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者招谁惹谁了

 圆角望 2017-06-05
小语课文《小摄影师》,讲的是给高尔基摄影照相的故事——那主角肯定是摄影记者了?本来应该是的,但不幸的是在这个故事中,记者无辜“躺枪”,被狠狠地黑了一把。主角变成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摄影记者倒成了反面人物路人甲。

  这个小男孩是个少先队员。他想给高尔基照相,然后将照片贴在墙报上。但高老师家门禁森严,他只在高老师的房子外徘徊。没多会儿,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在一个纸条上写明来意,团成一团,通过窗户,扔到高老师的书房里。高尔基看到了纸条,也看到了窗外的他。于是,他们隔窗通话。最后,高尔基让门卫请他进来。小男孩进来后,让高尔基拿张报纸坐在沙发上装样子——就是打算进行所谓的摆拍。然而,就在这时,小男孩哭了起来。原来,他忘记带胶卷了。高尔基刚站起来,小男孩就跑了出去。尽管高尔基喊那孩子回来,说他家里有胶卷。但小男孩还是跳上电车离开了。

  到这里,我觉得故事讲得恰到好处了——既表现了小男孩的童真,又体现了高尔基对娃娃们的鼓励与爱护。但接下来,作者(或译者、编者)偏偏要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看,就这样毫不掩饰地“黑”记者,而且是在娃娃面前——这就很不道德了。因为这等于在孩子们懵懵懂懂的意识中,往记者身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对孩子们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误导。

  与此相反的另一种现象,在我们的小语课本里也经常出现——就是让某些名人五次三番地出现在课本中,让人感觉他就像住在课本中一样。这样,就会让小盆友们不知不觉中将其当成偶像来崇拜。

  不管是故意抹黑谁,还是貌似无意地倡导什么;一旦把一无所知的孩子当成是非、黑白的试验品,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粗暴残忍的。孩子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你若给他灌输一些不恰当的观念,让他养成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以后再想改变他的思维,你会发现很难——因为人的大脑里没有Delete键。所以,还是呼吁别再像《小摄影师》这样“黑”记者了——为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