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河——浍河口考

 河湖闲人 2017-06-05

  浍河原是淮河上的一大支流。《中都志》载:在县治西南一里,至县南东流入淮。并指出:五河交会,皆通舟楫,为南北往来要冲之地。后浍河北徙,因水涨沙淤,徙于北浒。而城南之浍注故道也已泯灭,旧迹难寻。浍河究竟何时北移,考诸旧志有三种说法。
  一说嘉靖二十二年北徙。据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五河县志》记载:浍河在县治南门外,至县南入于淮。旧在县治南1里,两岸陡峻。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水涨沙淤,徙于北浒。按此说法,浍河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北徙。但据《明史·地理志》注:旧五河县治在浍河南岸,嘉靖二十五年迁浍河北。既然嘉靖二十五年迁县时浍河还没北徙,那嘉靖二十二年改道之说即成为问题。据查旧志灾异表,嘉靖二十二年没有发生大水,黄淮都没泛滥,水涨沙淤也不可能。再查康熙十一年《五河县志》舆地图,浍河仍画在县治之南,这可能是年代久远所产生的差错。嘉靖二十二年距康熙十一年已一百余年,其间水流变化,河道迁徙是难免的。嘉靖二十二年迁徙后又回归故道也是可能的。但考诸嘉靖二十二年北徙可能性较小,因此对这一说法,只能存疑。
  一说乾隆四十五年北徙。嘉庆六年(1801年)《五河县志》记述:自黄水泛滥,浍之外口忽淤平三里许,水无所泄,遂从县西大小坝北入沱河,汇潼东逝,这只讲黄水泛滥,没讲清是哪一次泛滥。但在图说中却有注明:乾隆四十五年黄水过境,城南淤塞,(浍)水由西坝口入沱。查史料有乾隆四十四年黄水漫溢,次年尚未断流的记载。这次黄水入淮,不仅淤平了浍河出口,淤平了漴河,还淤平了一些湖泊。但黄水泛滥发生在乾隆四十四五年,而旧志记为四十五六年,可能是年误,出入不大。且至嘉庆六年仅22年,该是人们记忆犹新的事,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同时嘉庆县志还记述:嘉庆元年在城殷实之家及众商民,公呈请挑浍河口,因居南湾者以为不利中止。这也说明浍河口的淤平其时不远,否则亦无挑浍河口之议。因此,浍河北徙,当在乾隆四十五年无疑。
  一说浍河变迁一在同治之初。光绪《五河县志》记述:(浍河)今于同治间北徙夺沱之故道,绕教场陡冈之北,至北渡口南逝,由东桥口渡以入淮。又说:夫浍之变迁,一在乾隆之未,一在同治之初。这又提出同治年间再一次北徙的问题。看来浍河是在五河城南城北游荡了。
  如前所述河道的变迁是无定的。每发生一次大水都可能使河流改道,特别是黄泛期间更是如此。浍河在乾隆年间北徙之后可能有些年份又回归故道。查同治五年五河暴雨三日夜,河水陡涨三丈。这样大水,浍水北流入沱是可能的。同治五年至光绪年间修志不到30年,这样河流改道的大事,一些耆老是完全能够记忆的。至民国年间城南仍有一道小河沟,浍水经常由此漫溢入淮。因此,同治之初浍河北徙之说亦是可能的。但大的改道,仍在乾隆之末。

       (天时201765日转自《五河县志》1985版第482页,作者张元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