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大师身居斗室参悟生死 退休后44次登泰山成长寿秘诀

 昵称29819924 2017-06-05

作者 张鹏美学大师身居斗室参悟生死 退休后44次登泰山成长寿秘诀

北大东门再往东几百米,有一片老旧的红楼,这里曾是北大最大的一片宿舍区中关园,留下过无数名人的足迹。爬上逼仄狭窄的水泥楼梯,敲响一扇锈迹斑驳的防盗门,开门的是一位满面笑容的老先生,他就是北大哲学系95岁的杨辛教授,著名美学家、书画家。

杨辛教授是北大哲学系的“长寿哲人”之一。北京大学哲学系除了在学术界成就卓越,大师辈出,还有一个有趣的别称——“长寿俱乐部”90岁以上的教授有十余人,85岁以上的更比比皆是,超过20人这不禁让人猜想,哲学和长寿有什么联系?笔者走进杨辛教授的家,也走进老人的晚年生活,去探究他长寿的秘诀。

“仁者寿”的真谛

美学大师身居斗室参悟生死 退休后44次登泰山成长寿秘诀杨辛教授

早年师从徐悲鸿,书画均有高深造诣,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那本著名的《美学原理》这本书是所有艺术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几十年中重印20多次发行了90万册,在业界名声卓著研究了多年的美学,然而杨教授的家却不太符合“美学原理”,70平方米的老式楼房基本没有装修,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杂物,连转身都困难。老人丝毫不以为意,笑着解释:“学校有一批新宿舍,我能分个140平方米的房子,可最后我还是没搬,因为这里安静,离学校近,住惯了。据说,这种“乱”不是杨教授独有,不少老教授专心学术,心无旁骛,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对衣食住行全不在意。

说起哲学系的长寿传统,杨教授细数他认识的老先生们:“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朱光潜和宗白华都是89岁,可他们大都不讲究吃穿,也不做什么运动,要说他们的养生秘诀,还真没听说过。

由此可见,长寿不一定要靠养生,杨辛教授不愧为哲学家,从哲学层面做了一番分析:“在中国哲学中,有‘仁者寿’的说法,儒家讲究‘以德养寿’,‘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活到83岁,在古代算是很高寿的,儒家的养生突出‘德’,积善成德,不做亏心事,所谓君子坦荡荡。”

而这样的“仁”杨辛教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传承。2012年,杨教授捐款100万元,以汤用彤老师的名义为哲学系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2013年,他再次捐款50万元设立“杨辛荷花品德奖”。他念念不忘少年求学时得到别人资助的恩德,希望可以多帮助一些年轻人。

环顾杨教授的家,还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样子,几乎找不到一件新家具,厨房和卫生间也没有装修,水管上都是斑驳的锈迹。看到的表情,杨教授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笑起来,眨着眼故作神秘地说:“你肯定想知道,我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吧?我一个拿退休工资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钱?”

然后,杨教授自己迫不及待地揭开了谜底:“我把多年收藏的艺术品卖掉了之后筹集的,当然,没有全卖掉,还留了一点给孩子……”老人眼睛里全是快活。

每当读那些得到资助的学生写的信,看到他们在逆境中努力,杨辛教授似乎看到了年轻的自己这让他觉得内心充满幸福“越关心别人,自己的心就会越开阔,相反,越自私自利,苦恼反而越多。这个‘仁’字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大概就是杨教授心中的“仁者寿”的真谛吧。

晚年44次登泰山

美学大师身居斗室参悟生死 退休后44次登泰山成长寿秘诀

不少人会遇到“退休”这个坎儿,甚至有些老人会因为退休后的失落而一蹶不振,身心憔悴。然而,我没想到,乐观豁达的杨辛教授也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我刚退休的时候不太适应,曾经产生过悲观的情绪,我觉得生命就是一条直线,从起点到终点,人生是白驹过隙,匆匆过客,虽然想抓紧时间多做一点事情,可心里总有一个阴影,觉得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如何摆脱这种悲观的情绪呢?杨辛教授的答案又让我吃了一惊,他告诉我,悲观情绪的彻底转变是在他一次次爬泰山的过程中开悟的。

很多人都知道,杨辛教授是有名的“泰山迷”。1979年,57岁的杨教授赴济南参加美学研讨会,会后与友人结伴第一次登临泰山。从望岳到登临,杨辛终于领略了李白的“目尽长空闲”和杜甫的“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泰山仿佛一位静候已久的知己和导师,瞬间应和了杨辛全部的人生理想与美学理念。打动的,不只是泰山壮美的景色,还有泰山默默记录着的中华民族的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回到北京,杨辛意犹未尽,感觉泰山仿佛在远远凝视着他,在期待着他,要通过他讲述什么从此对泰山成痴成迷退休之后,杨辛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泰山,由一年登泰山一次到一年两次、三次,而且每次都力争徒步攀登。几十年间,几乎踏遍泰山群峰,博览泰山历史。但他说:每次登山,体会都不一样,总会在某一方面有所发现、有所丰富,对泰山的理解也更深一步。因此在每次登临之后,杨辛都要挥毫赋诗,以言心志,至今已创作了30余首歌颂泰山的诗歌

杨辛笑谈自己以前瘦弱得像一片树叶,别人都担心他一阵风就被吹走,经过多年爬山,他身康体健,像换了一个人。他很自豪地告诉我,迄今已经爬过泰山44次,92岁高龄还爬过两次,“坐了一段缆车,不过从玉皇顶到南天门我是自己爬上去的,连挑山工都认识我了。” 老人满脸得意的表情。不但爬山,他还写下了《泰山美学考察》,从泰山之美感悟到生命的真理。“古人登泰山做什么?是拜天,敬天,天就是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生命循环不止,生生不息,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泰山包含着中国哲学中‘生’的内涵,是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爬泰山激发了我的生命力。”

杨教授感叹,他逐渐在攀登泰山的过程中形成自己乐观进取的人生境界,在攀登中,将实地感悟和泰山历史文化的学习相结合,才能逐渐地将泰山精伸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去。他书房中还挂有一幅字:“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爬山使他身体硬朗,精神活跃,“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也是一所人生的大学,它启迪人生、激励人生,使我的晚年获得新的生命。”

生命是一个圆

美学大师身居斗室参悟生死 退休后44次登泰山成长寿秘诀作为哲学家,不可避免要面对生与死的思考,

老人巨大的书桌上,放着一副刚刚写就的书法,是他做的一首小诗:“人生七十已寻常,八十逢秋叶未黄,九十枫林红如染,期颐迎春雪飘扬。”他饶有兴致地给讲解:“最后一句是我要表达的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到了期颐百岁之年,四季看似已经走到头了,可是迎来的是春回大地,这就是生命的循环。我现在不认为生命是一条直线了,我觉得生命是一个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人的一生有限,个体生命结束了,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去,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人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

对杨辛教授来说,参悟透了什么是死,才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在杨辛看来,生命循环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教过的学生,我帮助过的人,他们就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收藏和创作的艺术品放在展览馆中让人欣赏,这也是我生命的延续……”不给生命设终点,每一天都会过得愉快而有意义,杨辛认为,这就是生命的自由。

听到杨教授的这番话,我不禁想到了北大哲学系百年庆典上那段著名的致辞:“哲学家的世界不仅是书斋和象牙塔,心灵是一个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存在,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从五尺的躯壳,直接通向万物之极。哲学家要安顿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生民和天地。正是在对他人和世界的承担中,在道的传承和践履中,才可以找到德性、智慧和幸福。”

睿智而有趣的杨教授过着远离浮华的简朴生活,兴趣爱好广泛,即使身处斗室也自得其乐。与上一辈哲学大师一样,他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把钻研学术当成人生的最大乐趣,而正是对学问的矢志不渝,让他们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研究哲学,也把哲学落实到做人做事,知行合一,不管面对什么事都能保持“坦荡荡,看得开”的达观心态也许,这种对德性、智慧和幸福的至死不渝的追寻才是他们真正的长寿秘密。

刘平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