果只认为是有火,怎么用黄岑、黄连,怎

么治也治不好,晚上还是睡不好,必须加上半夏、陈皮、生姜,一

去痰,就好了。因为火是属阳的,痰湿是阴邪,把痰去掉了,病就

好了,否则火是去不下去的。所以阴阳有两者依伏之病,单治一

个,是治不好的,必须得抓住病的根底。

40条“问日,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日:假令亡汗、若

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有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

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紧脉主寒,以至于紧脉产生的条件。

紧脉之来,有三个原因,总的来说,都是跟寒邪分不开的,紧主

寒、主痛、主实。寒是根本。

假令亡汗,汗出太多,汗里有阳气,汗出太多,阳气受伤,阳气一

伤,阴气就盛了,就可以促成寒相了。呕吐,伤了伤了胃了。假令

咳者,坐饮冷水,此坐,当因字讲,不是坐着喝冷水。所以才有训

诂学。杜牧有首诗,停车坐爱枫林晚,此坐,也是因的意思。就因

为喝凉水,行寒饮冷再伤肺,水寒之邪伤了肺,水寒上射,肺胃有

寒故咳,故令脉紧。一个是误治,亡汗药吐,是误治,下利,胃虚

冷,也可以出现脉紧。一个是寒,一个阳气虚、正气虚,寒邪盛。

脉紧有三个来源,都可以出现脉紧。

学这个有什么意义呢?知道紧脉所生的原因,临床辩证就有了依据

了。亡汗,越吐是肺里寒,可以出现脉紧。胃虚寒,也可以脉紧。

由于水饮之邪上逆,也可以产生紧脉。临床凭脉辩证时,要考虑这

三个来路,来探索寒邪的来路。

上面讲滑脉,这条讲紧脉,这两个有没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意思?有的。滑者,紧之浮名也,为阴实,下面,就讲紧脉从何

而来。但是滑主热,是阴中伏阳,而紧主寒。

下面这八条,九条,总而言之,是论荣卫强弱,强就是实了,弱就

是虚了,还有一个就是平和。主要讲荣卫盛衰,平和。

原文:“寸口卫气盛,名日高,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日章。

章者,暴泽而光。高章相搏,名日纲。纲者身筋急,脉强直故也。

卫气弱,名日心世木(揲),(揲)者,心中气动迫怯。荣气弱,

名日卑。卑者,心中常自羞愧。揲卑相搏,名日损。损者,五脏六

腑乏气,虚掇故也。卫气和,名日缓。缓者,四肢不能自收。荣气

和,名日迟。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也。缓迟相搏,名日沉。沉

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寸口之脉,为脉之大会,荣卫之气会于寸口。所以要了解荣卫

盛衰、平和,应该在寸口脉处求。高、章,指荣卫有余,气血刚

强,揲卑,指荣卫之气不足,气血为之减损,而少也。缓迟,指荣

卫相和,既不盛也不衰,处理和平的状态,是正常的,这样荣卫抱

困,荣卫之气不浮散了。

卫气太盛,脉也盛。所以名日高,高者高大。荣气盛名日章,章

者章注也。荣是阴血,荣气太盛,就章。高、章,反应了荣卫之气

有余,太盛。高章相搏,名日纲。这个纲,同于刚,刚强有力。荣

卫太盛,人就刚强有力。这个是不是好事呢?不是,是太过了,会

得有余之病,得实证。为什么荣卫太盛呢?那是病邪导致的,卫气

弱,名日揲,是恐怯,不足。荣气弱,名日卑,荣血之气不足,

卑,低下了。揲卑结合名日损,就是减少了,就是不足了,荣卫之

气受到伤害了。这个样子,发病当中,都是荣卫不足的疾病发现。

伤寒论中,荣卫不足,血少故也,桂枝新加汤主之。荣卫是灌溉周

身,荣卫不足,就会周身疼痛,浑身无力。所以损指正气不足而

言。

正常的,卫气和,名日缓,就是舒缓,很正常。荣气和,名日迟,

不快不慢,很徐,这样荣卫相和,名日沉。这样,荣卫抱团了,不

会散了,无太过无不及,脉就沉。沉者荣卫互相结合,能够安静,

不被邪扰。这个就是正常的情况了。

这几条,因为脉,“脉为血脉,气血之先,血。。。。气息应

焉”,脉道就是荣卫之行,荣卫之行而辩见寸口的,就有盛衰、平

和。伤寒表实,脉来浮紧,就是太过了,名日纲表实,头疼、腰

疼。非用麻黄汤发汗不可。桂枝加人参汤,荣气不足,血少了,也

是浑身疼痛,汗后身痛脉沉迟,脉见沉迟,发汗后,脉见沉迟

了。这个疼痛跟伤寒表实的就不一样了,那个是邪气盛,这个是正

气虚,那个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用桂枝加人参汤,来补荣卫气血

的。这个方子很有效。

一个产后流血比较多,浑身疼痛。我一看,浑身疼痛、脉沉迟缓,

舌苔淡,就开了这个汤,吃三付,就好了。伤寒歌括、长沙歌括,

都得背下来,有无穷无尽的好处,记而不忘,就是临床辩证的有力

支持。这些歌,是我那个时候,启蒙学医的时候背的,今年六十八

了,还能上口,受之不尽。现在就不行了,这也不背,那也不背,

怕苦,这个说是要是能学到什么东西,恐怕困难。所以中医要讲究

背,背是基本功。那些老大夫,背原文,倒背如流。

荣卫的平和,要从寸口脉反应出来。

上堂课主要介绍了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时脉与非时之脉的生克关

系。时脉,就是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言的,非时之脉,就是跟时

脉不一样的脉。非时之脉用五行的学说,有生克顺逆的关系。所以

举出了,二月见毛浮之脉,毛是肺,属金,是不好的。举这一个

例子,其他的就可以类推了。夏见沉,秋见洪,都可以类推。这样

的一个诊断,大家是不是有意见呢?能不能这么准确?其说可信不

可信?这个有个前提:这个人要有病,有肝病,脉和病、证是相联

系的,见了这种病,又得了相克之脉,可以推测生克顺逆,是这样

的一个道理。一个的疾病的前提之下,来反应时脉和非时之脉。这

是很重要的,要记住了,要在临床检验。

根据张仲景十券22篇,他的话可以产基本上都是对的。从后汉到现

在,1700年,历代的医家,都异口同音地承认,他的话是兑现的,

都是实事求是的。

第二个内容,脉病人不病,人病脉不病。真脏脉现,人却没有病,

作为医生的怎么判断?或者,这个人有病,但是脉倒不病,还比较

正常,不是见了真脏脉了,这个是结合临床而言的。在临床中确实

有这些情况,所以张仲景就告诉我们,脉病人不病,叫行尸,容易

发生意外之变。因为脉是五脏六府反应最灵敏的方法,如果已经

出现了真脏脉了,这个人还能活得长吗?那么,人病脉不病,面上

的颜色不好看,但是脉不病,比较好,所以五脏之气还存在,根本

还没拨,所以虽困无苦,这个死不了。由此来看,38条,说明脉是

根本,解释了切脉的重要性。可以先知啊。可以先知是有依据的,

不是唯心的。这个据我个人在临床体验,这个还是确实如此。只要

我们细心,凝神于指下,只要看没有胃气了,仔细观察,可以测知

生死。反之,这个病很厉害,人病脉不病,论五脏、四时,都是调

和的,是可治的。

第三个,以寸尺、关,不仅候下中下三焦,也可以候阴阳存亡的问

题。关者有出有入,是阴阳上下交通的交界。阴上交于阳、阳下交

于阴,必须通过交。所以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上不至交,为

阴绝。这个脉就是半截脉了,短了。三部本是相连的,如果寸就在

寸,下而不至于关,到关脉上就没有了,就别说到尺了。或者,尺

脉上不至关,这个脉都不是好的。注意不治这两个字,这个是个

死证。所以我们在切脉的时候要加以注意,阴阳之气绝了,绝者

断也,两者不能接续了,阴阳断绝人岂能生?独阴不生,独阳不

长。所以这两个脉是测生死的。这个要重视,要琢磨,要在思想里

打上一个深刻的烙印,然后才能指导临床实践。

第四,论了一个滑,一个紧。滑为阳而紧为阴,滑主热而紧为寒,

大体上告诉我们了,滑是属于阳属于热的。滑脉的形成,翕奄沉。

翕,只有成无已讲的对。翕是浮盛之相,脉来很浮盛,又忽然又

变沉,一个是代表阳明,一个是代表少阴。所以滑,是阴阳和合之

脉,从先天肾到后天脾胃,而出现滑脉。这里又提出两个让人注意

的:一个是阳明脉微沉,少阴脉微滑。这两个微字很重要。也就是

说,一个是纯阴,一个是正阳,这个和合。阳明浮盛之脉,而有

微沉,加个微字,少阴是沉,但是微微有点滑,这个才叫关尺自

平,饮食自可。这个才是正常的。一有劲,有力量,就是邪气了。

所以脉法,主要是讲是带和缓之相,才不偏盛。如果滑者紧之浮

名,滑而浮盛,而带有紧意了,像浮而紧似的,这种滑,为阴实,

这个主于阴中有伏热了。所以这个紧与微是相对的。少阴脉微滑,

但是不微而紧,阴份的邪气实了。所以滑脉的翕奄沉,都喜欢微,

不喜欢实,不喜欢有劲,否则将有偏盛偏衰。

下面说紧脉,紧脉是有力,但是紧脉是主于寒了,探求其原因举了

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都是寒相。假定肺里寒,可见紧脉;假令

咳者,饮冷水,也是寒;假令下令,胃中虚冷,也是寒。所以才见

脉紧。紧和弦和仲景的时候,是可互用的。所以有些说紧,可能是

就是弦。作为我们读书人,要看论证的前提是什么,来正确理解。

比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心下逆满,心上冲心,脉沉

紧。。。。。这个脉沉紧实际上是脉沉弦。那么怎么知道呢?这个

紧字不敢改,但是体会。实际上,苓桂术甘汤都是弦脉,不是紧

脉。甚至说是,包括这一条,假令咳者,坐饮冷水,这个是不是

弦,弦脉主饮。伤寒论还有纵横,纵横的脉紧,实际上是脉弦,木

克土。总而言之,古代的紧,有时当弦解释。

洪脉反常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从面积一个是力量而言的。脉来头

小,是从面积,脉来小了,不是洪了,反体长了,小是跟大而言

的。另一个脉微是对脉盛而言的,来的微了,所以主病有主外有主

内的。这两个恰恰跟正常的洪脉相反了。洪脉来的有力而汹涌,

很盛。这两个病脉是反覆了。所以才叫病脉。

50条:“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

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

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日强也。”

这一条是承上文而言的,脉来缓和不盛不衰,不大不小,不强不

弱,为荣卫相得,荣卫和谐,无病,所以就主人的身体强健。身体

强健有几个反应,。。。。说出了健康人的表现。

其间商,人有五音,叫宫商角。。,五音发于五脏全于四时,商

音属肺,这个音清越,听得很远。这个是商的音。真正要是讲音,

音韵学,里面有很多的学问。所以这个商,欧阳子做秋声赋,商伤

也,有声自西方来者。秋风吹落叶。

这条有以下几点内容要注意,一个是脉缓而迟,脉不快不慢,不大

不小,不强不弱,这样的脉见于寸口,讲人的阴阳相抱相持,荣卫

气血靠的很紧。这种荣卫和谐,阴阳相抱,必有反应。卫气和,有

一个样,荣气和,另一个样。荣卫相和反应在外,颜色鲜活。古代

的颜,主要是指天庭,如果久病之人,天庭到鼻准明亮,就证明病

要好了。胃气足了。声音响亮、毛发易长,这是卫气好,能够有这

样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就知道卫气好,此卫气之治也。骨髓

生、血脉满,荣气足,阴气盛了,肌肉也坚强了,有劲了,特别显

得有力气。这个样子,此荣气之治也。荣卫都好,所以荣卫俱行,

荣卫的功能正常,是按照生理要求行动的,所以刚柔相得,这样

子,就身体健康而无病了。

这50条是49条的发挥,说明,荣卫相和,脉来迟缓,对于人体,就

是健康者。从这一条,我们就能体会,中医讲荣卫的,荣卫的关系

关系到人的健康,荣卫和谐,人就健康,荣卫不谐,阴阳就不和,

就影响了人体的健康,就出现了疾病。由此可见,荣卫的问题,关

系到人的健康与疾病。所以伤寒论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就是

调和荣卫的。也是告诉我们医生,要调和荣卫、气血、阴阳。这是

个大问题。

51原文:“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

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脾胃邪气强,就要伤脾胃正气。这种伤,邪强伤脾

胃之气,叫自伤。就象以手把刃。

趺阳,是候脾胃之脉的。是候中洲脾胃之气的。趺阳之脉,应该脉

见缓,应该缓而迟,才体现了正常的脉法。现在趺阳不现缓而迟,

而是见脉滑而紧,不是和平之脉,是病脉。主什么病呢?

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滑,胃实,紧脾强。前提是病脉,所以

实强,不是好事,反应了脾胃的实邪。所以滑紧之脉见于趺阳,主

于中焦脾胃之邪气实,邪实必伤本气。就象,用手握着刀刃,结果

必自伤。这是个比喻。坐作之意,既可以坐与起,行与止。这条的

意思是,反应荣卫之气的调和的寸口之脉,应该和缓。这一条是接

着上一条意思,趺阳之脉如果不缓而迟了,变成滑而紧了,就是病

脉了。所以说脾胃的邪气就强了,强实,对人是有害的。这个病

就得自伤其脾胃,伤其本气。所以就象以手握着刀刃似的。

52原文:“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

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这一条的中心,是论关格的脉证特点。关格是一个病名。开头以寸

口脉,见浮大这脉,一个是主正虚,一个是主邪实,就是正虚邪实

的反应。脉浮而大,面积宽阔,在主于邪气实。所以脉浮且大,就

主正虚邪实。这是寸口之脉。

如果浮大这脉单见于一部,单见于尺,尺属阴,浮大,既代表阴

虚,又代表邪盛。阴气虚,而邪气盛,阴气不得上行,而反关于

下,就象门一样,关住了,不通了,所以这个病就叫关。关则不得

小便,小便隆闭。因为肾是管二便的,尺部候肾,肾阴之气被邪气

困扰,所以就得小便不能。若见于寸,寸主阳,则阳气虚而邪气

盛。阳虚邪盛,则阳气不得下行,而反格于上,不得下交于阴。这

样子阳邪被格拒于上,则会吐逆。

这条要和37条脉要对比,那个是阴阳绝而不续,是个死证。这个为

什么不死呢?这条是关格,那个是阴阳之气绝了,不能互相接续。

这个是阴阳之气还能通,但被邪气所关、所格,但是阴阳之气还可

以通,不是阴阳之身本身不能接续,所以不是决死也。

那么关格,在中医上的文献很多。难经、内经上都有。凡是关格,

往往、大多数属于阴阳不和,就会产生致病因素,就会为邪气所

病。这个关格,是本身有邪气,不是因为阴阳自身的问题。这里有

正气虚,邪气盛的病变。因此有指导意义。

如果临床出现了关格,有一证出现,也有两证出现的。或关、或

格、或关格。如果从正气虚邪气实这个原则来辩证诊治还是很长知

识的,也可以说,还能够找出证结之所在: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

邪气实。这一条,如果推而广之,对于许多临床关格之病,还有很

多指导意义。

原文53条:“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

入,名日关格。”

这一条论脾胃阴阳失调,导致关格的脉证。这跟寸口脉浮而大是相

对的。趺阳是中焦脾胃,直接反应了脾胃阴阳不和。

这一条有以下几个内容需要理解:

其一,脾胃病应候趺阳脉。现在趺阳伏而涩。伏,伏而不起,涩,

涩而不流。伏脉推筋找骨寻,比沉还沉。涩,脉来细小而短,往来

困难,短且散。脉伏而涩的,和脾胃的迟缓平和之脉大大不同。是

病脉。意味着,脾胃有病了。脾胃阴阳不和。为病,为什么病?

伏则吐逆。脉沉伏不起,主胃气伏而不宣,属于阳气不宣;涩主脾

气涩而不布,脾气涩滞,所以伏涩分别主阳阴、胃脾,就是说脾胃

的阴阳、气血,不能甫布,所以脾胃的气机不和。所以中焦之气不

和,就是中焦气急壅塞,所以就吐逆而水谷不化。脉伏在于胃,胃

气不利所以就吐逆,脾主运化,运化不利,所以就水谷不化。中焦

之气是很重要,脾这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五脏之气需赖于脾胃

之气,现在脾胃之气不和壅塞,一个是胃气伏而不起,脾气涩而不

流,脏气内结,不但是脾胃之气,其他的脏器也受到影响。这个样

子一来,伏哉吐逆,水谷不化,涩哉食不得入名日关格,。这时脾

胃阴阳失调,所以就出现了关格之证

这个关格,属于中洲,脾胃之气升降不利的关格。食不得入叫做

格,还没有关?还是食不得入就叫关格了?上文是讲正气虚邪气

实,是阴阳上下,这个是脾胃中洲,这样上中下,三焦全说全了。

所以这两条,合起来来体会,上中下三焦之气不和,都可以导致关

格之病变。所以这两条要连在一起来看。上下有吐逆,有小便不

利,叫关格,很好体会。中焦的脾胃阴阳不和,吐逆、食不得入,

就是关格。吐如果是关,食不得入就是格。

原文54“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风气相博,必成隐疹,身体

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

也。”

这一条主要论风邪伤人的变化。和麻风有关系。中医对于癞风,又

叫厉风。这个泄风,就是风邪外泄,从里向外,是张仲景自注句。

第一个问题,是脉浮而大,浮主于风,大为气强,意思是,这个人

受了风了,不是一般的风,而是受了虚邪不正之风。虚邪不正之风

是什么?内经讲,五方风邪伤人为,虚实贼微正,看是从哪个方向

面来。如果受的风是从虚邪之乡而来的,这种风邪就是虚邪不正

之风。比如夏天,属火,南方来的邪,叫正邪,要是北方之邪而

来,这就叫贼邪。我那时候,有太乙九宫。按照生克制化、季节来

说的。

这个人受的虚乡不正之风,伤人很厉害,浮为风虚,大为气强,所

以这个邪气比较强盛。风气相博,那么,风邪与人的正气相博,有

两种情况,第一阶段,叫初期阶段,这种邪风,克于皮肤,比较

轻,就出现隐疹,身体微痒,痒者为泄风。这是轻的。这个病要是

不解,时间长了,就重了,风邪从皮肤入于经脉、血脉,由气分到

血分,由皮肤肌腠到血脉,就成痂癞,形成厉风。那就比隐疹厉害

了。这个叫做厉风。

痂癞,就是现在所说的大麻风。成吾已注:眉少。。。。。

大麻风,是风邪伤到血分了,不是在卫风。由卫到荣再到血,医宗

金鉴有醉仙散,治这个病。岳美中很醉心于这个方子,发表了很多

文章。

痂癞有些故事,一个叫麻风女,乌梢蛇能治风。轻的是风,重的是

风毒,治疗,去风、养血解毒,必要的时候,要补正气。

原文,55条“寸口脉弱而迟,弱为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

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中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这一条,论荣卫虚寒之病,以及证候脉相的特点。这一条荣卫与脾

胃相联,很有意思。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弱近于沉沉而无

力为弱。迟者荣中寒,这里的寒也是当成虚字讲,荣中虚。荣为血

血寒则发热,血虚就能够发热。卫为气,气微者,不足了,心内

饥,但是心里还觉得闷。卫虚为什么会造成心内虚脾胃虚满?因为

荣卫来源于脾胃化生水谷之气,荣卫之气虚,就影响到脾胃虚了,

就导致内虚满闷的证状。这个就是说荣卫与脾胃是有联系的。因

此,荣卫虚衰的疾病,可以联系到脾胃,荣卫阴阳不和,就是脾胃

阴阳不和。所以桂枝汤,是甘温之药,可以调和荣卫、调和气血,

调和脾胃。使脾胃的升降之气得以调和。荣卫所以是后天之阴阳

也,和水谷分不开的,先天阴阳在于水火,后天阴阳在于气血。

在临床的时候,是调和水火,还是调和气血。比如说,张介宾,张

庭。往往侧重于先天之阴阳,在那里治了一大群病。后天脾胃阴

阳,就是李东桓了。治病必法于阴阳,阴阳不能离于先天后天。治

病的时候,要从先天入手,有的时候要从后天入手。张仲景讲的先

后天。6完

张仲景认为,人的荣卫平和了,那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强壮的原

因,一个是阳气长,阴气盛。这一条第50条要和第44、45、46条互

相对比。44条,说卫气弱,名日揲,荣气弱,名日卑,揲卑相博,

名日损。50条,名日强。这个荣卫不足,名日损,损就是减少、丧

失、伤害。总的意思,损是不足了,正气受损了。从这样两条对比

之下,要体会,体会什么呢?人体的荣卫强盛这个人的身体就

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如果这个人荣卫不足了,这个人就是虚

损了,正气不足了,就得虚劳之病了。这就是对于古代、后汉时

期,治虚劳病的一个新的发展。就是看荣卫是强还是弱,如果荣卫

不足了,就是损,就可以出现一些虚劳之病。如果荣卫强,人的

身体就强壮了,就不会发生损的病了。学而不思则惘啊。荣卫的问

题太大了,甚至关系到身体强弱。

第二点,荣卫足了,阴阳也就调和了。所以包括两个方面的物质。

一个就是阳气方面的,一个是阴气方面的作用。所以荣卫的强、不

衰,对于人体的血液骨髓毛发,都出现一个强盛的具体的情况。这

就和我们治疗虚痨病,病有邪气实、正气衰两种情况,对于正气衰

的一方面,有阴虚有阳虚,阴虚、阳虚,如果统在荣卫这两个方

面,阴虚,就是荣虚,阳虚就是卫虚。荣卫概括气血阴阳。

第三点,过去,我们治虚痨病,分的阴阳跟仲景的学说多少有出

入,只是认为肾阴肾阳,六味地黄汤是滋阴的,偏重于肾水这一个

方面,这个认识是比较固定的。阴虚就是肾虚,肾虚就用滋阴的,

六味地黄汤等。从张仲景的荣气虚而血虚,血虚而阴虚,这样的理

论我们体会并不是太深。通过我们学的辨脉法,荣卫不足叫损,荣

气强叫做强,也就是44、50条前后的对比,才发现了,荣卫里是包

括阴阳的,也包括后世的肾阴虚这一个方面。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新

的理论。

张仲景的这种思想不单是个理论的问题,有临床的实践为证,来说

明这一点。何以见之?看看金匮要略,血痹虚痨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虚痨篇一共有九个方子,复方不算,正方一共有九个,这九个

方子里,用桂枝汤,调和荣卫、气血、脾胃的一共有四张方子。第

一个叫黄芪桂枝五物汤、第二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第三个是小建

中汤,第四是个黄芪建中汤。张仲景为什么要血痹虚痨病里9个方

子里有4个是用桂枝汤加减呢?就充分显示出,张仲景以荣卫强而

身体强,荣卫虚而身体损,这个并不是口头的,而是结合临床实践

的。这个临床实践,当然伤寒论里也有,也体现出来了,而要杂病

里也体现出来了。所以能用桂枝汤加减能治虚痨病?比如桂枝龙骨

牡蛎汤,治。。。,小建中汤,治。。。。,黄芪建中汤,

治。。。。。

以前我学血痹虚痨,就有很多的问号。比如,小建中汤治虚痨病,

因为我们知道,小建中汤是温热药,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嘛,

能治一些热相,。。。。。。。,这个不好理解。后来看金匮心

典,似乎明白一点,小建中汤有桂枝汤,桂枝汤能调和阴阳,因为

阴阳不和,所以才有热有寒,阴阳和了,寒热都没了。就达到这么

个程度,但是根本的道理并不是太清楚。以后,我们看了辨脉篇第

二,44条与50条对比,才明白这是个理论的问题。荣卫不足叫做

损。荣卫者,气血也,阴阳也,荣卫虚,不足了,阴阳都虚了,就

出现阴阳俱虚的证候,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张仲景不仅在理论

上,提倡荣卫的重要性,在实践上,尤其是在血虚痨这一篇里,

用了四个以桂枝汤加减的方子,从荣卫入手,来调和气血、阴阳脾

胃,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个法啊。这是个别开生面的问题,是新

的发现啊,但是古老的,过去也发现一点,似懂非懂,现在明白

了。辨脉法里一个强,一个损,颜色、毛发、骨髓、是有具体的情

况的,是客观存在的。然后再结合金匮要略里,九个方子里有四个

方子是以桂枝汤加减的,来体会荣卫的重要性――治虚痨病,要以

补养荣卫为基础,这就是理论的发展。内经里,讲荣卫也是很好

的。。。。。。。。。,说的是很好,但是没有方子,用什么药

啊。所以张仲景是理法方药,是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

第二个问题,荣卫什么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因为荣卫是跟脾胃相联

系的,荣卫是脾胃水谷的精气,所以是内合于脾胃的。因此第55

条,“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虚,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

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把荣卫跟

脾胃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荣卫不足了,脾胃就不足了,脾胃不足

了,脾胃是主升降出入的,是代谢的总的东西,所以就形成了内脏

升降的问题,所以李东桓就根据这个道理,才有补中益气、升阳益

胃,补脾胃泄阴火、升清降浊啊,就是从这个方面发展来的。所以

一个理论大家,有理论有实践,能够提出一个学说出来,李东桓是

个大家,脾胃论、内外伤辨合论,但是突破口就是从这个来的,他

是抓住了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所以才有脾胃论,在脾胃里就把升清

降浊,清浊,清阳不升湿浊下降,这个时候阴火上升土胃,所谓气

虚发热、脾虚发热,他这个不就是有所发展了吗。所以读书,不要

看一条完了,那就没意思了,没内容了。所以要体会古人写书,是

有意义的,是有思想性的,是想通过文字,把作者的学术思想,学

术体系刻画出来。但是由于那个时候写东西不容易,但是你要体

会,作者的精神。这个是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是挂钩的。

如果脾胃阴阳上下不和,而且还有一定的邪气为怪、为病,所以就

会出现脾胃、上下阴阳不和,而有关格之证。这是第三个问题。所

以,我们讲的这几条虽然看着是一条一条的,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的,而且和前面的都发展联系。如果读书学习能达到这样一个境

界,这个书就活了。能够把古人的精神了解透了,才能把他的思想

了解无遣。

这是上次课的主要精神。下面讲新的内容。

56条“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这一条论正虚脉实。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脉

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

趺阳是候脾胃之气、脾胃气盛衰的。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

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当即下利,这个人啊,就腹泻

了。当即,就是必然的。脾胃受寒邪所伤,所以就会腹泻了。下利

了,腹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就

符合这样的规律,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

是为顺的。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紧而有

力,只是个例子,不见紧行不行,见迟而有力,大而有力,都是可

以的。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

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

所以这个病就能治。而且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这一条一共14个字,但是这14个字,起的作用就大了。大家要推理

啊。他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其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正虚

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这个精神

推而大之,在临床上,只要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

还是难治,能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

上烦热。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

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

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

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这个人肝硬化,肚子挺大,尿就是下不来。这时候西医打速尿,尿

下来了,这时候正气虚不虚啊。如果脉比较脉微、沉弱,这就是对

的,如果泻下以后,脉弦而有力,那就不好治,邪气不服。

所以14个字道理明白了,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不论见什么问

题,都有正邪关系的问题,正常的,就好了,不正常的,病就不好

治。事情怕反常,反常,就要认真考虑了。

57条“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这一条,是论胃虚食滞的脉证,脾胃虚而饮食不化滞留于中焦的脉

证。这一条也有意思,中医的术语叫虚中夹实。人的中焦的胃阳之

气,是能消化饮食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他脉弱而缓,弱者

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是,脉弱

了,胃阳不足了,消化无力,这是一个情况。缓者胃气有余,就是

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良,而使食气、谷气,填塞于胃,而不消

化,这种情况叫缓者胃气有余。这个胃气有余跟前面说的阳气不

足,是两个概念。弱者,指胃阳不足而言的。缓者,指胃有停食而

言的。食填太仓,因为胃为水谷之海,所以胃为太仓。所以因为胃

阳不足,消化不力,使饮食在胃里填塞了,就叫食填太仓,不是胃

气有余,是不消化的情况。

前面,弱者、缓者说的是病理,下面说的是症状。由于消化不及,

所以噫而吞酸,噫就中唉气,吞酸就是吐酸水,消化不良的症状。

食谷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胃里有食滞啊,腹气不顺不能下行,所以就出现食腐吞酸,消化不

良的症状。所以这个病,就叫做虚中夹实啊,主要在于虚。虚是胃

气虚,实,有消化不良的问题。通过学习知道这个病,属于食填太

仓,所以我们就不能专门治实证。比如,这个人,食卒不下气填于

膈上,用平胃散加交三仙、参曲、麦芽,用药泄泄,清清里面的食

滞啊,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是虚中夹实,由于胃阳虚、消化不

好而出现的实证,怎么可以完全用消导泻下之药呢?如果这样就是

忘记了胃阳虚这一个主要方面。所以治这个病主要一个方面要温养

胃气,一个方面可以加上一点消导药。就象伤寒论有,“发汗后,

腹胀满者,厚朴半夏生姜人参甘草汤当主之。”发汗后伤了脾气

了,脾虚不运了,有些痰湿邪,厚朴、半夏是消滞满的,但是里面

要加人参甘草,以补脾气。所以这个病也是一样,那个是脾这个是

胃。胃中夹实,有。。。。。于膈上,这个怎么办啊?单纯消导,

单纯补,都是不行的,必须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这样才能达到治疗

虚中夹实的效果。大家想一想,张仲景没给方子,我们能不能给出

个方子?希望大家回去想想。

这个大家看一看,荣卫、脾胃都是有联系的,不是突然出现的,是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时可谈荣卫有的可谈脾胃。读书要把上下

左右看成一个问题来研究。

58条“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

紧相博,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

而虚也。”

这条主要是论胃气虚寒之脉、证,同时涉及到少阴下焦虚寒的问

题。所以这一条有点发展。脾胃病而影响到少阴了。

这条的重点,一个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脉是趺阳,主

于脾胃病。浮为胃气之虚,紧为脾之寒,就是说脾胃虚而有寒邪。

表现在证候上,胃气虚,就胀满,紧为寒,寒主痛,寒邪能凝涩气

血,脾胃有寒所以,肚子就绞痛,比一般疼痛严重。这个人脾胃虚

寒,腹满、疼痛。浮紧相博,肠鸣而转。胃气之虚和脾寒之邪相互

博接了,就是脾胃气虚,而又有寒邪,因此出现了肠鸣而转,肚子

响,肠胃之气转动,转即气动,肠胃之气动。气动有上有下,胃气

动有上逆的,也有胃气下降的。肠呜而转动,偏于下。所以这种虚

寒之邪影响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不能上升,随着膈气下降。膈是在

上,是阳气,肠是在下的,是阴的。所以这种虚寒之邪,不但肠鸣

而使气转,气转向下来,由于中焦脾胃阳气不治,中气下陷,连着

上面的膈气也下来了。那么,中焦脾胃的阳气虚还有寒邪,气又下

陷,到了下焦,影响到少阴。少阴脉不出,这里有两层意思。趺阳

是在脚背上的,少阴是太溪脉,那个就叫太溪。不出这两个字用的

很意思,不出有脉不是绝了,但是出不来,有,但是很沉。为什么

不出?因为下焦的少阴的阳气虚,又被中焦的寒邪所伤,所以少阴

脉不出。少阴脉不出,寒邪下溜于少阴,少阴阳气受伤,其阴肿大

而虚也。这是指男性来说的,阴指前阴,这个肿大,这个虚,是阳

虚有寒的。

所以这一条,中焦有寒,寒气相博而影响于少阴,这个学来很有启

发。在平脉辨证、辩证论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就发

挥这一条。

中焦的寒邪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中焦,要知道中焦之邪有个上逆

和下溜。上逆,就吐逆吐诞沫,胃寒向上来。下溜,中焦之邪下

陷,下利,就和脾有关系了。如果下溜影响到少阴。这个在金匮要

略里有个肾着汤,这一条,实际上是治中焦寒湿的,药有白术、干

姜、茯苓、甘草,是治中焦寒湿的,但为什么叫肾着汤呢?肾是少

阴,着、著,就是说中焦的寒湿,往下来了,下着于肾,所以肾就

受了寒湿之邪了,因此出现了下焦寒湿、腰酸痛。肾着汤的腰疼,

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滋味,似疼非疼,似酸非酸,难受得无法名

状,很特殊。坐着也不好,躺着也不好。中药的药要对了,大药有

大应,小药有小应。效如桴鼓。

一年我到山西,一个妇女,带下特多,带下太多,有白风,有血

风。腰酸特别难受。我就给他用了肾着汤,干姜、白术特多,两副

药,就好了。不是只觉得寒凉,有的还有潮湿,阴囊阴股,往外潮

湿,有这个病症特点。所以有很多的阴囊潮湿,象坐在水里一样。

所以从此证的道理就明白了。从肾着汤来体会这一条,这个道理就

明白了。寒邪由于脾虚、由于肾阳气虚,从中焦到下焦,膈气乃

下,所以下焦也随之虚寒。如果说,这个是属于胃,肾着汤就属于

脾。所以张仲景这几部书要融会贯通,收获就会更大一些。

这一条在说明,脾胃之病不是孤立的,可以影响肾,影响到下焦少

阴脉不出,可以由中焦到下焦,影响到少阴的阳气虚衰。

59条“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

将,三焦无所仰,身体卑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

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

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荣卫之气在这条,又有新的发展。

这一条的重点,论荣卫之病脉,和荣卫之病影响三焦失调的理论。

所以荣卫不仅影响到脾胃而且影响到三焦,这里头有几个字要解释

一下。逮,有两个音,一个是带,一个是的。涩者荣气不逮,不逮

是不及。荣卫不能相将,将,当作共字讲、互助讲。三焦无所仰,

仰字当仰仗讲。荣卫之气不能互助了,所以三焦之气就没有仰赖

了。恶寒数欠,欠,呵欠,欠气。三焦不归其部,归,至,到。

现在解释一下这条的重点。头一个是寸口之脉,寸口之脉是候荣卫

的,太溪之脉是候少阴的,趺阳是候脾胃的。

寸口之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这一条不讲大家

都能明白。寸口脉微而涩,反应了荣卫之行,受到了阻碍。这个阻

碍,一个微一个涩,微是正气不足,涩,涩滞了,流通不得,跟虚

是有关系的,所以脉微而涩。这是一个情况。是第一点。

由于荣卫虚衰,荣卫不相将,不能互相帮助,说明荣卫之气虚衰

了,成为一个整体的东西了,这就说明荣卫有病了,虚了,就会使

三焦之气就没有仰赖了。意在言外,三焦之气得借荣卫之气的滋

养,才有力。三焦一无所仰,所以身体卑而不仁。不仁,就是身体

有点不用的意思了,包括身体麻木,没有知觉,肢体的运动有了障

碍,意思很广。腠理是三焦通汇圆真之处。三焦之气虚衰了,无所

仰了,三焦这气不布,身体的皮肤腠理,肢体就会受到了影响,所

以身体卑而不仁。

第三个问题,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荣主血,荣气不足,血不

足,所以身体病的很厉害,叫烦疼。张仲景用字有规律,凡是肢体

的疼,就用疼,只要是肚子里的疼,就用痛字。所以烦疼,就是疼

的很厉害。口难言,就是说话不利。这跟心有关系。心主血脉,荣

气不足,血就少了,心主言,心受影响。难言还是能说,但是说话

比较困难。现在我们临床上看病也有人能说话,但不流利。荣气不

足,血不能荣养四肢百害,且不养心,口就难言。

第四个问题,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卫属阳,阳气虚,不能卫

外,所以恶寒,虚了,就频数打呵欠,打呵欠就是引阳外出。实际

上是阳气不足的现象,

最后又说到三焦的问题,三焦不归其部。荣卫俱虚了,三焦必受影

响。如果分一分呢,三焦之气各有所治,现在三焦无所仰了,所以

三焦就不归其部了,发挥他的作用。分而言之,上焦不归者,中焦

不归者,不能消谷饮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三焦的气机都有生理

作用,这个生理作用可以作一个概括来讲。上焦之气是传化的作

用,中焦是腐化,下焦是气化。所以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之气不归

其部,在传化食物的作用就受到影响,传化不利,所以噫而想酢

吞,噫就是嗳气,酢就是吞酸。上焦之气是来于中焦的,传化不

利,反应了中焦消化不良的症状。中焦之气不治了,胃气腐化水谷

的能力就衰退了,不能消化水谷了,腹满的症状就出现了,上中焦

实际上都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传化,是从上而来的叫传化,中焦不

能腐化,下焦不能气化了,则遗溲。因为肾气不能约束膀胱了,所

以就遗尿遗矢了。

由此可见,荣卫之气不但影响脾胃,可以出现脾胃的疾患,脾胃的

病又可以影响到少阴为病,而且现在,荣卫不足,还可以使三焦之

气无气依赖,而有上焦不能传化、中焦不能腐化、下焦不能气化的

症状。所以荣卫的变化,荣卫的气衰,可以使三焦不治。这是仲景

学说的又一大特点。

过去我们读难经,难经所说三焦是别使,三焦连于肾,是通肾阳之

气的,肾阳之气因为三焦而流通于周身,是讲命门真火的,这方面

讲的很多。到了后世的张景岳等,所谓真阴真阳论,以肾为大宝

的,都是这样的一个学说,在中医里影响很大。三焦之气来源于肾

气,在临床指导阵地很大,专讲大宝论肾阳的,也是内经上少阳属

肾,少阳指手少阳三焦经,上联于肺,故将两脏。这是一个学说。

对于荣卫和三焦的影响,就是张仲景,明白地提出了荣卫虚,三焦

无所养,是从后天来讲荣卫与三焦的关系。但是这一支,不敌命门

真火这一支。这个是比较古老的。所以能过辨脉法的学习,开拓了

我们的眼界。从一个肾气与三焦一个学说,变成了荣卫与三焦两个

学说。三焦不仅于先天有关系,与后天脾胃荣卫阴阳也是相当有关

系的。

从荣卫的开始、发展、结合于脏腑,再到三焦,张仲景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层层深化,把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古人

读书的时候,有拍案叫绝,心花怒放。当我们看到三焦与荣卫的关

系,过去是闻所未闻啊,这样来看,清朝的三焦辩证、荣卫气血辩

证,是相通的,它的来龙去脉,看看叶天士、吴鞠通他们对于经典

著作是研究有术的,是有其渊源的,有其师承的。

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理论上的空白。

60条“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这一条论脾胃之脉以测证,然后知其顺逆之变。

上面讲荣卫,下面就是脾胃,所以荣卫脾胃是互相吸引的。趺阳脉

沉而数,沉为在里,趺阳脉沉,为实,是里实,脾胃内实。数,主

热,热才消谷。点明了脾胃有实热,所以才消谷善饥,这个叫顺,

这是对的,是脉证相符的,没有矛盾,是应该的。但是紧者病难

治。如果脾胃的脉出现了紧脉,这个紧有弦的意思,古人紧与弦有

互相假借的意思。苓桂术甘汤的紧就是弦。脾胃有了病了,又出现

了木脉,出现各种症候且不论,脾胃之脉出现弦脉,可以肯定是木

来克土,从纵横顺逆来看,是纵,是相克之脉,是逆。脉沉而数,

消谷善饥是顺,如果脾胃之病在趺阳之脉出现弦紧之脉,就是逆,

是不符合病的正常的情理的。是相克之相,所以病难治。

当医生,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预先就料到这个病就不好治。学了

这个了,就是要就是论事啊。这个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脾胃病

在临床上很多,脾胃病就是怕见弦紧之脉,是肝木克脾土之相。

这个还很有意思。比如现在肝病很多,一个人出现了脾胃病了,心

下痞闷,吃东西消化不好,大便稀,但脉见弦,治的时候一方面疏

肝理气,一方面补养脾胃,治的也很对头。我现在有一个病人,西

医说他的脾、胰有癌变的意思,我给看了二年多了,就用小柴胡汤

一个方子,大概几百副药了,以前脉弦,弦的厉害,逐渐变滑了,

现在脉弦而软了,劲不是很有劲了,弦脉在变,不弦了,所以大便

逐渐变好,面色发红,病就向愈了。所以邵康节说,知机其神乎?

所以当医生的,一看到脉证,就要知道未来,知道怎么变,微妙在

脉,不可不查。所以知道义理,来推广,就不是一脉一证的问题,

而是成了准则的问题了。

61“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

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枯槁而

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荣卫不足色脉之诊。趺阳完了就寸口了。太溪候

肾。寸口候五脏六腑之气,但是是脉回太渊,肺朝百脉,是以肺为

本的。肺、脾、肾,各有其脉。寸口候肺,这就是仲景的脉法。如

果寸口脉来微而涩,微,卫气衰,涩,荣气不足。荣卫之气不足

了,有一个反应,在脉,脉微而涩,一个是在色,卫气不足面色

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有个关系,荣主血,

主里,犹树之根,卫行脉外,故似叶。荣卫是树,荣卫是相交,荣

卫俱微,则根叶枯槁,没有滋养的,树就干死了。在人,则寒栗、

咳逆、唾腥、吐涎沫也。寒栗,心寒为栗,从心里发凉。寸口属

肺,这就是肺气虚寒、津液不布不足之相。上一节讲到荣卫气衰,

影响到下焦的肾气虚。现在论寸口荣卫气血不足,肺气虚,阳气虚

就寒栗、咳逆,气血虚,不能敷布津液,吐腥,腥,是不是有点带

血意思啊。还吐涎沫。上焦虚寒,肺气虚寒。一个荣卫的问题,可

以影响到三焦,也可以影响到肺气,还可以影响到肾气。

荣卫这个理论,推而广之,大而化之,不可轻视。荣卫对于三焦六

腑五脏,无所不包。

这一条同时补充了色诊,是望而知之。色脉之诊,色脉要相合。8



今天讲第62条,文章的层次一个是讲寸口一个讲趺阳,寸口辨荣

卫,趺阳辨脾胃。这就是说荣卫和脾胃是有直接关系的。也可以

说,荣卫是标,脾胃是本。认为到这样的文章的章法,我们学起

来,就感觉有兴趣、有意义、有启发。

62条“趺阳脉浮而芤,浮者胃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

甲错,浮芤相搏,寒气微衰,四属断绝。四属者,皮、肉、脂、

髓。俱竭,宗气则衰矣。

这一条的内容就是从趺阳部位的脾胃之脉的不足,而影响荣卫、宗

气的不足。显示了,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要意义。

我们讲了荣卫、脾胃讲了很多内容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脾胃跟气

血、荣卫、三焦、少阴肾气、肺都有关系。

这一条讲的范围就更广了。脾胃虚衰,可以使荣卫虚衰,荣卫虚

衰,可以使体瘦肌肤甲错,还可以使宗气虚衰,四属断绝。以反应

脾胃之气的重要意义。

卫和荣,卫是水谷精微之悍气者也,就是剽悍滑疾,行于脉外,很

有劲,跑的很快。荣是水谷之精气,藏于脉中。这两个气一个在脉

外一个在脉内,此二气都秉受于胃,可以说脾胃胃为荣卫之母、之

源。现在,趺阳之脉脉浮而芤,实际上就是芤脉,浮大而空为芤,

为亡血之脉,轻取有,往下按就中空了,边有中空方为芤。趺阳脉

浮而中空,反应了脾胃之气的虚微,所以才见芤。脾胃虚微了,荣

卫就无所秉受了,荣卫一衰,就不能够充养于周身,所以人见消

瘦,血减而瘦。所以身体瘦与荣卫虚是有关系的。另外,荣卫不能

充养于肌肉,肌肉又叫肌腠,是荣卫之气、三焦之气温煦、充养的

地带。现在荣卫虚了,卫是气,荣是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

血不能濡养,肌肤甲错。甲错,就是皮肤粗糙不泣润泽了,有角

质,这是轻的,重的,就是起鳞。所以鱼鳞病当在此条里求。

宗气,什么叫宗气呢?就是水谷之精微,上聚于胸中,以灌心脉之

气,就叫宗气,在胸中两乳之间,是膻中。所以说宗气,是水谷精

微之气汇聚的地方。为什么汇聚于胸中呢?人受气于天,秉气于

地,水谷就是从地上来的,受气于天,就是呼吸,就是因为呼吸所

以才和水谷之气相结合,天、地之气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人所

用。所以水谷之气上聚于胸中。现在脾胃气衰,脾胃之气不足,聚

于心中之气就不足了,所以宗气就衰微了。

宗气不足,问题就多了。最明显的,因为脾胃主于四肢,脾胃之所

以主于四肢,要借赖于宗气,宗气衰了,那四肢就无所主了。为什

么脾主四肢?不要简单地单方面来考虑,要辩证。因为四肢是个劳

动的器官,人的活动全在四肢,劳动就需要大量的水谷精微之气支

持他。所以脾胃之气支持他,所以人才能劳动。一般则这么讲。在

这样的前提之下,反过来说,脾胃为仓禀之官,既然是管饮食的,

就有代谢的作用,精者为人所用,糟粕排出体外,有这样的作用。

所以脾胃的代谢,对于水谷的消化吸收,也要通过四肢的活动,才

能消化,才能吸收,很好地完成新陈代谢。讲脾胃主四肢,要从这

两个方面来讲。所以现在提倡运动,就能多吃饭,脾胃就好。脾主

四肢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四肢帮助脾消化。肝藏血,肝是藏血

的,但是血又是能养肝,如果不能养肝,又是另一个问题。不要讲

单方面,要讲辩证的。

宗气虚了,宗气是推动血脉、推动心脏,灌心脉嘛,宗气虚衰了,

脾胃之气就虚了,脾胃气虚,就不能灌四肢,四肢之气无所秉了,

四属断绝,这个人就懈怠了,无力了,严重的手脚发凉。

通过这一条,把脾胃之气、荣卫之气、宗气三者拉在一起了,反应

了三者的关系。在临床,从辩证诊治、从理论到实践,给我们一个

很大的支持、启发。比如心脏病,心悸、早博,这些病是客观存在

的,怎么治?这些年,我总结出一条,就是吃人参。人参为什么管

用?人参这个药,就是能补脾胃之气、补宗气,就能使宗气灌心

脉。补中益气汤,就是用人参补心脉。这就反应出来,脾胃之气、

荣卫、宗气的关系,联系性。所以张仲景在调和荣卫的桂枝汤里阳

光三叠:一个是加人参,一个是加附子,一个去甘草加黄芪叫黄芪

五物汤。很意思。很符合这一条的精神。

63条,“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

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日血崩。”

这条更有意思了。这一条也论荣卫的,荣卫和三焦、血崩之间的关

系。

这一条里要明白方法。因为汉朝有很多倒装句。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这是主笔。缓者胃气

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这个是宾笔。宾笔是陪衬主笔的重要性

的。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是点睛的笔法。

这三种笔法明白了,其他的就好解释了。

寸口这脉是讲荣卫的,趺阳之脉是讲脾胃的。张仲景先以寸口论胃

所之虚,所以叫微者胃气之疏,微是轻微了,脉无力了,三部无力

按之怯小,似有似无,微是卫气疏了,疏是稀疏,不厚了不密了,

卫者卫外而卫固也,是保护体表、肌腠的,气应该比较密,很密致

地,才能主表。现在脉微了,说明卫气不足了,卫气就疏了,就不

是很密致,不足了。疏者其肤空。这是主笔。

再说宾笔,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如果属于胃气实,脾

胃不虚,脉就不微,而见缓,这个和疏就不一样了。所以是宾笔,

来陪衬主笔的,是对比的。来突出胃气疏。这样来看,脾胃对于荣

卫是很重要的。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卫是来于脾胃的水

谷的。既然胃气疏了,脾胃之气就不足了,意在言外。荣盛则其肤

必空,三焦绝经,名日血崩。这里的荣盛,不是指荣气实讲,不是

这个意思。这个荣盛,指的荣气有病了,而使荣卫不和,荣卫气血

阴阳本是相将而行,互助的。现在荣卫不和,必有原因啊,如果是

荣里有邪了,而使荣卫不各,荣有病不能支援卫气,则其卫气必空

疏,就不致密,不能固体表了。荣卫不相将,卫气空疏了,必然使

三焦不为所养,不归其部,三焦绝经,三焦有三焦经。这绝,在这

里应该当“行而无资日乏,居而无资日绝”讲。为什么呢?行而无

资,但家里有钱,只是暂时的手头不宽裕了,但是在家里没有钱,

就是真没钱。这里三焦绝经,认为三焦之气与荣卫的关系的问题。

三焦的资,能够营养的能量等,是来源于荣卫的,所以三焦也就绝

乏了,就象居而无资了。绝经,就是三焦经的气也绝了,这个样

子,荣卫之气虚,三焦之气虚,同时荣中有邪,将会有血崩之变。

血崩之变是发于前还是发于后?是在三焦绝经前发生的,还是在后

发生的?我认为两个都有可能,即可见前又可见后。发于前,必然

有荣不和,三焦不利;血崩了,也可见荣卫不和,三焦不利。

64条,“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博,则为短

气。”

这一条,是论脾胃虚寒之变,而变为短气。这里头,应取其义,而

不记其形。什么道理呢?趺阳脉微而紧,脉微而紧不能同见,这是

相矛盾的,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所以就不要取其形了。所以成无

已很有头脑的,他的注解是“中虚气缓,气之短也”。避实就虚,

而不提微紧。因为不好提。

紧则为寒,是说脾胃中洲而有寒,微则为虚,还是说中焦气虚。虚

者脾胃正气虚,寒则为有寒邪,虚寒相博,则这个人宗气不足,出

现短气。这是两太阴病――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脾胃虚寒,肺就

虚寒。不但是气短,下利啊、不欲饮食,也可以出现的。这个是说

明,中焦脾胃虚寒的病理的变化。

所以趺阳脉微而紧,虚寒可同见,但脉不会同见。

65“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这个是少阴阴阳两虚的脉证。少阴脉,一般是说太溪脉。伤寒教研

室过去有个陈老,陈慎吾。寸关尺,关代趺阳,尺代太溪。但是按

照平脉法,太溪主少阴。

少阴脉阴阳两虚,见一不足之脉了,一个是弱,一个是涩。沉而

力叫弱,来利不利叫涩,往来难短且散。弱者,主阴虚,不能配

阳,阴不敌阳,微微地有点发烦,阴气虚不能配阳,阳动故微烦。

涩者,是阴阳气虚而气涩,阴阳都虚,脉道不利,所以可以出现厥

逆,手脚发凉,阳气不达于四肢。

66“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这一条是论脾气不得升降的脉证。

趺阳脉,属于脾胃,脉不出,脉很沉微,但不是绝了,还是脉

的。为什么脉不出呢?因为脾气衰微,脾气虚了,脾气就不能升清

降浊,不能上下。脾能上下,所以才能新陈代谢,才能运化水谷,

才能把水谷之精气布达于周身。现在脾气已经很不足了,所以就不

能生荣卫了。这个样子,身冷肤硬。脾气不能升降,荣卫无所秉,

荣卫之气血,不能温煦周身,温养肤腠。

总而言之,有的由荣卫虚衰推论到脾胃的虚衰,也有从脾胃论到荣

卫虚衰,来发挥在临床上,要分清是由荣卫引起的脾胃还是脾胃引

起的荣卫不和,值得注意。

67“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迫,上入胸膈,宗气

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

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

神使也。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

这一条,论少阴脉,少阴脉不至了,趺阳脉不出,少阴脉不至,

是对帐,一个是论先天肾,另一个是论后天脾胃的。这条就是论少

阴脉不至而形成尸厥的脉证、治法。

尸厥不是行尸。古代里学有这要样的名称。

太阴脉不至,是肾脉,是有脉但未绝,或者是脉很沉很沉,很不明

显。少阴脉不至,肾气微,而精血不足。精血少了,肾气衰微了,

属于虚证。少阴有一个特点,少阴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

根器。在下焦,有蜇藏的作用。少阴是阴,藏的是阳,阴中有阳,

水中有火。这个阳是在阴里,不但要藏,还要封,不能随便出来。

出来就是戴阳、格阳,就危险了。

肾主蜇,惊蜇,指小生物深入到土层最深入,不动了,但是有生命

的。但是到春天,一打雷,就又出来了。肾为什么叫蜇呢?中医认

为,男子的肾是有生育能力的,和精子、精血是不一样的,所以要

封藏的,很重要的东西才叫精,人所藏的、最好的东西、最重要的

物质、能生人的,要封藏,谁能封藏呢?只有肾。

所以肾有潜藏的力量,因此,肾里的阳,叫龙归大海,大海中藏有

火光。所以人的阳气蜇藏于肾的,才是封藏之本。

现在有病了,肾气虚,少精血了,就影响到蜇藏了,阴不能潜阳,

水不藏火,阳气就上奔,奔是很有力的,从底上向上上气的,力量

很大。气上冲心、撞心是有区别的。促迫,形容跑的太快,很疾,

由下而上就上于胸膈。胸中有宗气,宗气遇上奔之虚阳之阳气,阻

止宗气的运行,阻挠宗气的功能,宗气就会凝聚,宗气是灌溉心脉

推动血脉的,宗气一聚,所以就血结于心下,气血就不行了。这是

影响,是病理的影响。影响的实质是寒,因为下焦虚寒之气使得阳

无根,形成无根之阳,被阴寒隔拒于上的阳气,所以周身被阴寒笼

罩,所以宗气反聚,血结于心下。先天的肾阳,是阴阳之根,后天

地阴阳为水谷之阴阳是气血之阴阳,要听便于肾阴阳,所以肾阴阳

不和,肾阳衰了,膻中的阳气就聚了。

阳所退下,热归阴股。阳气有上有下,阳气上行极而必下,就叫阳

气退下。阳气退下时有什么样的病变?阴股间热,阳气从胸膈退

下,就退到大脚里面,阴股间热。阴股属阴,退下阳气与阴相动,

就会使人推动知觉,什么丧失神识。这个属于阳气虚而阴气盛,阳

气被逼而上至胸膈,使宗气反聚血结心下,上行而极,阳气退下,

下至阴股,又因阴股之地阴盛,阳与阴博,想回回不去,与阴相

动,形成无家可归的游子,虚阳之气与阴寒之邪动搏动,就发生了

失去知觉、丧失神识,就形成了尸厥。

尸厥,主要是阴阳气血逆乱,少阴之阴阳之气互相格拒。这很危

险。应当急救,不急救,这个人就可能死亡了。张仲景在平脉篇没

有治法,只有这条,有治法:当刺期门,以活血,刺巨阙以疏通聚

结之宗气。这个病就活了,然后再吃药,再治疗。

尸厥是古代的病名,这个病在诊断上很容易被判断为死,实际上没

死。虽然是没死,但是这个病也是很严重了。所以应当急救,治慢

了,也容易发生危险的。刺期门巨阙是急救的方法。

这两个穴,期门是肝经的木穴。热入血室,就有刺期门之法。所以

刺期门,是肝的木穴,肝主血,刺能疏导血脉。巨阙是任脉穴,与

期门穴相平,巨阙偏于里,刺能行气。

总而言之,是少阴之气阴阳不和,使阳奔于上,不归根,本身是寒

证,阳证是假相。所以而使气血凝滞,这个气血是胸中之气血,就

造成尸厥了。张仲景最佩服的就是扁鹊的,在其序里有说过。

所以古代医学,有急救之法,现在的急救都失传了。中医的急救之

法,很绝,什么病有什么急救之法。隔阳病有隔阳病之法。现在形

成了,中医只能四平八稳看大方脉了。医学就怕失传,不传也叫

绝。所以反过来说,中医没有急救之法,是不正确的。

那么这些条,51、69条只有这一个治法,虽说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按照平脉辨脉是没有的,但这条是急救的。所以当医生还得会针

灸,针灸确能治病,有的时候,针灸不在汤液之下。张仲景治重要

的病,都是先针而后药。

第二,是真得讲脏腑经络,现在人都说什么六经非经论,什么太阳

不是太阳,那是错的,不是搞中医的。太阳经就是能解表。

所以针灸,是中医一大优势,现在日本人在追。实际上,还是在中

国的中医。所以大家得努力。不努力就被人超过了。

66条“寸口脉微,迟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

也。”

这条以尺寸的阴阳之脉来辨阴阳存亡之法。寸脉与尺脉相比较。

寸脉微,寸属阳,关前为寸,阳气虚微。尺脉紧,也可以叫弦,主

阴寒之气盛。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盛,这样就造成了,阴阳的盛

衰,阳不摄阴,所以就多汗,就虚损多汗,不是一般的汗是很多的

汗。这样子就知道了,阴有余了,绝不见阳也,此“绝”有绝对、

断绝的意思,而不见阳,是阳亡了。这个样子,就是纯阴而无阳

之症。阳亡在汗出,阳不能摄阴,意思着阴盛阳亡了,是个死证。

脉法里,有寸尺,还有寸尺的对比的问题。金匮要略里胸痹,胸痹

心痛,也是寸微而尺弦,胸中阳虚,而阴寒气盛,胸痛彻心,心痛

彻背。实际上,寸脉与尺脉有时候是不一样。左手与右手的脉也不

一样。所以微细在脉不可不查。脉有七种诊法:上下左右浮中沉。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67条“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

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

而栗也。”

这一条的主要意思,是讲平脉辩证。第二个意思是脾胃虚寒之证。

郁冒不仁?不仁,是失去知觉。郁冒,就是昏冒,头目昏冒。证状

来说,就是头目昏冒,失去知觉。

诸字,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发语词,没有多大意思。一个是当作大

凡,凡是。一般当成发语词,医宗金鉴就当成凡是。

寸口诸微,主阳气虚,微者薄也,为亡阳,当丢失阳气讲。诸软

脉,濡软无力,为亡血的脉相。诸弱,弱脉,血虚,是沉而无力,

是阴虚,阴血虚,阳气易动,容易发热,是阴虚发热。诸紧,紧有

三个病,一个是讲寒,因为有寒所以二又主痛,三主实,凡是寒邪

为病,都见紧脉。诸乘寒者,则为厥。要是为寒邪所乘的,乘者所

加,寒邪加于人的阳气,而使手中厥冷。脉微细,在手中厥冷,是

阳气虚,阳虚不达于四肢。脉紧,手足厥冷这个叫诸乘寒者,寒邪

太盛伤阳。所以伤寒论里少阴病篇脉微、脉紧都可以出现手中厥

冷,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寒邪盛。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伤了

阳气了,阳气受伤,气血都受寒,外边手足厥冷了,阳气和气血

虚,不能行于上,达于四肢,如果不能上升于头目,而郁冒,甚则

不仁,失去知觉。这个都说明寒邪的势力太强盛。这是一个层次。

下面就谈脾胃了。人身的气血,是从脾胃的水谷精气而来的。如果

说,胃里没有谷气了,胃就不能上输水谷之精气于脾,脾无东西可

运,脾就涩滞不通。在这样情况之下,不但是是脾气不通,水谷之

气不能内归于心,心无所养,而脉无所荣,所以就口急不能言。谷

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肺,肺气不足,上焦开发,宣发五味,所以心里

发凉,浑身发抖。这主要是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脾、心肺,皆因胃

无谷气而致。

此二者有什么关系?因为他所讲的,亡阳、亡血、伤了阳气了,这

都是和脾胃、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有关系的。所以荣卫、气

血、虚寒。脾胃之气就虚寒,脾胃之气虚寒,五脏六腑之气也就虚

寒了,不再是一脏一腑的问题。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10完

所以我认为荣卫气血脾胃,说的已经到家了,比其他的其余要入

木三分。所以我们把这么的知识,学到手中,体会太阳病篇第十二

条桂枝汤,何云魁说,滋阴和阳,为众方这魁。作为第一张方了放

在前,意义很深。

68“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脉,很重要。

脉得有胃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则死。

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

本。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濡弱和缓的脉就是有胃气

的脉。

所以问“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十一头,就是十一个。濡弱之脉

为有胃气之脉,适应于十一脏。这十一个器官都得要有胃气,脉都

得见有濡弱之脉。平脉篇快要结束了,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

本。脉有胃神根,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

玄学。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有隋性,但在学习时得研究,得体会,下

功夫,人得会学习,但要时习之。在临床实践,就得实践。

所以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辟如雄黄外

包白丝。所以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生脉,就是有胃气则

生。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

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日行尸。

所以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腑为阳,脏为阳,这个关系就是生克制

化,但是在这些问题,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如果有胃气就好。

没有就不好。所以脉以胃气为根。

所以渚濡弱,可以识十一脏的脉气。

69“问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日:诸阳浮数为乘腑,诸

阳迟涩为乘脏也。”

这一条,论病邪乘脏乘腑的问题,从脉法上加以说明。

这一条,跟五脏六腑十一头是边续而言的。因为五脏六腑有相乘之

力。病在脏腑之间谁加于谁?

诸阳浮数,是阳脉,故入腑,诸阴迟涩,是阴脉,故入脏。

邪气是加于六腑还是五脏,要从脉的阴阳上看。阳脉主阳,邪加在

六腑,阴脉主阴,邪加在五脏。这是其一。

也有,六腑之病脉可见阴之迟等,五脏之病脉可见阳之数,这种情

况也是有的。这个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脏,五脏之邪加于六

腑,这又是另一个情况。所以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阳邪加于六腑是

见阳脉,阴邪加于五脏是见阴脉,这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邪加于六

腑,六腑之邪加于五脏是另一个情况。

但是,脉分阴阳、分寒热、虚实,可以类推,我们不是讲柯云伯的

五个看法,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这一条,是在十一头后面,有

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乘脏、乘腑,腑邪乘脏、脏邪乘

腑,但是要以有胃气为生,为顺,无胃气就为逆,就危险。

这两条讲五脏六腑为发病核心,核心在脉法上,脉应见有胃气的特

点,来判断病的顺逆吉凶。

平脉法就介绍完了。平脉法多,比辨脉法内容多,且有些发展。现

在我们就做一个小结。小结不是流水帐。主要我们要把平脉法的几

个重点问题提出来,在研究中,有所侧重。

平脉篇是在辨脉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总论、个论。

在总论上,平脉提出了脉的生理、部位、状态、适时之脉,五脏的

平脉,以及诊法上的色脉合参等都加以叙述,是指导个论的。

个论里,主要有15个问题,一个是论脉与气息的关系,呼吸者脉之

头也。当医生的临切脉,是凭我们的呼吸。现在有人说了,张仲景

那时没有手表,没办法讲呼吸,现在有表了就另呼吸了。但是中医

的特点必需讲呼吸,因为脉与呼吸是相通,有呼吸脉有来去,来者

为阴,去者为阴,是来的快还是去的快啊,如果拿表,来去虚实就

没法看了。所以脉是讲呼吸,就有来去的问题,脉来有快、有

慢,脉去有快、有慢。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是门学问。古

人说常以平旦诊病人,这时人的精力旺盛,才能体查脉相。一是脉

随呼吸而至,有呼吸脉就有来去,就有盛衰。

二,脉有举按之法,浮中沉,举按寻,考量指头的力量。这个是做

什么呢?举按寻候五脏之气的,一个候表里阴阳的,一个是候五脏

之法。连这个都不会还当什么中医啊。

三.根脉的重要性。讲尺脉,尺为根,少阴为阴阳之根。如果说浮

中沉是候五脏,脉的两尺,太溪脉就是关乎人的生死。前面的三个

是脉学的基本功,呼吸结合,是测脉的来去盛衰;举按寻是候五脏

之气;寸关尺要以尺这根。这三点是最基本的。

四、讲脉的纵横顺逆,讲脉的关系。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也就

是在以阴阳为纲以五行学说来讲脉之间的联系,来反应联系中的生

克制化的,适时之脉、五脏之脉都是以五行来联系的,从而有纵横

顺逆之变

五、论六种残贼之脉,能为人病,也是经常遇到的,要引起我们注

意,要很好体会。弦滑浮紧沉涩

六、论适时的平脉,和无胃气的死脉。非时之脉,就有生克制化的

问题,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要和纵横顺逆、五行联系结合起来,以

判决死、生、疾病。所以脉有三种作用。如果光看病不知生死,是

盲目的看。

七、论生死之争,一个是没有胃气,一个是阳绝。

八论行尸之脉,内虚之脉,是不同的,一个是有胃气,一个是无胃

气。所以刻画了病脉、生脉、死脉。时时刻刻,要与病、生死联系

起来。

九、论阴中伏阳之变,少阴微滑,尺微滑,阴里有热。

十,在此之后,以荣卫强弱论人体的气血脾胃、三焦之气的影响,

其中双穿插了荣卫、趺阳、太溪的关系。总的来说,荣卫、脾胃占

的比重大一些。荣卫的影响在这里说的比较全面。所以有三个关

系:荣卫与三焦、脾胃、五脏、整体。

总体来看,脾胃之脉为根本,无论脉如何变化,但是提出了,濡弱

为脉之十一头。

以上就是平脉法的内核,主要的东西。学了这一篇,要解决什么问

题,学了什么问题,要心中有数。

讲新的内容。现在讲伤寒例。

为什么第一要讲脉呢?因为脉是指导辩证的,脉是诊法。诊法是手

段,通过诊法达到辩证。所以仲景在第一新卷讲脉法。今天讲伤寒

例,这就涉及到伤寒杂病论的实质的问题。伤寒,从伤寒例包括两

个内容,一个是狭义的,冬天,十、十一、十二月,寒气伤人,为

正气伤寒,二包括了广义的伤寒,凡是外感、疾性发热病都叫伤

寒。同时,这本书,是强调伏邪的。有即发的,不即发的。即发

的,是伤寒,不即发的,适时而发。伏邪的病,也是由伤寒而来

的,也属于伤寒之内,是广义的伤寒。总而言之,伤寒例的伤寒是

广泛的,有正令伤寒,也有疾行热病在内,是一个综合的论述。

为什么叫伤寒例呢?例,是准则的意思,是模仿学习的准则。学伤

寒,研究伤寒,要以这部份内容作为准则。所以叫伤寒例。

这一篇是讲外感病,就跟天之六气,四时、五行要发生联系。外感

病,就有风寒暑湿燥火,春夏秋冬,就有跟自然界的气候有关。

第一条,“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

冽,此则为四时正气之序也。”

这一条论四时的正气,正常的气候,阴阳大论是一本书,张仲景在

伤寒论原序里提到这个问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继续了素部、

难经、阴阳大论。所以这条是引文。现在有的人说,这本书不是张

仲景的,是王叔和的。王叔和是整理的但不代表是他的著作。现在

有人不太重视伤寒例是不正常的。

春天的气候应该是温和的,就不是寒冷,也不是炎热,既不冷也不

热。在于温在于和。春气温和是正令。夏天的气候暑热,热和温就

不同了,秋天的气候是清凉的,冬天的气候冰冽,很寒冷了。以上

说的,是四时正常气候的顺序。[

这里头有两个理论,一个理论是看成无已的注:春夏为阳,春温夏

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者也。秋冬为阴,秋凉冬寒者,阴之动

始于秋而盛于冬者也。是符合阴阳的规律的。

第二个理论是以五行学说来说:春天属木,木之气为风,故温和,

木生火,所以天就热了,到了夏天,夏天的火热,故生土,土为长

夏故为湿气了,土能生金,所以金之气就清凉,金生水,冬天为

寒水之令,故冬冷。这是按五行来解释的。

总而言之,四季的节气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是有范围的,是黄

河流域为中心的疆域,才有这样的四季。拿到别的地方就不行了。

有一些地方四季不分明,热带,一年总热。所以这个书有一定的地

理环境,不是全世界都适合的。

先说四时的正气。

2.“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

名伤寒耳。”

这一条论伤寒,人为什么得伤寒的原因,和预防之法。

先讲预防,是积极的,治疗那是第二位的。伤寒,是为寒邪所伤,

因为冬气冰冽,寒冷。

现在的节气有点变化了,我是东北的营口人,我小的时候,营口的

冷,比如老年人,到冬天,眼眉胡须都是白霜的,小便的时候,边

撒边冻,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太冷了。所以地气有点南移,不是很

好。

因为寒是肃杀之气,所以万类深藏。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生物,都

深藏,以躲避严寒。所以懂得养生的人适应冬天的深藏,就需要谨

避严寒,人的居室也要固密,不能让寒气进来,这样人身的阳气才

不能受寒邪所伤。四气调神大论日:严冬,勿扰乎阳,是养藏之

道,要叫人的阴精阳气收藏,所以到了春天才能长。冬之藏,不仅

防伤寒,还能防温。冬不阴藏,甚至阴精虚了,已经化了热了,到

了春天一感冒就化了热了。“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这样就不伤于

寒。这是预防之法。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此为正令伤寒,太阳病篇,这一般都为麻黄

汤证。过去,这些书都不好讲,一讲就上纲上线了,四气调神大论

也不能讲。这个是从医学上讲的这个理,医学有医学的范围。

3.“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

气也。”

如果人伤于四时之气,春风夏暑秋湿冬寒,都能让人生病。这就是

说,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就不是独儿伤寒一种。为什么要把伤寒提

得这么重要呢?就是因为,伤寒为害,因为它的特点是最为杀厉之

气,最为肃杀、猛烈,就象箭一样,力量很强。

从这三条来看,读者体会张仲景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四时有四时

之气;二在四时之病当中,伤寒为最重,所以要防寒;三,因为四

时之气都能为病,但是伤寒的邪气最为杀厉。

4.“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

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者。”

这一条是论即病与不即病的差别。即病为伤寒,不即病的是伏邪,

叫温病。是不是都中而即病?虽然伤了寒了,但不当时发病,寒毒

藏于肌肤之中――中医的伏邪,伏邪潜伏下来,到了春天就变成温

病,至夏就变成暑病。

春天阳气上升伏邪发作,故变成温病了。这个病与即病伤寒就不同

了,这个病以热相为主。春天也没发病,到了夏天,伏邪出来了,

就变成暑病。

温病与暑病,有时间的鉴别,也有程度不同,暑病的热会很盛,比

春温要严重。所以伤寒例指出了伏邪为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一个是讲伤寒;二是伏邪为病,其发作一般有两个原因,其一

阳气宣发,伏邪化热,病就反应出来了;其二,有诱因,比如春天

又受风邪,病就发了,新邪引动伏邪,病就出来了。

伏邪为病,张仲景说是伤寒,还有吴又可的温疫论。把这个道理明

白了,热论:今夫热病者,皆夫伤寒之类也。现在学了伤寒例了,

就明白了,温病、暑病其来路都是伤寒。

5.“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

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

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时行而有其气,是以一岁

之中,长幼之病我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这一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继上条讲伏气,二是非时而有其气,就

叫时行之病。

是以,劳动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温热之病,因为这些人冬天触寒所

致,这不是时行之气。这与非其时而有气之时行之病,是有不同

的。

外感病,有三种,一是伤寒,二是伏气为病,三是时气之病。

第二层意思,什么叫时行之气,凡时行之病,指感而即病而言的。

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

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不是其时却有其气,这个就是气不正

常,四时之气乖戾,这个就是反常之气。但是这种反常之气跟伏邪

不一样。11完

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什么是正常之气,什么是非正常之气。

所以当医生就应该明白五运六气四时。医宗金鉴根据伤寒例有个

歌,就很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根据这条写的,“春温夏热秋清凉,

冬气冷凛令之藏。伤之四时皆为病,非时有气病为殃。应冷反温冬

温病,应温反冷寒疫行。瘟疫长幼相传染,需审岁气看工量”。

非时行之气,是伏邪为病,时邪之气为病,就是时令病,这两个不

要混淆了,是眼目,是关键。

这一条里面,主要就是讲述了这两个方面。因此,概念要清楚。都

是温病,有伏邪温病,有时气温病,这不一样。这个地方如果搞不

清,就会以此代彼、以彼代此,就错了。

7条,“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

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

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

大热,至秋便凉。”

这两条应该合起来讲,第六条讲的是时行之病,有个节令的问题,

既然是有节令的问题,就要明白历法,明白节气,得掌握测验之,

得有气候学的知识,否则怎么能够知道非其时而有其气。所以这是

水到渠成之笔,必然要讲这个问题了。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一个是顺其时的,为

正令之病,春伤风,夏暑热,秋凉燥,冬伤寒,是四时正气之病,

顺其时而为病,是正令的外感病。二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就是非

正令的,为时行疫气之法。要测定这两种病,就要按照斗历占之。

什么中心叫作历?就是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定岁之四时节气的

方法,书为历书,法为历法。为什么加个斗?斗,就是天文,北斗

七星有个柄,叫斗柄,斗柄所指春东夏南秋西冬北,以定四时。北

定三时,亥子丑,东寅卯辰南巳午未,西申酉戌。斗柄所指的

时,以定月份,叫斗建,即斗建于寅。“斗柄回寅”,即是正月,

依此顺推,十二月建子。如果月已建寅,就有春之节气,这样节气

一来,天气当温和,即为正令,如果此时出现大热大寒,就不正常

了。

季节有了,气运就有了,气运与人体之病有关系。古人说,不知年

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所以要当合格的

中医,天文地理都要明白。星辰、日月、运气结合在一起了,计算

人之为病,才有所本。所以要知道历法。学中医还要会八卦,不会

八卦也不行。

“九月霜降节后”霜降节了,就立秋,这是寒暖节令之序。九月之

前,天气要有热。九月霜降之后,天气由温变寒了,这个变不是突

变,要搭个桥,这个桥就是“凉”。到了向冬,大寒,就是12月

了,这个寒冷是逐渐由小到大,虽然都是冷,但是有轻重,11、12

是重寒,10为一般寒冷。这个就为下文铺平了道路了――什么伤寒

最为严重。

到了雨水节后,寒就要解除了,雨水,就是冰雪解,以为雨水故

也,这时候天气就变温了。二月惊蛰,气渐渐和暖,向夏就大热

了。由暖而变为热。

这是在说四时节序,逐渐改变,不是一下子就改变的。我们的历法

里讲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冬至。八节里,有阴阳之生之合,还有阴阳之分离。这八节对人体

有显著变化的,因为阴阳在这八节里,尤其是二分、二至,是阴阳

离和的节气,人的反应是很大很大的。在二分二至的节气里,老年

人死亡很多,或者沉年老病,也会发病、病重。客观的事实说明,

二至二分的时候容易死人。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人体阴阳离合相

续不续之时机,所以容易出问题。古代时,还有禁止八节行刑之

说。

24节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初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二之

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这是24节气。这24节气是为农业农事农时是关

系重大的。

我那时在大红门工作,有个农民是种蒜的,他老伴有病了,找我看

病。这老头爱说笑话,他说,我种的蒜的钱都让他给我花了。你知

道蒜字怎么讲吗?把我问住了。他说不是,他说种蒜的时间性很严

格,蒜者算也。差一天就不行,必须把时间算得准才行。因此,24

节气对于农作物很有指导意义的。所以现在种庄稼也是以此为准

的。医学家,根据一年四季,一季三月,按照每一节气来占验气候

的治于不治,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来了,所就要到了,要谨候其

时,气可预期。立春有什么占验?古代钦天监,会推算出某时某

刻,要很准确。

寒暖的变化由渐而盛,由盛及衰。

8“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

之伤寒,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

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

寒之人,即为病也。”

这条是论正令伤寒,但是正令伤寒有轻有重,原因很多,但是根据

寒邪程度而言,就要推断在哪个月份。

从霜降节以后,到春分之前,在这个期间,如果有触冒霜露,体中

寒为病者,就是伤寒,是正令伤寒。但是这里有轻重之别,九月十

月寒气尚微,不盛,为病则轻,因为寒邪微,不会成为杀厉之气。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寒邪已经相当旺盛,不是一般的了,所以

为病就会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但仍有余寒,此时寒邪伤人为病

亦轻。由此可见,11月、12月伤寒是最重的。

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这是说伤寒病的来源。所

以伤寒,有轻有重,轻重原因很多,跟人的身体有关,如果从寒邪

而论,则以11、12月为得。

将来要看注家,伤寒之为病,有重、轻之说,我们的解释,邪气

轻、邪气重,来解释。对于寒邪伤人,在什么时候伤人为轻、什么

时候为重,伤寒例第九条(本条)就解释出来了。这条在理论上给

我们一个启发。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就会只知道伤寒有轻有重,但

不知其所以然。

十条“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

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这一条是论冬温与伤寒的不同。冬温伤寒都是外感之病,但病大不

相同。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这个样子受了邪了,就是冬温病。冬温之毒

与伤寒大异,不能把伤寒与冬温同样看待,为什么呢?因为在张仲

景来看,寒邪最毒,寒邪为阴邪,最能伤人阳气,所以害人伤人最

重。冬温是温热,是热邪,是阳邪,阳热伤人,与寒毒伤阳,阳是

生气,相较而言,在轻得多。

冬温也有先发,也有后发,不能说的太准。伤寒则不然,9-10为

轻,11、12为重。但是冬温发病早晚,就不好推断了。而且冬温发

病,有前后参差不齐,不象伤寒很整齐。同时,冬温也有轻重之

分,治疗,就不能与伤寒一样了。

伤寒、冬温虽然都是冬天之病,但是一寒一温,一阴一阳,发病不

同,轻重不同。不要一概而论。

今天讲了十条,成本与赵本不一样,分条讲的,大家要连贯起来

讲,不要单摆浮搁。

伤寒例前25条有总论的意思,是总述。

11条“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

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

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

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

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

似,但治有殊耳。”

11条是辨伏邪为病;下面这一条论寒疫之病和伤寒之病也有同等的

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寒疫是古代的证候名,伤寒温病寒疫温疫,是古代病的名称。

因为天之六气,有一定的节气的。所以就得把节气掌握好了,才知

道是什么病。现在,从立春节以后,天气就温暖了,但是没有突然

的大寒大冷13完

第12条是讲节气了。每一个节气所受的邪气,以寒疫为例,有轻重

之分。从春分后至秋分节前,这段时间里,是温的,是阳气用事,

气候应该是温和的。在这样的季节当中,天有暴寒者。这个暴寒,

有两个意思:一是气候的治而不治,不治而治,治而太过,是非时

之气;二,天冷的很厉害,形容寒邪之甚。这个跟时邪没有什么关

系,这个叫寒疫。寒疫伤人有轻有重,其轻重跟发病时间很有关

系。下面就说寒疫的轻重跟季节的关系。

3-4月,这样的月份,或者类似于这样的月份,天有暴寒,这个时

候,阳气还弱小,为寒邪所摧折、所伤,所患之病,病热轻。为什

么呢?因为是3-4月,阳气还弱,天地之间只有阴阳二气,这时

候,寒气伤人,与5.-6月就不同了。

5-6月,天地间的阳气隆盛,天有暴寒,这是违时,非其时而有其

气,是暴厉之气,为天地之反常之气,邪气非常之盛。这个时候为

寒邪所折,就会发生壮热了。

7-8月,阳气已衰,这个时候,寒疫发热也就微了。

这样寒疫的病就明显了,就是在温热的气候,出现寒气,就会使人

患寒疫病。从季节来看,寒疫伤人的轻重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是

非其时而有其气,这个样子,气候节令相矛盾,寒热本是对立的,

所以在寒热对立中发病,就要看寒热对立的程度了。3-47-8这个

时候发病,阳中还有阴,5-6时阳气用事,这个时候寒邪伤人,完

全是一阳一热了。

这说明古人观察自然的气候、发病程度是相当之细的。实际上,伤

寒例就是内经的缩影,是内经中运气、热论的缩影,但是其又有发

展,又有张仲景的个性,他观察的比较仔细些。

寒疫这个病也是发热,热虽有壮热、热亦微、热亦轻之别,但从发

热来看,和温病、暑病相似,不过治疗是不同的,有其特殊性。因

为这是寒疫伤阳,水来克火,是时行之病,是新感之病。而温病、

暑病往往是伏邪为病。所以治疗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推算节气之

气,掌握什么时候该寒热,然后再结合发病轻重不同,才能判断出

是不是本节气之病,还是非本节气之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都是宝贝,不能轻视,这种科学可了不起。中医讲因时、因地、

因人,这就是因时。春夏秋冬的外感病都是一个病,一样治疗,一

个方子?学伤寒的就是麻黄汤?学温病的就是银翘散?那能行吗?

那是不能行的。因为春夏秋冬的阴阳不同,有六气之别,又有即病

伤寒、伏邪伤寒。所以西医可以拿阿司匹林来治各种外感,但中医

不行,必需要看是什么病,才能有什么药,这就叫因时辩证。这是

种高度的辩证的科学的分析。而且又是在2000多年前,有这样辉煌

的科学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13条“15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

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至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

者,皆成病气也。”

这两条,前面一条,是论是四时二十四气是如何组成一年的,这是

正常的气候。第14条,就是论气候不准的情况,都能发病了,变成

气候异常发病的原因。所以这两条要合在一起来讲。

15日为一气,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所以这

24气,应该用春夏秋冬来加以厘分,就按照这个气,来测验自然界

气候的具体情况。气与时是相连的,有其时必有其气。内经日:谨

候其时,气可与期。只讲气不讲是是不行的,哪一个季节才有哪个

气。如果有其时,但是无其气,甚至气非,气就不能与时相吻合,

就会出现天地之气非常,就会使人患病。气候不准确,怎么发病

呢?应该到但是不到,不应该到却来了,是应该来了,但是来的太

厉害了,或者虽然来了,但是来而不及。这都是由正常的气候变成

致病的气候了。

举个例子,从哪开头,怎么样来测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有这样

的话:有未至。。。。。师日,冬至夜半,少阳。。。。。。这是

候气候之法。

冬至节后,看哪天为甲乙日,第一个甲乙日,那一天的夜半,这个

时候,天还冷,但是地上少阳之气已经起了,阳气开始上升了。少

阳是三阳中的小阳,所以叫阳始生,其势力并不大,但是,已经破

除寒冰,露出了阳气的苗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这就是说就在一派冰寒之时,有一阳来复之气。所以这样子,阳气

一来了,气候就变了,天就要开始温和了。

我们当医生明白节气,我们是能来测量气候至而未至、不至而至,

至而太过,至而未及。这是医家所用。作为医生的,看故事,听历

史,都要有启发。

以甲子夜半阳气之始来测量气之过与不及,进而来测量是寒疫、温

疫、温病还是伤寒。

15、16“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也。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

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上面的14条,讲的是气候之治,那么气候是由于四时,四时由于阴

阳,阴阳由于天地之动静。

这一条论四时正气由天地的阴阳鼓动而生,这样的源流,这样的体

系。天地之动静,阴阳之鼓击。天动而动静,天地的一动一静,就

分出来阴阳鼓动。成无已注:天地者阴阳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

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这就说明了四时阴阳非常重

要,四时阴阳就是为天地的动静。一个代表阳,一个代表阴,阴阳

鼓击分出寒热,寒热又分出四时。

各正一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说天地之间有正气,也可以说

是生长万物的规律。没有四时之序、四时之阴阳,那怎么能行啊。

我们所说的至而未至等皆为病气也,就不是各正一气了,就不能保

证各下一气了,就成了非常之变了。所以气与时要结合起来。张仲

景的意思,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之正气,是天地地静阴阳

鼓击所致,太过不及者就变成了邪气了。

第16条,就是说,各正一气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说,阳和阴有连续

性,有开始阶段,有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

是以彼春之暖,暖是属阳,气候温和,是阳气始升,由春之暖发展

到夏天的暑热,这是阳气由开始到发展,由小到大。没有春之明就

没有夏之暑,是个渐进的,突然的人就受不了了,万物也受不了。

所以由春到夏是阳气升发的过程。因为阳主升,所以在文辞上,就

很和缓。但是阳极就要生阴,阳气就衰了,这个时候阳气下降阴气

上升,这是事物的必然规律。暑极生寒,就有秋天了。彼秋之忿,

至冬之怒。四时只有变化,没有感情。这里却人格化了。心里起劲

就是忿,行动就是怒了,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说形容寒冷

的两个阶段,与彼春之暖,至夏之暑,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象人一

样,先有忿再有怒,有初始再有发展;二是张仲景以寒邪为最为杀

厉之气,认为寒邪是最为厉害最严重的,伤人也是最深的。所以在

这里,寒气的厉,最猛烈就用“忿”“怒”字来刻画其特点了。大

家对于寒邪之伤人也,是与重不同的。

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些原因之故,冬至节后,寒极、阴极阳就生了。

八卦里,阴阳就是本质,符号就叫做爻。阳爻-阳阴爻--。下面

就说阴阳互变的情况。冬至之后,一阳爻生,一阴爻降,为一阳来

复。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下也。大家注意,二至是非常重要

的,是阴阳变化的节气。大家看一看成无已注解,十月六爻皆阴,

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所以冬至之日甲子夜半,一阳爻

生。其卦为复――地雷复,言阳气得复也。四月六爻皆阳,阳极阴

来,阴生于午。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其卦为“女后

――天风女后”,言阴在于阳也。张仲景用易经之理,来说明阴阳

盛衰的变化。内经日,冬至45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45日阴

气微上阳气微下,这个道理与易经的道理是相同的。因为阳生于

子,阴生于午。欲问阳从何来,阳从寒处而来。阴极阳来,阳极阴

生,子午为阴阳转换之时。

当医生的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用药时总用补药,补到最后手脚

都凉了。读书要读易经,不读易经,医学就学不好,因为易经是讲

阴阳的,中医也是讲阴阳的。

最近我看个病,一个老人63岁了,还有房事,没有精,全是血,血

精,声音也亮,脸色也亮,这就反常。我写的脉按:结果是阳气亢

盛,血不化精,阴不制阳。第二次来,脉弦促于寸口,那就不行

了,治不了了,大补阴丸,龟板都上了。63了,岁数在哪了。中医

就要讲中医的理。

17条,“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

易,人变病焉。”

由这样来看,冬夏二至,是阴阳相合。在纯阴无阳的时候,出了一

个复,在纯阳无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女后。合是正常的,不合就

是反常的。如果卦起不来呢?就会出现旧病复发,或者是死亡。厥

阴病里有很多死证,因为阴阳之气没来复。春秋二分,是阴阳分

离。成无已注:(要言不繁,少而精)。。。。。。。。。。二至

二分,实际上是从阴阳结合而言,就是言至,一个是从阴阳让位而

言,就言分,是按节气而来的,是气候的客观规律。总的来说,阴

阳就是按照上面的规律运行,都是按照阴阳盛衰消长,有合有离

的。

所以就有了阴阳相错,阴阳盛衰,才有温热凉寒的阴阳变异。人五

脏之阴阳能适应四时阴阳之变异,人就健康,不能适应,就会生

病。阴阳交易是自然界的事,人变病是影响人的事。所以内经六微

旨大论,物生其应,气脉其应。这个在气交之中,在天地阴阳动静

变化之中,人无所遁形。人如果没有办法适应这个变化,人就得生

病。15完

所以人的病有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这些病因都是有机的联系

的。外因,比如四时之阴阳,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就有六气的运

动,就有上文所说的至而未至等,人就可以受这些邪气就可以得

病。外因也是人的内因有关系,人能够适应和不适应之区别。所以

外因之病伤人,不要绝对化,外因伤人,跟人的正气的盛衰、脏腑

的寒热,和人顺养四时,都有关系。所以人与自然,与六气不要机

械看待,要辩证地看。

20,“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由于阴阳的交易、交错,气候的变化而使人生病,人在气交之

中,要适应气交的变化,不生病。所以人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应

该调和阴阳,顺应阴阳,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

也。春夏养阳,顺四时以养阴阳之根。因为阴阳不是孤立的,是相

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是互相有一个生长、

发展的规律。春夏易养阳,养阳就是养阳气之根,秋冬养阴,是养

阴气之根。有了根了,就能使人体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顺,不违

背了。

春夏养阳,是给秋冬打基础的。春夏养阳,而阳气不衰。秋冬是养

藏之道,春夏养阳,就是为了秋冬阳气能封藏。秋冬养阴,到了春

夏就是养生。所以四时之阴阳,都有互相为利为用的情况。所以人

顺天地之刚柔,所以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这样就能防病。

举个例子,伤寒为病,一为即病为伤寒,一个伏邪之温病。冬伤于

寒春必病温。内经上也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因为秋冬要养

阴,秋冬不能藏精,人体内在的环境,就有阴虚阳盛的问题。人身

自然就热化了。阴精不足,阳气就有余,就浮动,到了春夏生发之

气,这个时候有点新感的诱因,就容易发温病

21“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

而取之。”

如果不能顺四时之阴阳,不护阴阳之根,不懂得固密,人就会触冒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触冒四时之邪气,就必然遭受暴烈的疾

病,就有暴病之灾。

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毒烈之气,广义上

是四时之气,时行的疫气,狭义的就是伤寒。外感的、四时的毒疫

之气,留在哪个经,就会发哪个病,医生要明白,然后才能详而取

之,才能治病。这就为六经辩证留下了伏笔。这个话有点启下文的

意思。

详而取之,就是要详细,要看的明白,才能治疗。

22“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温,

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这一条论四时之邪伤人的规律,也有讲伏邪的意思,不是即发的,

都是到了下一个时候才发病。所以这一条,既谈四时之邪伤人发病

的规律,又谈伏邪为病。这句话是张仲景引内经的话,不是张仲景

说的。

春天伤于风了,春天是风木之邪,是正令,肝木之气当令,而又受

春木之邪所伤,即病者就是受了内邪了,如果没有即病,风木之邪

在人体里要克脾土,到了夏天了,暑湿之邪旺盛,脾本身受风木之

刑,脾气不能运化湿邪,运化水谷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样子情况之

下,人就要发腹泄的病,水谷不化名飧泄。这里头有五行相克的理

论。

夏伤于暑,暑是暑热,热中夹湿,当时未病,到了秋天了,内里有

暑湿热之邪,外受了秋凉之寒,人往往就会出现疟疾。冷的时候寒

战,热的时候大汗。

秋伤于湿,湿气内留,可以化成痰饮,到了冬天又受了点外寒之

邪,肺气不利,冬天就咳嗽。以此类推。

以上所说的,风暑湿寒,为六气。六气为病有即病者,有不即病

者,不即病者就有了上面的规律。这是必然的规律,当医生的对这

一点不能不明白,要审查而明之。你明了,了解了,认识到了,就

不是治即病一个病了,就要治伏气之邪。

比如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天受了湿了,发生了飧泄了。当医生

的就不能只看到夏伤于暑湿的问题,还要看是不是春木来克脾土

了?医生不能只看即时的发病,还要看到其他的问题。

比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我在临床上我看到过。温病是伤阴的,

伤寒是伤阳的。温病伤阴能伤到什么程度呢?从即病之温病来说,

那个病轻,吃点药就好。要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那个伤阴,就

厉害了。我在大连我治一个病人,生地麦冬玄参,论斤来计算,这

个病我给治好了。大剂的生地、麦冬、玄参。所以伏邪伤阴伤的厉

害,而外感的很浅,吃一点药就好。

这里面讲的不是一个季节的病,而是跨两个季节。当医生的要有这

个眼光,在用药的时候才能兼而有之。比如冬天咳嗽,就可能寒加

饮加湿,光去寒,不去饮、湿就不行。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健脾运

湿的同时,还得疏木气,用点李东桓的升阳益胃汤,加点防风羌活

把风气鼓动起来。所以这个就是中医的一个理论,不要轻视,要重

视,要很捉摸他。四时的发病有一个联系。这是必然之规律。

23“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这条是诊治伤寒以日期的浅深来施方治,是讲时间的,辨证治疗要

考虑到时间的因素。不计较时间是不对的。

伤寒之病,什么叫逐日浅深。就是说,你当医生的,你要排列一个

日期,患者得病了,两天的、五天的、七天的、十二天的能一样

吗?应该要依次排列日期,看看哪个深哪个浅。伤寒一日,太阳受

之,伤寒七八日,就可能邪入于里了。但是这个东西不是死的,不

能拿病对号,但是要考虑时间,要有时间观念,同时要辩证。

过去中医有些外科病,都是要考虑时间因素的,而且有些病跟时间

因素也是很有关系的,过了这个时间,病就不好治。

看出了时间,看出了病的浅深,再根据辨证,对证治疗。

所以我们在临床看急性热病,外感热病,要看时间。在这里容易出

现两个问题,一个是与时间对号入座,一个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正

常的要考虑时间的因素,新旧、深浅,这样才是对的。

24“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

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

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取证候、依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

拟防世急也。”

这一条论伤寒失治、误治,从而引申至张仲景医学的重要。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这是论失治,有病不早看,病家负责。

或治不对病,这是误治。或日数久淹,时间长了这个病就有点缠绵

不治了。困乃告医,困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病重了,一个是没办法

了。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次第是讲法的,是有次序的,先汗后

下,先表后里,治病是有规律的。医人又不能依照客观的先后,这

样就治不好病。那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是应该这样的,皆宜临时消息制方,就是说应该在临病的

时候,根据病情的具体的情况、临时的信息来治病。这个信息是什

么呢?比如说是邪正的消长、疾病的赢虚消长。所以治病要根据临

时的信息,了解到正邪的消长的关系,来制方,就会见效了。这在

强调,治病要有观察、有辨证,然后再制方,这样治病才能有效。

以下是王叔和的语气说的。

今收采仲景旧论,望闻问切四诊之法,对病真正的方子,有神验

者,言其功效卓著,很管用,以防范世急。

从这个来看,王叔和是实事求是的。现在伤寒论的学术里有争鸣的

问题,争鸣是好事,但容易把人搞的迷糊。第二个,有大家说,伤

寒例不是张仲景的书,是王叔和打着张仲景的旗号加进来的,这个

你信还是不信啊?这个我就不信,这个24条说的很好,“今收采仲

景旧论”啊。古人那么大个学问家,太医令王叔和人有自己的作

品,有脉经,会这么样没有人格吗?但伤寒为兵水残余,王叔和调

整一点加一点减一点也是正常的,这是大家都认可的。

所以成无已说,。。。。。。。。。。。这个书已经没有了,丢

了,这全靠王叔和的力量,我们应该感谢他,现在可倒好,都是攻

击他的话。所以读书也好,学医也好,要明,明理,不能人云亦

云。

上次课讲的是冬夏二至阴阳和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成无已的注

说的很简练,意思说的也很清楚,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是阴阳相

接故日和,阳退于酉是八月,阴退于卯是二月,是阴阳相背,故日

离,内经日气。。。。。。。。。。。所以四时之阴阳,有离合的

运动。到了冬至夏至,阴阳就和了,春秋二分,阴阳就离了,这是

阴阳离合的规律。

25“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

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家

须两审也。”

古文都得学啊,光学医啊,那不行。你看人这个文,又简洁又明

了。这一条是讲医生要两审,一个是要审四时之阴阳,一个是审

地,然后再审病。

这个有来路,来于素问医法方异论,医之治病一病而治不同而皆

愈,地势使然也。治病要结合地势,有地方性。不但四时有温凉不

同,地势亦有温凉高下不同,特性刚柔,饮食、居所都有区别。是

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

东方以。。西方以。。。南方。。。北方以。。。。。

所以张仲景这块把这个意思举出来了,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提

醒医生临病的时候要审时审地,居处、饮食。当医生的不能审地就

不能审时,刚才的记载大致是黄河流域的,是中州之地,还有四方

呢。

有一年我去昆明,下了飞机还挺好,一住下就来了病了,觉得短

气。我个人有经验,我有心脉病,我就叫我的学生给我买红人参,

喝了,就好一点,过一会气又不够用,后来一了解昆明海拔高,缺

氧。我在北京就好,到了昆明就不行了,地势不同。还有地方热,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次杭州,热的我害怕了,太热了。

所以四时的阴阳要结合四方,北方寒冷,气候都跟着寒冷。所以光

有审时,不审地,就片面了。麻黄汤,在北京也用,不过比较少,

但在甘肃、东北,那个用的就多,那个病也多,吃别的不行,只能

吃麻黄汤。所以要因时、因地,才有整体的观念,否则就片面了。

我们总结一下,现在讲了25条,论四时的正气和预防伤寒之法,以

及即病伤寒、伏气伤寒与温热病的因果关系。又论了时行之气,非

时行之气,以及气候占验之法。寒邪伤人,因寒之轻重有微甚之

变,四时之病与四方之病的关系。前25条主要讲这些方面的内容。

这25条是带有主要的意义,带有指导意义。作为伤寒例内容来说,

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起个指导作用的。所以他有指导下文之意

义。所以这25条是以下的内容的一个总论。因此,可以管它叫做伤

寒例的总论。下面就具体讲病了,讲各经了。

26“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

死。”

这两条是辨伤寒的生死。它是有根由的,根由在热论。

发热为发于阳,阳主生而阴主死,虽然阳证发热发的很重,但不会

死人的,因为它病于阳。伤寒寒气作伤于阳,阳气起而抗之,热虽

然甚但不至于死。阳是浅,而阴深。阳证里很少有死证。

成无已引针经,多热者亦已,多寒者难已,是热虽甚不死。所以伤

寒病热发热虽然很高,不能死人。阳主外主表,有气血抵抗。

什么能死人?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伤寒是在一经,两感于寒

就是表里为病,阴阳为病,脏腑皆病。太阳、少阴同感寒邪而发

病,这个病就危险了。详细内容见36条。

这两条是说,病发于阳而在一经者,虽热不死。但是两感于寒,病

就危险了。这是临床判断预后的一种知识。

以下就是讲六经为病生理、病理、证候的特点。

28“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

头项强痛,腰脊强。”

尺寸俱浮,寸关尺三脉都浮,一二天就出现病证了。太阳经经脉受

邪,经脉所以行血气而行阴阳,气血不利了,头项痛,腰脊强,都

是太阳受邪的反应。

这一条要分析这样几个问题。

张仲景在六经辨证前有个伤寒例,例有准则、规范的意思,以此为

法。六经之为病就应该按照伤寒例为法。现在有些有在这个地方纠

缠不清,不知道有伤寒例,有伤寒例又认为其为伪书。现在不重视

它了,就没有准则了。所以这一条就是指导太阳之为病的准则。这

是第一层意思。

根据这样的意思来看,太阳就不用说太阳经之为病了,因为已经说

了,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现在有些同志们,六

经非经论,因为张仲景根本就没有说太阳经,只说太阳病。但是人

家伤寒例有了。所以我们读伤寒例就带来了好处了,能澄清是非。

所以太阳病是讲六经的,要有经脉脏腑荣卫气血内容的。

正是因为有了经脉脏腑荣卫气血的内容,所以才决定了它的生理病

理的特点,才决定了六经辨证的生理病理特点。

何以见之?我们说太阳病是表病,太阳主表总六经而统荣卫为一身

之外范,所以太阳病就是表受邪,风寒之邪克表,表受邪了就是太

阳病。太阳为什么主表啊?和太阳经、太阳腑、太阳表里、经脉的

络属都有关系。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这就是说

太阳病头项强痛、腰脊强,是因为其经脉上连风府。经脉不利了,

就会出现这个病证。这是第一点,用经脉的不利来解释证候。这句

话是张仲景引热论的。热论是这么说的巨阳者,连风府。

热论是这么说的,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以其脉连连风府,故为诸

阳主气也。太阳叫大阳,也叫巨阳,是三阳里最大的,大到什么程

度呢?是诸阳之主气,所以阳气盛大,所以才能主表。阳不大,就

不能主表,人身上的体表的面积有多大啊,体表的阳气,只有太阳

当之而无愧,因为他是诸阳主气,小了就不行了。所以太阳主表。

太阳主表,为什么说以其脉连风府呢?因为太阳脉连风府,风府属

督脉、阳维,督脉为一身之总督。人体上的阴阳二气主要有两个

脉,任、督脉管,督为阳气之总督。但是督脉的作用在医学里很

少,没说的很完全。说的完全的是十二经脉,奇经说的很少,为什

么?因为中医学跟中国的道教,很有渊源,很有关系。黄老之学里

有一些延年益寿,所谓的神仙这样一些术数之法,所以内经上可以

见其端睨,上古天真论里谈到了很多,但是超越了医学的范围,很

少有“游行于天地之间,四听于八达之外”这谁能做到啊?所以内

经里,有些道家思想在里面,所以内经不好讲。恬淡虚无,这四个

怎么讲啊?这是内功的境界。这个样子,凡是属于道教的,超越生

死的,仲景就不讲了,把医学方面,调理阴阳、脏腑等治病之法讲

出来了。所以内经里包括黄老之术。

奇经八脉里要把任督二脉接起来,所以现在炼周天搬运功,得把两

脉接起来,任督二脉接起来了人就健康了。这个在医学里不太讲,

但却事实存在。

太阳经,上连风府,就和督脉接合了,风府为督脉之穴。后人练周

天要透三关,尾闾、夹脊、泥丸,这很不容易呢,这个。所以太阳

之脉所以为巨阳者,因其与督脉相合,能借助于督脉的力量,所以

才能为诸阳主气。

咱们说督脉为全身阳所总督,现在又讲太阳为诸阳之主气,这不是

自相矛盾吗?实际上,太阳与督脉的关系,就象心包络与心似的,

包络带心而用事,人身上太阳之经脉用事,实际上,就是督脉的活

动,否则为什么刺风池风府,反给予桂枝汤则愈呢?

所以太阳经脉主表,不是一条脉的问题。连柯云伯在这个地方都糊

涂了。太阳一条脉怎么能讲一身之表呢?所以他就用内经的皮部

论,所以他划块,太阳经就是一块,是板块学说,不是讲经了,非

得那么一条线。他就不知道,太阳之经与督脉联系,而能吸收督阳

之气,作为太阳的后盾、源泉。所以就这么一句话,“巨阳者诸阳

之属也,以其脉连风府,故为诸阳之主气也。”就是因为连风府,

所以就是诸阳主气。他不说连风府不行吗?“以其脉连于脑,为诸

阳主气也。”这就不行了。以其脉连风府,就是眼,是点睛之笔,

就点到风府了。有经有穴,才有气之出入。井荣俞经合,人的穴道

是有生理作用的,不是净为针灸才设的,有病了,刺这个地方就是

作用啊。

所以从“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从内经上理

解这个意思,就为太阳主表,伸张了理论的基础,因为太阳之脉联

于督脉,督脉为周身阳气之总督,所以太阳才是大阳、巨阳。这是

上面一支。

下面还有一支呢。足经太阳络脑下项抵腰络肾,还到于肾脏,所以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者,肾为阳阴之根,肾里的阳气是根阳,所以

少阴的阳气,与足太阳膀胱的阳气是相合而不可分的。所以足太阳

膀胱要借助足少阴肾阳的气化,它才能够抵抵抗风寒总统荣卫。如

果少阴的阳气不足了,虚了,膀胱之气凉了,荣卫之气随之衰。所

以太阳病,在于表恶“发热恶寒体痛呕逆”,也有“脉沉、欲寐、

下利”等少阴的证候。为什么?因为太阳少阴相表里,肾与膀胱相

联系,实在太阳虚在少阴,看他的阳气的盛衰而为前提而为决定。

所以少阴之阳气衰了,在表之邪气就飞度少阴。

那么从这里来看,太阳之经借助少阴、督脉作为自己的后台、支持

者,所以它才得天独厚,所以才能总六经统荣卫,为一身之外范。

太阳一个腑气怎么这么大的本事这么大的力量?因为有督脉之阳肾

中之阳支持太阳的阳气,所以才有这个作用。当然太阳、少阴的关

系还要看柯云伯的注。

所以“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强痛,腰脊强”,要结合热论这一

篇来看,不但解决了经脉为病的问题,也解决了太阳主表的问题。

膀胱者,州督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主焉。气化的作用要借助

于肾阳。

比如在临床上,我经常看到这种病,这个人小肚子胀,尿少、下肢

沉甚至有点肿,舌头大,这个时候你开点五苓散,五苓散有桂枝能

通阳气,吃着吃着就好了,胀也消了,尿也多了。肿也消了。如果

小便不利,下肢沉甚至有点肿,舌头大,但是周身恶寒的,再吃五

苓散就不行了,就得用真武汤,非加附子不可。因为膀胱的气用桂

枝这么点力就能拨过来的,但是真正到了少阴阳虚,就不行了,加

了附子,就成了真武汤,非加附子不可。一恶寒,少阴病就出现

了。

第三种意思,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经络学说。因为经络能辨证,

没有经络怎么辨证啊。因为经络有络属,发病就有反应。为什么要

提个一二日发呢?是因为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因为一二

日发,这个病浅啊,时间并不长。所以这叫开始为病,开始受邪,

是表病。脉浮,是浮主表,因为阳气抗邪于外,荣卫向外,而脉浮

起,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知道邪气在表。所以一个是凭脉一个是

辨证,就知道是太阳受病了。所以要讲经,不讲经是不行的。

伤寒论,太阳病篇也是讲经,不过现在有些研究的学者,就不承认

这个。所以我们要承认经,有好处,不丢失中医的特色。

这是太阳受邪,这个要和太阳病、热论发生联系。从中看出张仲景

的继承发展情况。

28“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这个说的阳明病,跟伤寒论的就不太一样了。这条的意思在伤寒论

的第48条,那条里还能看出伤寒例的阳明经病。

阳明经行于前,所以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所以阳明经受邪的特点

是,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医宗金鉴为了让大家记住阳明经证,

阳明有经证有腑证,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腑证。

这条讲的是阳明经证,阳明经是二阳合明,阳气隆盛,热气比较

大,虽然是经证,但是也有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不得卧,就是有

烦燥的意思。

医宗金鉴认为阳明经证要用草根汤治疗,“葛根浮长表阳明,源源

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个就是阳明

经证,是葛根汤证。这个有没有用呢?是有用的。我们知道阳明经

行于面鼻,和眼睛有关系。在临床上,如果出现阳明经不利的经证

了,用草根汤治疗,就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在这里我举两种病。

第一个就是燎面。面红、热,总发烧。怎么治?这就是阳明胃腑有

热,影响经脉,经脉之热不除,所以出现燎面。开了一个调胃承

气,大黄芒硝灸甘草加黄连犀角,吃着吃着就好了。为什么燎面病

用调胃承气?因为阳明胃腑有热啊,影响到经脉,由经脉到脸上,

就象阳明火郁之牙痛,吃点大黄就好了,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医生

就知道脏腑经络,就把这个病治好了。

第二个,是我个人的。我在京西矿区看病,有个女人口紧不能开,

不能吃饭。因为这个医院有个上级积水潭医院诊断是下颌关节炎,

治了半天没治好。我认为是阳明经病,张不开口在夹车,是阳明经

病,脉弦而长。弦主风风邪郁于阳明,我重用葛根、石膏,葛根清

经中之热,石膏清腑气分之热,丹皮、白芍再加上玉竹,吃了,吃

了就好了。这个为什么夹车紧急用葛根这么多呢?因为葛根入阳

明,疏通经络,缓解经脉拘紧。

以上治燎面、口紧不开,都是根据六经辩证,所以经络学说不能

废。所以伤寒例的六经为病都有经络。除了太阳是寒,下面的阳

明、少阳都是热邪。所以伤寒例为我们六经辩证给了我们一个规

范。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