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芦笋五大病害的防治

 陈七914 2017-06-06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市种植芦笋的面积越来越大,为了让广大农民更快的提高收入,将芦笋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下面我介绍芦笋五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以供广大农民参考。
     一、芦笋立枯病
     1、症状。芦笋立枯病又称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初见田内个别植株变黄萎蔫,病情扩展后全株枯死,嫩茎染病,拟叶和茎变褐色或纵裂,病株地下茎和根部可现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腐烂,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幼笋染病,茎细小或无法出土。
     2、病原及传播途径。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芦笋专化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经伤口侵入,为害茎部和根系,发病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生产中土壤过湿易发病。 
     3、防治方法。⑴育苗地不宜连作,实行3-4年轮作。⑵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芦笋专用肥,注意防止烧根或沤根。⑶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⑷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36%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二、芦笋根腐病
    
     1、症状。主要危害茎基或根部,初发病部变褐色,皮层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及维管束,表皮下有白色菌丝体,严重时小根全部烂掉,根部溃烂,植株黄化,矮小或凋萎死亡,一般不落叶,此区别于立枯病。
     2、病原及传播途径。病原是串珠镰孢真菌,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2年,种子发芽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伤口侵入幼根引起发病。
     3、防治方法同芦笋立枯病
     三、芦笋炭疽病
     1、症状。主要危害茎,茎上病斑灰色至浅褐色,梭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部长出小黑点。
     2、病原及传播途径。病原为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4-6月靠雨水传播,多雨季节扩展快,干旱或干旱无雨年份发病轻。
     3、防治方法。⑴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销毁。⑵施用腐熟的有机肥。⑶发病期注意雨后排水,严防大水漫灌,浇水应安排在上午,减少夜晚结露。⑷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d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d停药。
     四、芦笋茎腐病
    
     1、症状。主要危害幼笋,幼笋出土后受害,初期茎表出现水浸状斑,逐渐扩大,后侵入茎秆,茎部组织腐烂,地上部呈枯萎状,湿度大的在茎表组织出现白色菌丝体。
     2、病原及传播途径。病原是一种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可腐生2-3年,菌丝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播种过密,湿度大易发病。
     3、防治方法。⑴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不宜过密。⑵加强田管,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⑶及时拔除病笋,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⑷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严防大水漫灌。⑸发病初期用75%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或浇灌,采收前3d停药。
     五、芦笋病毒病
    
     1、症状:芦笋病毒病田间症状不明显,病株生长瘦弱、弯曲、黄化,产量明显降低。
     2、病原及传播途径。病原有芦笋病毒1号、2号、3号,种子传毒,汁液也可传毒,但蚜虫不传毒。
     
     3、防治方法。⑴收获时使用割刀,必要时进行割刀消毒,防汁液传毒。⑵为防种子传毒,应从无病株上采种,必要时可采用茎尖脱毒技术进行脱毒。⑶病初期喷洒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0.5%抗毒剂Ⅰ号水剂300-350倍液,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灵水溶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喷3次,采收前3d停药。
     (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2005.8期 )(记者 佚名)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百科网  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