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朝会:揭秘古代历史上人们是怎么开会的?

 xayiangda 2017-06-06

  古代开会不叫“开会”,而叫“朝会”和“集议”。看过电视剧都知道,古装戏里的太监常在大殿内喊着:“有事奏,无事退朝!”对了,古代皇帝如果想就某件国家大事与群臣讨论,一般会通过上朝开会的方式进行。

  1、秦朝小规模会议居多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大一统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很多制度都是在秦朝基础上批判继承的。秦人开会还处于“廷议”阶段,基本就是君王面前,有事说事,没有要求定期召开会议,更没有形成制度。上尊号以及罢侯置守、焚书禁学都是大臣廷议的产物。从有秦一国算起,其开会方式一般有三种:

  一、是君臣共同商议,这种情况一般由君主亲自主持,因国有大事难以解决,故集君臣而谋。如“四国(楚、赵、吴、燕)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殽之役时,晋人即归秦师,秦大夫及左右议于秦王前。对于秦是否将汉中与楚一事,张仪甘茂二人在秦惠王前表现不同的看法。

  二、国家有紧急的情况时,王召人而与之议,这种情况一般是与王关系密切且王比较任的人方可参与其中。如秦惠文王与张仪议关于陈轸,后又召陈轸而与之议。韩上党守将欲以城给秦昭王,昭王召赵胜、赵禹而与之谋。三国(齐、韩、魏)攻秦,入函谷,秦王召问楼缓,又召公子驰而问。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秦惠王患之,于是召张仪而与之议。

  三、朝廷一时无主的情况下,由大臣们自己发起的集议。这种情况一般少有出现,它是大臣把政皇权衰微的一种体现。如秦末年有“阎乐杀二世后,归报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而谋立公子婴。”

  从这三种方式可以看出,秦开会的内容是从战争逐渐转变为国家建设上。秦统一六国之前,国家间的战和与外交问题为重点。比如,攻宜阳时,历时五个月也没拿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便会到秦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与张仪因为伐蜀还是侵韩的问题,也在秦惠王面前商议;晋国饥荒,乞食于秦,秦王就与子桑、百里等商议后决定予晋援助。统一六国后,商议的主要内容先是帝号、尊号等,之后便是对整个国家的有效统治。秦始皇焚书的事情,大臣是有开过会的。陈胜吴广起义时,根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秦朝也开过大型会议,谋划对策。总之,由于春秋战国长期的复杂环境,秦十分盛行集体开会。除了现实环境外,也同样具有理论基础,《韩非子》曾云:“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人主虽贤,不能独计”等。这足以见韩子反对专听独断而重视集思广益的思想。当然,秦曾因广开言路崛起于战国之中,最终也因阻塞言路而走向灭亡。诚如贾谊在《过秦论》所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汉朝确立“集议”制度

  “集议”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晃错传》。《汉书》同传作“杂议”。《匈奴传》作“庭议”。《史记·魏其侯传》又作“朝议”。措词不同,但实质都差不多。两汉魏晋以来,依所议内容、范围、场所以及历史阶段的不同,集议可分为廷议、朝议、中外朝议、二府议、三府议以及尚书八座、门下议、有司议和专题性会议等类型。汉朝刚建立时,沿袭了秦朝廷议制度,史书记载为“廷争”或者“廷辩”。汉武帝以后,则发展为中、外朝议。朝议是汉集议制度中最主要的类型,也就是群臣朝见君主时商议国家大事的例行会议。古装剧里的定期上朝,是从西汉孝宣帝开始的,他定下了五日一听事的制度,从此朝议变得相对稳定。

相关阅读推荐:

古代皇帝预立太子之谜:古代君王如何选立太子的

中国古代作为刑具的枷在西晋时才出现

女人对丈夫称呼十大变迁:古代女人怎么称呼丈夫

奇葩皇帝:盘点中国古代五个寄身过佛门的皇帝

古代"圣旨"下达的流程:别被电视骗了

盘点古代女富豪:寡妇清身家约白银8亿万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